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5 16:52:21
  • 栏目:历史
  • 来源:一史千金
  • 9915 人围观

提到楚庄王,熟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像现今流传的“一鸣惊人”“楚王问鼎”的典故都与之有关,尤其是“楚王问鼎”最为后人所称道,问鼎也成为了企图谋夺天下的代名词。

因为鼎一直被视为王权的象征,在西周时,更是以所用的鼎的大小和数量来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而天子最为尊贵,所用为九鼎。春秋时各诸侯国虽然频繁进行掠夺战争,但当时还是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当楚庄王率兵攻打至洛水边并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时,就已经赤裸裸暴露了自己夺位的野心。

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在周平王东迁之后,虽然周王室的实力一落千丈,再难令诸侯国唯命是从,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王氏还是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尽管诸侯战争频繁,但却没有人敢藐视周天子,更不论想直接取代周天子之位。那么,楚庄王问鼎的底气究竟何在?又为何在最后整师而退?


春秋时期,王室对诸侯的的控制力逐渐衰退,楚国趁此机会大肆开疆扩土土。并在公元前704年,断绝与周王朝的朝贡关系,从楚君熊开始自立为王。接着历代楚王都励精图治,大肆发展本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并逐步向外扩张。

楚庄王,名熊侣,是楚穆王的儿子,尽管春秋时期英雄频出,但他仍占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在他统治期间,楚国发展非常迅速,不仅经济发展很快,而且军事力量也很强悍,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使楚国的版图一再扩大,称霸中原。

尽管当时仍有周王室的存在,但因为周平王东迁,东周建立,所以周天子的威信大大下降,已经彻底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虽然名义上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但事实上已经和一个次等的诸侯国差不多。

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周平王东迁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大败晋军和宋国之后,亲自率领军队讨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属于少数民族,被视为姜戎的一个分支,而姜戎立国于伊水,当时熊耳山地区全都属于姜戎的封地。本来陆浑之戎不应与楚国有冲突,无奈陆浑之戎的地理位置恰好成为楚国向北扩张的重大障碍,所以楚庄王决定亲自率兵用武力剿灭陆浑之戎。

尽管陆浑之戎的国民生性都非常彪悍,而且善于骑战,无奈在战阵兵法上远远不如楚国,所以很快就被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楚军长驱直入,大破陆浑之戎至洛水,并在洛水之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试图威吓天子,意在与周平分天下。此举让周王室极为恐慌,遂周王室的大夫王孙满自请出远赴周疆洛水慰劳楚王。

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据《史书》记载:王孙满见楚王,致天子劳师之意。楚王问:“九鼎在周,其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见楚王问鼎,知其有灭周之心,遂从容对道:“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受命于天。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面对楚庄王咄咄逼人的姿势,王孙满同样强硬并且机智应对,从而让楚庄王明白,现在取代周王是权力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楚庄王鸣金收兵。究其原因,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统治阶层的思想观念不无关系,下面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庄王之所以敢藐视周天子,欲取代天子之位,是因为楚国本身具备强大的实力。一直以来楚国都是属于大国,楚国的疆土非常辽阔,而且兵员众多,甚至到秦灭六国之时,楚国依然是最难啃的那块骨头。

楚国在楚君熊自立为王,也就是楚武王及楚文王时期就开始崛起,原本就拥有江汉一带领土的楚国,在崛起之后大举进攻蛮夷,吞并了群蛮的领地。随着疆土的不断扩大,楚国经济水平日益提升。在楚城王时期,除了抗击强大的齐宋两国之外,楚国还不断侵扰鲁、郑、卫、蔡、陈等小国,侵占了大量的资源,使得自己的实力不断拓展,成为当时的霸主。

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就在楚国大肆发展之际,北方大国靖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也逐步强盛,为了争权两大强国在魏国城濮爆发了大战,楚将被晋军打得节节败退,国力大损。至此,楚国向中原拓张的脚步缓慢了下来。在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后,立刻用强硬的手段平息了内乱,并且任用多位贤臣大力发展楚国,楚国再次强盛起来,当实力强横时,楚国又萌生了北上图霸的心思。

