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30 10:49:19
  • 栏目:科技
  • 来源:啸瞰风云
  • 7105 人围观

​今年下半年,日韩两国爆发了激烈的贸易战。八月初,日本宣布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就在一周后,韩国以牙还牙,把日本移出了贸易白名单。这场经济摩擦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的围观。

日本与韩国是一对有名的冤家,这不仅是由于历史上的恩怨。作为同时于战后崛起的发达国家,两国经常在同一赛道上展开竞争,难免在多个领域狭路相逢。

就拿足球来说吧,韩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亚洲第一,日本人不是他们的对手。而日本呢?他们早就把自己列入“世界强队”,从没把韩国队放眼里。实际上,两队的实力旗鼓相当,短时间内难分高下。

以上只是日韩两国竞争的一个缩影。如果你熟悉商业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崛起的日本公司背后,总会出现一家韩国企业追赶的身影。

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涌现了两位世界级的选手。他们分别是韩国的三星,与日本的索尼。三星成立于1938年,索尼诞生于1946年,他们是日韩两国在电子产业最杰出的代表。

三星曾把索尼视为自己的老师,但进入新世纪后,这位曾经的学生却打败了老师,成为韩国乃至亚洲企业的翘楚。作为电子领域的后起之秀,三星是如何在这个残酷的市场取得逆袭的?本文将尝试揭晓答案。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1/7 索尼诞生

今天的人们提起索尼,首先会想到两位天才的创始人。他们一个叫井深大,一个叫盛田昭夫。

当然,作为中国人,你可能对后者更加熟悉,因为盛田昭夫经常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是索尼的形象代言人。1999年去世的他,被中国人誉为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宗一郎)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盛田昭夫

井深大与盛田昭夫,前者是技术天才,后者是经营天才,索尼能一飞冲天,两人功不可没。

索尼最初的名字叫“东京通信工业社”,由井深大所创建。刚开始时,公司仅有20名员工,在一家百货商店的底楼办公。

盛田昭夫曾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担任过海军军官,自己也搞过不少小发明。在与井深大接触之后,他发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两人随即成为搭档,很快就找到了公司业务的核心——修理并制造收音机。1950年,他们做出了日本的第一台录音机。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索尼的两位创始人:盛田昭夫与井深大

1952年,索尼的命运彻底改变。就在那一年,井深大去美国出差,意外得知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将要卖掉晶体管技术的消息。井深大突然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晶体管技术是美国人的发明,在大规模应用之前,人们使用的录音机和电视机都是真空管的,真空管的缺点是体积大,而晶体管却能有效克服这个问题,而且能做大小体积大容量,代表了电子产业发展的未来。

两人当机立断,花2.5万美金从AT&T买下了晶体管的技术专利。没错,索尼之后的崛起,就是从这个舶来品开始的。

1955年,日本的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横空出世,当年就获得了高达10万台的订单。之后,公司不断提升产品的音质,并将体积缩小,把价格降低到初代机的四分之一。只用六七年时间,索尼收音机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同行。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1958年,盛田昭夫将“东京通信工业社”正式更名为“索尼”,这个名字没有半点日本色彩,听起来就像一家西方企业。

此时的索尼,已经确立了两大战略目标,首先是“小型化”,即索尼的产品必须轻便小巧,性能优越,而且价格便宜。其次是国际化,索尼从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这既是为了避开与国内巨头的正面交锋,同时也能扩大索尼的国际影响力,在更广阔的市场开辟新阵地。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不得不说,盛田昭夫和井深大都是具有深谋远虑的企业家,索尼后来的发展,也的确没有辜负两人的期望。

六十年代以后,索尼又相继开发出了著名的特丽珑彩电,以及风靡全球的随身听(Walkman)。尤其是随身听,更是得到了乔布斯的青睐。这位日后的苹果公司掌门人,年轻时将盛田昭夫奉为偶像,他把索尼的随身听拆开来仔细研究,据说正是这台小小的机器给乔布斯启发,于是才有了后来的iphone。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八十年代,索尼风头正健,相继在个人电脑、录像机、显示器、迷你唱片、3.5英寸磁盘等领域疯狂扩张,还于八十年代末进军电影产业,并收购了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之一——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2/7 三星成长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三星正式将索尼作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索尼对三星而言,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三星的创始人名叫李秉喆,1938年,他成立了三星集团的前身——三星商会。与索尼不同的是,早期的三星与科技毫不沾边。五十年代以前,三星作为一家农产品贸易公司,向中国进口干鱼和蔬菜。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李秉喆

