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7 09:56:43
  • 栏目:历史
  • 来源:历史学员
  • 5211 人围观

自日本1467年应仁之乱起,幕府将军足利氏大权旁落。国家处于累卵之上,各路大名趁机作乱,争相交伐,烽烟四起,都渴望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丰功伟业。乱世之中,民不聊生,百姓有倒悬之苦。同时,社会纲常混乱,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屡见不鲜。

战乱之中,松永久秀、织田信长、明智光秀、丰臣秀吉先后掌握朝廷。然乱局如故,直至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夏之阵中击败丰臣氏,完全统一日本(不包括北海道部分地区),开创江户幕府。期间150年,因战国名将武田信玄所写“日本处于战国之上”被称为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织田信长像

日本战国可谓是日本史上最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一段。日本后代导演们乐此不疲地将其还原或改编为形形色色的影视作品。而这些导演们引以为豪的战国作品到了中国却被看惯了大场面历史战争的网友们戏称为村长械斗。

虽然这种比喻并非“空穴来风”,战国前中期,日本各路大名军队的确普遍规模较小,装备较差,战斗力十分有限。但又实在有失偏颇,因为真正的日本战国远比想象中场面宏大、血腥残酷。到战国后期不少大名锐利改革,渴望增强自身军事实力以图击败他人,竞争之下,日本军队战斗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接下来便一起看看日本战国军队的具体实力及逐步发展。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日本楼阁

兵农尚未分离到兵农分离对日本军队实力的影响

日本战国前期军队作战力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战国尚未实现兵农分离。(而这项制度中国在唐朝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地位低下的农名甚至是贫穷的下级武士皆是战时为兵,平时务农。这种制度导致占日本军队大多数的下级士兵-足轻根本无法得到完善的军事训练,单兵作战力十分有限。

同时由农民临时组成的军团也面临着秩序混乱、士气低下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兵农未能分离,战事必须尽量避免农事而进行,军队的出击作战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事的制约。并且如果大量士兵在战场中战死,亦会导致庄稼无人耕种,粮食减产。而庄稼的减产又会负反馈导致饥荒、进一步导致人口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战国的大名们作战之前皆要思索再三,无必胜把握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日本战国常出现两军长期对峙而不敢轻易交战之状况。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日本楼阁

兵农未能分离也间接导致日本战国时期文官与武官的界限并不明确。许多武士平时作为文官管理农事政治,战时作为武官指挥军事,分工不明导致统治制度较为混乱,处理事务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运作与实力。

直到战国末期,在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两位极负创造性的大名颁布“刀狩令”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才逐步实行兵农分离,而文官派与武官派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分界。(然而这种分界却导致文官派与武官派的直接矛盾,使其成为了覆灭丰臣氏的火种。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至少在丰臣秀吉在位期间,文官与武官的分化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官员各司其职不仅增强了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实力,也避免了空能纸上谈兵的将领祸害三军。

这种先进性在丰臣秀吉讨伐北条与九州征伐战期间多有体现,两次战争丰臣秀吉都号召了数十路大名,十余万人马。如此大兵团的参战顺序与后勤补给都成为了大问题。这在文官武官分工不明确的战国前期几乎是难以完成的困难。而以石田三成、大谷吉继等奉行众为首的文官派却能集中精力、十分妥善地解决供给与兵员调动的问题,使得军队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丰臣秀吉像

别具一格的幕府制度导致日本战国的彻底混乱并严重限制着军队的作战实力

幕府制度并不是日本战国的首创,但是整个日本战国因室町幕府的衰落而起,又因江户幕府的开创而终。

幕府制虽然尊天皇是日本之主,但仅仅有名无实。应仁之乱之前,权力都掌握在幕府将军足利氏手中。而足利氏又将权力分于原先追随或臣服于自己的家臣们。但被足利氏分封的各路家臣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有着高度的自治权,几乎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独立统治系统。并且家臣之下亦有家臣,权力则被进一步地分散。而伴随着权力而分散的自然也有军事实力的分散。足利氏本希望分散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从而维护自己的和平统治。却没想到这为后来日本的彻底混乱埋下了祸根。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天皇马场图

