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其本质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的一种回馈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7 08:54:31
  • 栏目:历史
  • 来源:宇文论史
  • 6136 人围观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如今为世人所熟知的千古名句,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豫让的名士有关。而豫让为智伯报仇而刺杀赵襄子,最终失败而死的故事,更是成为豫让身上的千古绝唱,让人感慨万千!

关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在《战国策》、《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四大权威史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记录这段历史的史学家或许是因为感慨于豫让的悲壮故事,或许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而震撼,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才使得他们将这段历史永远的留在了史册之上,流传千古。

当如今的人们读到豫让的故事,如果透过史学家的文字,能够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来的话,就会发现“士为知己者死,其本质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的一种回馈”。而豫让的所作所为,其本质都是对智伯对他知遇之恩的一种回馈。

士为知己者死,其本质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的一种回馈

一、豫让为智伯报仇

豫让本来是晋国人,当时的晋国还是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主掌晋国的大权的时候,年轻的豫让就曾先后投靠过范氏、中行氏两家,结果却让豫让非常寒心。才华横溢的豫让丝毫没有得到范氏、中行氏两家族长的赏识,心灰意冷的豫让就投到了智氏门下。

等豫让投到智氏家族族长、晋国执政大臣智伯门下后,智伯非常的赏识豫让,对豫让也是非常器重。然而,智伯的命运结局却非常的凄惨。当智伯率领智氏、韩氏、魏氏三家的军队围攻赵襄子军队后,被赵襄子与韩氏、魏氏三家来了个反杀。

赵襄子与韩氏、魏氏三家灭了智伯后,就把智氏整个家族两百多人全部诛杀了,而后三家把智氏家族的土地也全部瓜分了。韩赵魏三家中,最恨智伯的就是赵襄子,等把智伯杀死后,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给做成了喝酒用的饮器。

得知智伯被杀,智氏一族被灭的消息后,豫让就逃到了深山之中,大呼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必须要为智伯报仇,不然我就有愧于智伯对我的知遇之恩。”

于是,豫让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姓名,并且装扮成一个受过刑罚的奴隶,最终得以混入赵襄子的宫中,作一名厕所清理员。至此,他常常携带匕首,努力寻找机会诛杀赵襄子。

当豫让真碰到赵襄子之时,持有匕首的豫让却被赵襄子给发现了。豫让大喊:“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身边的人听到豫让的叫喊后,都要诛杀豫让,赵襄子就说:“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忠义之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如今智伯已经死了且没有后代,而他的这个手下却还要为他报仇,他是天下的贤人啊!”之后,赵襄子就命人把豫让给放了。

士为知己者死,其本质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的一种回馈

然而第一次刺杀失败的豫让却并没有死心,他开始筹备着他的第二次刺杀计划。这一次,豫让开始自我毁容,使得自己的妻子都不能认出是他是豫让。当他去见他友人的时候,他的多年老友却认出了他。

老友就问:“你是豫让吗?”豫让回答到:“是的。”他的老友听到他是豫让后就哭了,说到:“凭借你豫让的才能,如果去投到赵襄子门下,他一定会十分赏识重用你,到时候,你想找他报仇不是很容易吗?何苦要自我毁容,这样想找赵襄子报仇,不是很困难吗?”

豫让回答到:“如果我要是已经投靠了赵襄子,而又找他报仇的话,那就是怀有二心去投靠赵襄子,就是不忠不义之人。而我以这样的方式去找赵襄子报仇,虽然困难些,但是我就想让天下所有怀有二心去侍奉君主的人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

当豫让第二次准备刺杀赵襄子时候,豫让就躲在了在赵襄子要经过的桥下。没想到,刚到桥下时,赵襄子坐的马车的马就叫了,赵襄子就断言:“这肯定又是豫让了”派人一看,果真是豫让。

赵襄子也困惑了,就问豫让:“你不是也投靠过范氏、中行氏两家吗?智伯把他们两家都给灭了,而你却从未为他们报仇,反而一直呆在智伯门下。如今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总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仰天长叹到:“当我投靠范氏、中行氏的时候,他们像对待众人一样对待我,我自然也是像对待众人一样回报他;而智伯像对待国士一样知遇我,我自然也要用国士的方法报答他。”

听完豫让的话,赵襄子喟然长叹一声,说到:“豫让啊!你两次为智伯报仇,你的忠义美名已经为众人知道了,而我已经放过你一次了,这一次就不会再放你了。”随后就派兵把豫让给团团包围起来。