三星的第一次崛起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内物资短缺,三星决定正式向制造业转型。50年代,李秉喆相继创立了“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以及“第一毛纺工业株式会社”。依然和科技没什么关系。

然而,扎根制造业为三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之后向电子产业的转型打下了基础。六十年代末,三星已经成为了韩国最大的企业,先后涉足造船、航空、保险等行业。

此时的三星尽管家大业大,却没有最核心的优势领域,仅仅依靠规模,是无法取得长久的发展的。更何况,作为韩国企业的代表,三星想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投身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领域。

最早看清这个方向的,是李秉哲的三儿子——李健熙。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李健熙

李健熙1942年出生,是三星的第二代掌门人。年轻时代的李健熙沉默寡言,喜欢拆装各种电子产品,从此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少年时期开始,李健熙就被父亲送往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的他,由于语言文化不通,性格变得愈发孤僻。上小学的时候,他每天只能靠看电影解闷,几年内竟看了1300多部电影。

1965年,李健熙从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赴美留学,归国后担任韩国《中央日报》和东洋广播公司的理事。

在李秉哲的几个儿子中,大儿子李孟熙有干劲,但也很容易冲动,这种人可以成为优秀的下属,却不是个好领导。次子李昌熙温文尔雅,有学者风范,但这样的性格同样不适合做领袖。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李秉喆家族图谱


唯有李健熙,年纪轻轻却有着老成的一面,他经常闭门不出,喜欢长时间的思考。在《中央日报》任职期间,李健熙每天都在接触各类新闻,尤其是科技领域的最新消息。正是这段经历,使李健熙发现了三星未来的主攻方向,那就是半导体。

半导体对于电子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今天很多电子产品最基础、最核心的元部件。我们使用的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以及汽车、飞机等大型机器,都离不开半导体。毫不夸张地说,半导体就是电子产业的“粮食”。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虽然三星早在1969年就成立了三星电子,但是第一代领导人李秉喆对半导体没有足够的重视。他曾问身边的人,半导体究竟有何用,竟没有人回答得出。

但李健熙很清楚,半导体行业就是三星的未来。当他于1974年收购韩国半导体公司50%股份之前,并没有获得父亲的支持。然而,正是他当初的力排众议,决定了三星后来的命运。

2/7 两场硬仗

尽管三星把索尼作为学习榜样兼竞争对手,但在两者正式交手之前,三星已经与日本企业打了两场硬仗,且每一仗都是逆袭之战。

当时的三星,虽然在技术上落后于索尼,但作为追赶者,三星却有着更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更顽强的战斗意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决定了两家企业最终的胜负。

三星和日本企业的第一场战役,发生在半导体领域。

在个人电脑领域,有两类半导体占据主导位置,一类是被称作DRAM的储存半导体,主要用于储存数据。另一类可以进行计算的半导体,即我们熟悉的CPU,英特尔公司就以生产CPU见长。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半导体储存器,即DRAM领域赶超美国,成为了全球霸主。日本企业得以胜出,靠的依然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小型化。日本制造的软盘体积小、容量大,很快就以超高的性价比战胜了美国公司。

当时称霸DRAM市场的是东芝公司,三星的产量不到东芝的30%。但也正是前期取得的成功,使东芝陷入了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中。在之后的岁月里,东芝公司把大量资本投入当时被认为更高端的4M DRAM市场,从而抛弃了技术相对落后的1M DRAM产品。但事实证明,东芝押错了宝。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昂贵的4M DRAM没了市场,这对于三星可谓天赐良机。由于先前一直专注于1M DRAM,三星得以从低端市场切入,以价美物廉的产品席卷市场,并最终取得了半导体战争的胜利。此后,日本的半导体厂商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

三星和日本企业的第二次交手,是在液晶显示器领域。九十年代中期,另一家日本企业夏普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从7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大规模生产液晶显示器。而三星比日本企业晚了整整二十年。早些时候,三星的液晶显示技术还是从日本富士引进的。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到了1997年,三星就击败夏普,成为了全球液晶显示器市场的销量冠军。

三星之所以能战胜夏普,并不是因为在技术上比后者更先进。实际上,直到21世纪初,夏普仍旧在液晶显示技术上遥遥领先。

但夏普和众多日本企业一样,因为过分迷信技术,从而忽视了市场占有率,他们高估了市场对高端液晶产品的预期,将自认为的低端市场抛在一旁,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另外,对竞争对手的轻视,也是夏普败于三星的重要原因。夏普从来不把这位后来者放在眼里。在他看来,依托先进技术取得行业领先,永远是企业的王道。说到底,这和东芝的失败如出一辙。

在战胜了东芝和夏普之后,三星终于迎来了他最强的对手——索尼。

4/6 正式交战

正式的战役即将打响,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看看索尼在哪些领域享有优势?

