从央行报告看货币政策思路新变化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8 03:44:00
  • 栏目:财经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6058 人围观

时报时评

周子勋

11月16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出未来货币政策思路新变化和新动向值得关注,即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不搞“大水漫灌”的总基调下,不再要求“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而是要求加强逆周期调节。

央行报告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的表述与央行行长易纲在9月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一脉相承,加上李克强总理最近连开两场经济形势座谈会,释放出“更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的政策信号,这显然为央行下一步维持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留下了空间。

当前中国经济的表现已经表明,内生性的增长动力仍不足,仍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经济在消费、投资和工业生产方面都有小幅回落,稳投资、稳增长仍然面临压力。因此,有必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的整体放松以及由此带动社会资本流入市场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来系统缓解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问题,恢复经济的应有节奏。

客观而言,受制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以及经济结构问题,中国的“宽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转化成“宽信用”,再加上实体经济的体质本已虚弱,难以承载过多的宽松货币。也就是说,当前央行货币政策仍将维持适度宽松的局面,短期内应没有政策性全面降息的可能性。通过MLF等市场操作降低LPR市场信贷利率的“柔性降息”力度会比市场所预期的更加“温柔”。央行可能更希望通过挤压信贷资金利差的方式,通过强力政策来调结构以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事实上,中国正在出台一系列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以熨平经济波动。比如降低港口航运等部分基建项目资本金至20%、MLF利率降低5个基点、继续开展2000亿元MLF等。值得注意的是,LPR新机制将于11月20日进行第4次报价,此前LPR利率已实际下调两次,进一步下调LPR利率成为大概率事件。

但是,应该重视稳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前,央行推出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的政策,是为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仍然面临挑战。对实体经济而言,融资成本的高企,不仅仅是资金成本的问题,更是市场信用的反映。因此,流动性的宽松虽然使得资金成本降低,但没有缓和市场的信用环境,这会带来信用分层的现象。一方面,信用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更会受到金融机构的追捧,融资成本得到普遍下降;另一方面,承担经济下行风险的民营企业仍然面临不断违约的情况,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仍然较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和央行都提出,要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其目标就是为了破解小微民企、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宽松政策所带来的资金应该鼓励流向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改造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城市活力中心区、繁荣城市商业与消费,来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此外,宏观政策的系列宽松也离不开债券市场建设。宽松的宏观政策能否运用得好,关键是同步发展和建设好债券市场,形成“蓄水池”和“分流池”,消化债务风险,这对宏观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宏观环境的切实改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