豫让就说到:“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会愿意成人之美,而忠臣也愿意为忠义而死。您之前已经放了我一次,天下的人没有不称赞您英明贤能的。如今我再次被抓,也愿意伏法。但就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得到您的衣服而击打它,以显示我已经为智伯报仇了,如果能够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

赵襄子也被豫让这样的忠义之士感动了,就派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了豫让。豫让拔出宝剑三次跳起来砍击这件衣服,大叫一声:“我终于为智伯报仇了,我可以下去见他了。”随后豫让拔剑自刎而死,死的那天,赵地的文人志士听到了豫让已死的消息后,都为豫让的而哭泣。

士为知己者死,其本质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的一种回馈

二、知遇之恩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读史使人明智,当多次研读《史记·刺客列传》时,当读到描写豫让的那一部分文字时,每每都会被豫让这种“士为知己者死”万丈豪情所震撼。由此,也常常会引发对“士为知己者死”这几个字的深入思考。

“士为知己者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突然有一天联想到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时,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猛然醒悟过来,发现“士为知己者死”的本质其实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的一种回馈。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看一看“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其最为精髓的内容就是一句话:人们很容易不自觉的接受自己喜欢、敬佩、信任、崇拜、尊敬、爱戴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这个效应非常的经典,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总结提出来的,并且在小学教学上得到过验证。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会发现:当一个人受到了他喜欢、敬佩、信任、崇拜、尊敬、爱戴之人的赞美、信任或期待之后,这个人往往会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无形动力,并且为努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当然,这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最广泛的地方就是在教育事业上。特别是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深受老师喜爱的学生一般成绩都很好,而且一般是越来越好。成绩越来越好与老师越来越赏识重视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最近促使学生的成绩不断攀登最高峰。

其实,这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抓住的是人的本性,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骨子里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赏识,本性就是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可。当赏识你的人是你所喜欢、敬佩、信任、崇拜、尊敬、爱戴之人的话,这产生了威力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只要能够获取那个星星之火,完全可以造成燎原之势。

希望受到别人的赏识,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可。这里有一个前提非常重要:那就是这个“别人”必须是你所喜欢、敬佩、信任、崇拜、尊敬、爱戴之人,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效果。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你认为还不如你的人,他的赏识与认可,他的赞美激励之言,往往只会让你瞬间感到舒适,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把这里都理解透了,反过来看“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什么在教育上会普遍运用了。在学生时代,老师绝对是大多数单纯可爱的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对象,又由于学生绝大部分都待在学校的缘故,使得“行为师表、人为师范”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老师的一句鼓励赞美之话,或许就能成就一个学生。

但等到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使得人们心思、想法都变多了。这时候,人们不自觉的接受自己喜欢、敬佩、信任、崇拜、尊敬、爱戴的人的影响的威力就远远不如学生时代了,但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领导的赏识器重,对个人的影响也还是挺大的。

弄懂“皮格马利翁效应”之后,再回过头来理解“士为知己者死”就容易多了。“士为知己者死”中的“知己”不是知晓自己的意思,而是知遇自己的意思。知遇即是赏识与器重。也就说,这就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士愿意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而死。

士为知己者死,其本质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的一种回馈

三、士为知己者死的本质

豫让为智伯报仇的故事,让人很容易被豫让的千古绝唱而感动到了,也许智伯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一定是能够礼贤下、愿意知遇赏识他人的明主,而豫让正是深受智伯知遇赏识的人。

当智伯被杀后,豫让想方设法的两次刺杀赵襄子,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报答智伯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虽然豫让最终失败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

联系“皮格马利翁效应”来看,智伯就是豫让所敬佩、信任、爱戴之人。而且,智伯对豫让的有着强烈的知遇之恩,换句话说的话,智伯就是豫让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贵人了,至少豫让是这么看的。

透过豫让拼死也要为智伯报仇的行为来看,就能想到当年智伯是何等的赏识器重豫让。从豫让方面来看,智伯必定是其人生中的最为重要的贵人,为了报答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甚至可以连命都不要了。这种智伯对豫让的知遇之恩想必比天还高、比海还深吧!

其实“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最高级别对象就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这其实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本质。豫让将智伯视为自己生命中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最终为其报仇而死,也算是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最好阐释了!

参考资料:〖 《史记·刺客列传》 、 《战国策·赵策》 、《资治通鉴·周纪》 、 《左传》 〗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