1467年,幕府将军足利氏威望衰退,已无法控制手下家臣。于是细川氏与山名氏爆发了争夺权力的战争,表面的和平终于被打破,日本直接进入战国时代。由于权力的分散,乱世之中,日本之内,竟出现几十路大名相互交伐,意图扩张领土、甚至统一天下。一些实力较为弱小的大名甚至只拥有几万石领地,兵不过几千。(这也是日本战国被戏称为村长械斗的主要原因)

然而类似山名、细川氏等实力强劲的大名虽坐拥百万石领地,拥兵数万。但这些实力强劲的大名亦深陷泥潭之中。实力强劲的大名权力也分散在家臣之中,当大名的实力与威望开始衰落时,拥有狼子野心的家臣随时可能夺取自己权力。其中细川氏权力便落入家臣三好氏手中,而其后三好氏权力又被家臣松永久秀篡夺。这种戏剧般的情景只不过是日本战国的一个缩影。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大阪城天守阁

战国期间,许多大名都无法完全操控自己的家臣,反叛与猜疑在大名与家臣中肆意乱流。而许多忠心不足、各怀鬼胎的家臣们之间也相互争权夺势,企图增强自身实力而打压他人。军事权力不由中央掌握而分散于家臣中,家臣的不忠或不团结又导致军队难以集中统一。这便是当时日本制度在战争上体现出的巨大劣势。

即便是之后丰臣秀吉成为天下人,完全统一日本,这种劣势依旧没有好的改观。其缺陷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被一览无余。万历朝鲜战争前期,日军取得些许优势,各路军队之间有利可图,尚能保持配合。随着明朝参战,日军开始节节败退,各军队之间便相互记恨,推卸责任。甚至出现拒绝救援、不服从调度等诸多问题。而有些本身不完全忠于丰臣秀吉的大名们更是消极应战,保存实力。如此散乱,不协调的军队迅速被统一指挥的明军完全击溃。

除制度上的约束外,日本国力衰微、发展力低下对军队发展也有诸多限制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战国前期无论是兵农尚未分离,还是实行的幕府制度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军队的发展。

虽然日本的武士阶层们自幼就被训练为合格的战士,拥有很强的战斗力与荣辱观念。但是武士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多担任指挥一职,因为人数不多甚至很难编成兵团作战。而担任日本军队主要作战任务的足轻依旧由农民与下级武士组成。因为有农事作用的约束,足轻缺乏完备的军事训练。另外,大多足轻们并未像武士一般有着强烈的荣辱观,部队士气欠佳,战场下常常会出现大规模溃逃的事件。而家臣制度又决定了各家臣均各自带队在领主指挥下作战。各队之间协调性欠佳。家臣与家臣之间也存在争功关系。战场上不同家臣的部队为了争抢功劳而自相残杀的行为也履禁不绝。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日本村落


除此之外,日本自身的国力也极大地限制了军队的发展。日本战国的动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大名也是捉襟见肋。国家的生产力跟不上扩军的需要。这样的军队不要说发明建造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或攻城器械,就连士兵最基本的盔甲与武器都难以供应。

另一方面,日本缺少马匹,且马匹矮小。骑兵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几乎不可能组建装备精良且数量庞大的骑兵。甚至有不少学者质疑日本战国时期骑兵的作战方式,认为日本骑兵可能是马上行动而马下作战。

再有,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营养不良。日本人普遍较矮。就连日本东国第一的名将本多忠胜身高据考证也不过140cm左右,而当时处于日本的外国人在书信中更是戏称日本骑马武士为“骑猪的小孩”。由于多方面的限制,日军几乎难以组建一支专业的、装备精良的部队。

日本战国相当于“村长械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的偏见

矮小的日本武士

尽管战国前中期日本军队战斗力极差,但是日本战国也极大的促进了日本军事的发展。到了战国后期,日军战斗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原因正是上文提到的在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努力下,日本完成统一并逐步实现兵农分离,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大增。而此时的军队也多是早在日本久经沙场的职业军人。另一方面,从欧洲传入的铁炮(火绳枪)对日本传统战争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军队大量装备铁炮。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杀伤力。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援军前期便吃了铁炮的大亏,在后续的援军与火器的支援下,明朝军队才扭转局面,击溃丰臣秀吉的军队。

结语

正视一个国家的历史,才能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把日本战国戏称为“村长械斗”这种单纯贬低他国历史并加以蔑视的行为,绝对不可取。只有真正看清、看透一个国家的历史,学其所长、补其所短。方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