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的烟火气,留住城市的魂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3 11:02:34
  • 栏目:国内
  • 来源:南方周末
  • 7444 人围观
留住城市的烟火气,留住城市的魂

居民与商业水乳交融,才是城市应该有的状态。走在城市的老城区,在小巷子里寻一家本地人常去的小餐馆,感受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外面休闲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图为重庆市海棠溪居民区的一家火锅店。 (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

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这样的美好童年:早上,从胡同里的早餐点买些豆浆油条,一边吃一边去上学,放学回家,在胡同口的小卖部买块棒棒糖或者方便面,美美地吃上半天。这些小时候胡同里的味道,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但回到家乡,却发现那些记忆里的店铺都早已不在了。

居民区里的小店,源于市场经济始兴之时。此前,国营的商店饭店很少,也基本不会开在居住区内。经济放开后,有些人想做小生意,但是没有合适的场地,就开始利用自家的房子开个小卖部卖东西,或者利用自家厨房做早点,也有些在巷子的公共场地上摆摊,或者租用一楼的房子做小买卖。社区里各种小店开始红火起来,给不少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遍布街头的小店,也给居民带来了不少便利。如果不想做饭,出门右拐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包子,喝上鲜美的热汤。发现家里缺了什么,下楼几分钟就可以在拐角的小卖部买到。这些小店也让城市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生机。邻居们在店里碰到,点头打个招呼,邻里更加和睦。有些小店渐渐地成为社区里的明星,深受居民喜爱,甚至名声远播。比如上海弄堂里的兰心餐厅,就连续两年入选米其林推荐餐厅。

不可否认,这些开在居民区的商业店铺,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餐饮店可能有废水垃圾等污染问题,还可能因为食客喧哗而扰民。有些店铺则因为修改了原来的房屋结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还有更多的是无法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工商管理要求。比如,以前个体经营的小店可以以自家的房子为营业地址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但现在要求住宅不能用于商业,住改商的要求则很难满足。有些城市,则出于“城市整洁美观”的考虑,一刀切对居民区的商铺进行“清理整顿”。前几年,某一线城市就对居民区“穿墙打洞”的小商业进行了专项治理,大批社区小商铺被清理。开在居民区里的小饭店和小卖部,越来越少了。

这些被清理出居住区的小店铺,很多搬到了商业区。但现在不少城市的社区规划里,居住区和商业区泾渭分明。商业区也以大型的商超为主,而且房租不菲,搬迁之后成本上升,让其价格不再亲民。加上商业区和居住区通常都有一定距离,搬到商业区的小商铺,有不少因为切断了和原来社区的联系,环境似乎是高大上了,但缺少了生气,变得冷冰冰,经营不尽如人意。对居民来说,商铺远了,去一次很不方便。虽然有外卖,足不出户就可以送货上门,但是邻里间少了联系,变得生疏。到超市购物、到饭店吃饭,遇到的都是陌生人。

对于这些社区里的小店铺,一刀切地清理整顿,一律要求搬出,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经营,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对他们的管理,可以更加精细化。上海黄浦区的经验值得借鉴。据媒体报道,针对辖区内传统小餐馆的治理问题,2017年以来,黄浦区由政府部门引导、市餐饮烹饪协会起草制定了《小餐饮店管理规范》,对小餐饮店的经营管理、人员管理、店堂卫生、餐具消毒、厨房管理、采购贮存等6个方面作出规范,通过对小餐饮制定“跳跳脚就能够到”的标准,引导他们作出改进,在满足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情况下,规范化经营。据报道,2年多来,黄浦区共改造1249家小餐饮,有1197家通过验收,很多曾经的传统老字号重焕生机。

其实,居民与商业水乳交融,才是城市应该有的状态。走在城市的老城区,在小巷子里寻一家本地人常去的小餐馆,感受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外面休闲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而在现代化、高大上的CBD和高档商业区,是很难有这种感受的。

这种市民化的生活,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在国外不少城市,同样有很多开在居民区的街头小店,出现在旅游攻略里。很多旅游者会专门走街串巷,寻找这些网红打卡地。

留住城市的烟火气,需要多一些黄浦区这样的智慧。

辛省志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