鉴于太平洋战争的惨败,日本深知电子技术的重要性。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在战后的日本企业中,以松下、东芝、索尼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一路攻城略地,开疆扩土,独领风骚几十年。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日本人的取胜之道是拿来主义。先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然后再大幅度改进,力求做出质优价廉的精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成为技术领域的领头羊。

进入九十年代,索尼是国际电子科技市场一颗耀眼的明星。在个人电脑、电脑显示器,激光唱片、多功能光盘,家庭电视游戏机等领域高奏凯歌。另外,索尼还涉足IT产业,当时索尼的战略是“软硬通吃”,即在卖硬件的同时,也要卖软件。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但此时已临近21世纪,整个电子产业发生了一场大变革,数字技术正逐渐取代模拟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

数字技术的特点,是高度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在这个全新的体系内,产品在品质上的差异性消失了。

这就彻底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在过去,掌握独门技术的企业往往能笑到最后,而日本企业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就拿索尼来说,他曾经凭借“单枪三束”技术造出了画质极佳的特丽珑显像管,消费者也愿意为之买单。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索尼六十年代的特丽珑彩电

可到了数字时代,技术变成通用的了,模块化将产品拆解开来,交由不同的厂商负责。这就意味着,数字时代的竞争,从原先的技术竞争,变成了如今的成本与供应链竞争。谁能把东西卖得便宜,谁更有胜算。

我们以个人电脑为例,电脑的软硬件分别由多家厂商提供。比如,CPU出自英特尔、操作系统来自微软、硬盘出自希捷,一套机器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从PC时代到如今的智能手机,都是按照这个路径发展的。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液晶显示器也一样,就技术而言,各品牌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液晶显示器也是由多个生产商、配件商所提供的模块组成的。这使得日本厂商原先建立在显像管上的技术优势,被彻底削弱了。

然而,索尼虽然看到了这一趋势,却仍旧舍不得丢掉自己赖以为生的技术优势,这就导致了他在转型道路上始终比对手慢半拍,最后将王者的宝座拱手相让。

5/7 决出胜负

实际上,日本企业在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颓势,足以说明他们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竞争。

日本企业主要依靠尖端技术打天下,这继承了他们百年来的“工匠精神”。然而,当数字化使技术变得通用以后,由于游戏规则的改变,日本企业就得一改依靠先进技术赚取高利润的策略,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与其他厂商的兼容性,甚至不惜血本砸钱布局供应链,这是习惯了精耕细作的日本人难以适应的。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所以,在进入21世纪后,日本人无论在PC还是手机领域,都不再是韩国和中国的对手,一旦后者在供应链环节展现出孤注一掷的魄力,基本上就没有日本人什么事儿了。

但三星却不同,他比日本人更生猛,更豁得出去,他的求胜欲望太强烈了。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三星开始疯狂地投资建厂,甚至不惜冒着亏本和质量风险,也要从价格上彻底压制竞争对手。在过去,韩国人正是用类似的打法,干掉了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器领域的日本对手。如今,则轮到索尼成为下一个了。

2000年,三星的彩电产量已突破一亿台,2001年,三星手机产量突破5000万台。2002年,三星的市值正式超过索尼。七年后的2009年,三星在电子领域的收入已经超过索尼、日立、松下、东芝、夏普等9家日本企业的总和。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短短六七年时间,索尼就从三星作为敬重的强敌,沦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竞争者。

面对三星的围追堵截,索尼是如何应对的呢?继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之后,索尼于九十年代初进入了大贺典雄时代。大贺典雄学音乐出身,他把索尼产品的设计美感提升了一个档次。另外,大贺典雄还创立了索尼唱片公司,给企业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利润。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大贺典雄

但随着大贺典雄的离任,索尼也开始走下铺路。他把在电子领域的反应迟钝,归咎于自身的裙带关系和日本式管理。

大贺典雄的继任者叫做出井伸之,他决定将美式的管理引进企业。于是,他重组了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还对企业内部进行绩效考核,甚至不惜打破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的惯例,开始大幅度的裁员。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出井伸之

然而,出井伸之的努力并未见效。2005年,索尼干脆请来美国人霍华德·斯金格担任领导人。这位外来和尚同样没能挽救索尼。虽然索尼于2005年推出了BARVIA液晶电视,但核心技术已不再是自己的,而是来自他曾经的学生——韩国三星。

