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雷暴洪灾、边境冲突 四面楚歌的印度又被不丹“断水”

  • 小编 发布于 2020-06-27 10:15:36
  • 栏目:国际
  • 来源:美国侨报网
  • 5802 人围观

【综合讯】近期的印度,真是祸不单行。15日晚,中印在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严重冲突,两国局势骤然紧张。与此同时,印度和尼泊尔的边境争端被摆上台面,与“老对手”巴基斯坦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此时不丹方面又传来了坏消息。多家印媒报道,不丹近期因新冠疫情封锁了边境,不但让印度农民无法入境使用灌溉渠,还把水断了,导致印度阿萨姆邦25个村庄6000农民受到影响。

新冠疫情、雷暴洪灾、边境冲突 四面楚歌的印度又被不丹“断水”

6月18日,在克什米尔甘德巴尔地区的加甘格尔,一支印度军方车队沿着通往拉达克的高速公路行进。(图片来源:路透社)

上海观察者网报道,印度媒体顿时有一种“四面楚歌”的感觉,立刻把这解读为是“继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后,不丹也开始找印度麻烦。”有的印度政客趁机攻击莫迪政府:“我们的外交政策有大问题。”

据《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26日报道,阿萨姆邦的农民自1953年以来一直使用不丹与印度交界处的一条灌溉渠供水,但受到不丹封锁措施影响,经常需要越境的印度农民无法进入不丹。与此同时,《印度每日邮报》(Daily Mail India)援引的消息指出,作为不丹抗击新冠疫情努力的一部分,灌溉渠的水被断了。

印度阿萨姆邦与不丹相邻,印度一方靠近边界的Tamulpur地区有25个村庄约6000农民依赖不丹一侧的水种植水稻。过去几十年来,他们一直通过灌溉渠将水引入稻田。

无法使用灌溉渠令当地农民面临严重问题。据“今日印度”报道,22日,数百名农民举行了抗议活动,导致阿萨姆邦朗格亚(Rangia)至不丹的道路被封锁了数小时。“我们在不丹一侧修建了灌溉渠,把水引入我们的稻田。但由于封锁措施,不丹政府完全禁止我们进入。我们正面临水稻种植危机。”一名受影响的阿萨姆邦农民向政府喊话:“政府应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我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抗议就会升级。”

“继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之后,不丹又开始找印度麻烦了。” 《印度每日邮报》这样评论道。

印度卡纳塔克邦议会25日也发推(Twitter)指责印度政府的外交政策。推文称:“中国‘入侵’印度后,尼泊尔也敢对印度这样;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也怠慢我们。现在,不丹停止为(印度)农民提供1953年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灌溉用水,忽视了印度6000名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外交政策有严重问题。”

不过,与印媒说法不同,阿萨姆邦首席秘书克里希纳(Kumar Sanjay Krishna)26日在推特上写道,最近关于不丹封锁印度供水的报道有误,“真正的原因是流入印度农田的非正式灌溉渠自然堵塞,不丹一直在帮忙疏通。”

新冠疫情、雷暴洪灾、边境冲突 四面楚歌的印度又被不丹“断水”

Kumar Sanjay Krishna称不丹在积极抢修堵塞的灌水渠。(图片来源:推特截图)

他还配上了不丹人帮忙疏通水道的照片,部分照片上的日期显示为6月18日。目前这条推文下有逾1500条转发和评论。

不丹方面,也有网民23日发帖解释,称过去三个月,不丹各级政府和民众“一直在尽最大努力,确保向我们的印度农民朋友供水”,但由于降雨量大,他们的努力经常付之东流,因此“希望印度朋友能理解这个问题”。这条帖子配上了大量图片,不过并未受到太大关注。

新冠疫情、雷暴洪灾、边境冲突 四面楚歌的印度又被不丹“断水”

在印度孟买的贫民窟达拉维,医生们7日在一个免费医疗营中为人们做检查。(图片来源:美联社)

祸不单行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日趋严峻,威胁着印度民众的生活,而目前季风天气的侵袭,再让印度民众雪上加霜。

北京海外网援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9月间,印度受季风影响,会引发强降雨天气。今年6月以来,印度沿海和低洼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截至目前,季风天气已致使比哈尔邦和北方邦至少110人死亡,32人受伤。

近几日,印度各地受恶劣天气影响,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印度各地,暴风雨天气引发了洪水、山体滑坡等广泛的破坏,洪水夺走人们的生命,更破坏了支撑百万人生计的重要基础设施。

26日当天,印度气象部门曾发布红色预警,警告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和比哈尔邦等地都将迎来大雨天气。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长达数小时的强降雨冲走了防水隔墙,河水泛滥,致使道路被淹没。阿萨姆邦同样受到重创,布拉马普特拉河水位的上升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此外,当地一处桥梁发生坍塌。25日,阿萨姆邦灾害管理局发言人表示,两波洪水已夺走15人生命,另外21人因山体滑坡身亡。

此外,最受关注的是比哈尔邦遭遇雷暴天气。据《今日印度》援引当地政府的说法,雷暴天气在全邦多个地区造成人员伤亡,至少83人遭雷击死亡。(完)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