这次晋军再难抵挡楚军的脚步。楚庄王六年,晋军被楚军大败于北林。次年,楚国与郑国联手,大败宋国与大棘。打败了两个强国之后,楚国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难逢敌手,用楚庄王自己的话说,就是“楚国之喙,之会足以为九鼎。”

诸侯国之间相互牵制,政治格局多极化

楚庄王问鼎的雄心壮志,来自于楚国强横的实力,但在当时,虽然楚国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有灭掉周王室的绝对实力,如果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楚国是没有半分胜算的。在取代了周天子之后,楚国很可能没办法应对诸侯国的联合讨伐,也根本不能控制这些诸侯国,毕竟楚国当时还不具备像战国后期秦国那样横扫千军的绝对实力。

如果在这个时候灭掉周王是取而代之,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做法将会让楚国成为众矢之的,很有可能招来其他势力的联合讨伐,可以说是自取灭亡,很明显楚庄王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最终才会罢兵,这次的问题其实更像是一次政治上的试探和战略上的威慑。

同样的道理,如果其他诸侯国想取代周天子,也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牵制甚至联合讨伐,所以尽管春秋时期烽火连天,那最终还是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均衡的政治格局,各大诸侯国按照各自的利益和实力虽然形成了不同的力量中心和利益集团,但是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制衡,形成了多极稳定的政治格局,并且这种政治格局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被打破的。

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尚德政、信天命,崇礼仪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楚庄王问鼎最后能够知难而退,除了与当时的政治格局有关,其实周大夫王孙满的话,也对楚庄王起到了一定的提醒作用。从历史的进程看,其实我们中国历代的帝王都会标榜德政,也就是说不管实际怎么做,但是名义上都会说自己是以德治国,这不仅是对民众洗脑的一种方式,也是对统治者的最好护身符。以德治国就能够为统治者迅速赢得人心,树立威信,有利于统治者获得臣民们的支持,从而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如果失德的话,自己的统治就很容易被颠覆。所以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统治者都会强调德政。

如《尚书.召诰》中有“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康诰》中有“克明德”,“德裕乃身,”《酒诰》中有“丕显敏德”,“作稽中德”《梓材》中有“勤用明德”,《何尊》铭文中有“恭德”,《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等……

在东周时期,天子之德还未完全丧失,所以周大王孙满也强调了“在德不在鼎”,意在暗示周天子德尚在,国运未完,所以不可以问鼎的轻重的,当时德对统治阶层还有较强的约束力。

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楚庄王问鼎

除此之外,当时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人们都是非常信仰天命,敬畏天命的。因此面对楚庄王的无理要求时,周大夫也通过强调占卜结果来劝退楚王。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通过占卜,王孙满认为周朝气数未尽,周天子仍有天命庇护,而这种庇护不是靠强大的武力或者个人意志就可以改变的,毕竟天命是神秘且不可捉摸的,而且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王孙满强调这一点对于楚庄王来说更具有威慑力,因为当时的统治阶层都是非常信仰和敬畏天命的,所以才能让楚庄王在形势所迫和对天命的敬畏之下罢兵而归。

从史料来看,虽然楚庄王能够凭借强大的力量,在周疆阅兵对周王朝进行威慑,但却没有直接侵犯周王氏,而是通过问鼎委婉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这其实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遵从礼仪制度的反映。双方的政治意图其实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却能通过较为文雅的行为微妙表示出来,这也印证了东周前期统治内部仍然遵从礼仪制度的史实。

浅析楚庄王问鼎失败的原因

楚庄王

结语

楚庄王可以说是乱世的枭雄,从他问鼎的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楚庄王虽然有鸿鹄之志,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在春秋时,楚国的整体实力已经大大超过诸侯国,也有了覆灭周王朝的能力,但在大形势下却没办法彻底取代周。

楚庄王的无可奈何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思想观念有关。虽然楚国兵强马壮,但是却没有彻底缴灭其他诸侯国的能力,所以在相互制衡的情况下只能罢兵,加之尚德政、信天命、崇礼仪等观念的强大约束力,都注定了楚庄王问鼎只能铩羽而归。


参考文献:《左传·宣公三年》、《史记》、《尚书.召诰》、《中国历史先秦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