6/7 三星的变与不变

索尼的没落已经难以避免。在二十世纪初的那几年,索尼一直在尝试变革。对曾经引以为豪的日式管理和匠心精神,索尼也做过深刻的反思,并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国化”,包括进行股权改革,绩效考核,裁员并重组等等,不可谓不积极。

但事实证明,企业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它的基因,在任何时候,改变基因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既然改变基因很难,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对其合理利用,使之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三星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三星是一个家族企业,这是韩国企业的传统。和西方企业不同的是,三星公司内部采取交叉持股的方式,集团与子公司,以及和各子公司之间,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力。

三星集团内部等级森严,是个名副其实的官僚组织。你肯定觉得奇怪,这样的组织该怎样确保效率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依靠领导人的能力以及下属的执行力。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从某种程度上说,三星集团有点像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皇帝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无论是创始人李秉喆,还是继任者李健熙,他们都是拥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是企业的绝对核心,但与此同时,三星还设置了一个智囊团,他们在为领导人出谋划策的同时,还从各处搜集情报,并制定公司的长远规划。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另一个机构是所谓的总裁团,在领导人和智囊团做出决策之后,总裁团负责具体的执行。总裁团人数众多,但是对决策的有效实行发挥着关键作用。

正是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让三星在过去几十年突飞猛进。高度集权化,确保了三星组织决策的高效。但在我看来,真正促使三星发展壮大,并不断赶上科技发展周期的,依然是他家族企业的基因。

家族掌门人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正因为如此,从李秉喆到李健熙,他们才会不惜血本,以近乎豪赌的方式进军科技的前沿领域,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按部就班,或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能是被时代给吞噬。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时刻保持警醒,一定要把家族的事业传承下去。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但他们的对手却不同,很多日本企业,自创始人卸任便进入了所谓“职业经理人时期”。以索尼为例,盛田昭夫之后,执掌索尼的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虽然能力不俗,可企业对于他们,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即便是失败了,他们依然有退路。

另外,这些日本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内部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利益集团,在职业经理人体制下,除非外部力量的介入,否则很难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抗拒变革,从而削弱CEO们的决策效率。

7/7 总结

三星在上世纪末相继战胜了东芝、夏普和索尼这些日本企业。自此,曾经奋力追赶的对手们,如今都被他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之后,三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片战场——手机。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在手机市场上,日本厂商只是是个边缘角色。早在智能手机问世以前,三星的市场份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第一的诺基亚与第二位的摩托罗拉。

到了智能手机时代,日本厂商基本上已经退出了竞争。2010年,三星发布了首台智能手机。九年后的今天,三星智能手机的销量持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拥有全球市场20.4%的份额。

如今的三星,仍旧把半导体、显示器和手机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他今天的格局,其实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奠定。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二战结束之后,韩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作为民族企业的三星,之所以能战胜日本强敌,有着诸多原因。赶上了全球化的列车,善于把握机遇,还有领导人的深谋远虑,固然很重要。但三星能在逆境之下突出重围,还是由企业的基因决定的。

企业间的竞争,其实归根结底是基因的竞争。企业能否赶上时代的发展,基因是最重要的限制条件。

索尼从骨子里仍是一家技术公司,尽管他后来的几位领导者未必是技术出身,但他自始至终没能摆脱技术至上的束缚。这一方面源于日本的匠人传统,另一方面又和终身雇佣制有关。技术驱动使索尼致力于做出精品,但也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一旦游戏规则改变,索尼就丧失了主动权。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与索尼不同的是,三星是一家运营驱动的公司。李秉喆和李健熙父子都长于经营,三星所涉足的领域也非常广。如果单从体量和业务范围来看,索尼和三星其实不是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尽管索尼在电影行业有自己的领地,但即便把它给加进来,仍旧远远不如三星。

一般的企业,很难像三星那样横跨如此众多的行业,如果非要找一家和他类似的企业,美国的通用电气(GE)可算作其中之一。多元化经营使三星保持了强大的灵活性,也为三星在科技产业中的豪赌提供了雄厚的资金。然而,家族化的治理方式,使得三星在具备灵活性之余,又有着东方企业的稳定结构,从而获得较强的弹性与抗风险能力。

三星大战索尼:日韩电子巨头的基因之争

运营驱动与家族化基因,使三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着超大的眼界与格局,实现了从农业到制造业,并最终向科技产业的转型。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模式会永远成功下去,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带来,三星能否继续保持优势,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在变幻莫测的科技行业,无论多么伟大的王朝,最终也可能被时代给抛弃。因为,基因决定了他们的生命周期。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