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沉4艘敌舰,重伤6艘,晚清的一场海战大胜为何被彻底遗忘?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9 01:39:09
  • 栏目:历史
  • 来源:坑爹史册
  • 6725 人围观

作者:金满楼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继续北上,并一路攻取大沽口。

此刻,在太平军与英法联军的双重打击下,清廷已是风雨飘摇,不得已派出钦差大臣佳良、花沙纳前往天津与英法谈判,并全盘接受了对方的修约要求。

随后,俄、美两国也及时赶来分享成果,这就是1858年清廷与四国签订的《天津条约》。

几乎就在同时,日本也与英法美等国签订“安政条约”,欧美列强们跑了一趟东亚,做了两国生意。

按说这事算是了结,但第二年(1859年)英法两国来北京换约时,却突然节外生枝,以至酿成大祸。

当年6月18日,英国新任公使普鲁斯(额尔金之弟)率领16艘战船来到天津白河口,美国公使华若翰及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也随后赶到。

6月22日,曾一举歼灭太平北伐军的僧格林沁奉命照会英、法公使,指定其北塘上岸,由陆路进京换约,并不准携带武器。

在此指示下,美国公使华若翰照办,并顺利入京换约。

击沉4艘敌舰,重伤6艘,晚清的一场海战大胜为何被彻底遗忘?

但是,英法两国挟上年的胜利之威,其坚持要走水路至天津,态度极为跋扈。为阻止英法舰队上行,清军在白河放置了三道竹障,其中一道被英国舰队挑衅性的拆除。

交涉无果的情况下,英国舰队及一艘法国军舰再次派船拆除第二道竹障,由此爆发一场恶战。

据僧格林沁报告,战事是因为英国舰队“立意寻衅用武,骄悖情形,实难容恕”。

战斗打响后,法国舰队也前来增援,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大沽口炮台已经得到大大的增强。在清军的打击下,两国舰队惨败而归。

事后统计,这次的大沽口之战共击沉英国军舰4艘,击伤6艘,上千名英法军队伤亡过半(主要是英军),战果不可不谓辉煌,堪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外战争的首次大胜。

喜讯传开后,就连曾国藩也在写给友人郭嵩焘的信中说:“夷务初起后,至是始一大创之,中外人心为之大快!”

击沉4艘敌舰,重伤6艘,晚清的一场海战大胜为何被彻底遗忘?

郭嵩焘是咸丰皇帝派往僧格林沁处襄助军务的谋士,在他看来,本次看似大胜,实则取祸之道。

原因是,“洋人以通商为义,当讲求应付之方,不当与称兵”,虽然这次侥幸获胜,但从长远看,英法兵力远在中国之上,“战无了局”。

换言之,以当时清廷的实力,应付国内的叛乱已经够呛,根本不可能同时应付两场战争。与其对列强寻衅而多事,倒不如先消灭太平军、捻军这两个心腹之患,再徐图自强。

郭嵩焘的观点,在大胜之余的僧格林沁听来未免有些忠言逆耳了。

在僧王眼中,这些洋夷也不过尔尔,对付他们应“力求控御之方,申明大义,振起国威”,若“一味迁就,益将轻视中国”。

特别在剿灭太平北伐军后,僧格林沁更是信心爆棚,他曾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洋兵伎俩,我所深知,彼何足惧哉?”

事情闹大后,英法组成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联军,于1860年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

击沉4艘敌舰,重伤6艘,晚清的一场海战大胜为何被彻底遗忘?

这一次,英军带来了最新型的阿姆斯特朗野战炮,法军则带来了吃水只有5英尺的炮舰,足以在浅水横行。

当年8月,英法舰队聚集173艘各类舰艇,陆续向天津大沽口逼近。

此后的战局几乎没有悬念,僧格林沁所部清军一败于大沽口,二败于八里桥,在阿姆斯特朗野战炮的轰击下,三万铁骑连同清廷严防死守的“夷夏之防”,最终在炮口下灰飞烟灭。

在英法联军即将破城的前夕,咸丰皇帝匆忙逃往热河避难,并于次年驾崩于此,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之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而在此之前,奕已代表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屈辱媾和。

20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没有惊醒国人,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和共鸣。

20年后,“天朝”再一次尝到“夷人”的苦头并见识了洋人落地开花炸弹的威力后,不得不考虑“师夷长技”了。

更多精彩,请关注笔者晚清专栏: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