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30 01:54:13
  • 栏目:历史
  • 来源:岛主历史观
  • 6331 人围观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建文帝朱允炆的悲剧追根究底是源于削藩失败。

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身居正统,手握王朝最高权力,却生生用三个二带走了王炸,仅用四年时间就葬送了皇权,玩死了自己。

洪武大帝朱元璋走了,留给孙子朱允炆的既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同时也是一个烂摊子。由于朱元璋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他在位期间将二十几个儿子全部分封为王,镇守在全国各地。朱元璋在世时,尚且可以震慑住儿子们,但等到朱允炆继位,主少国疑,注定面临着来自叔叔们的威胁。

所以,削藩势在必行。

后世普遍认为,朱允炆削藩本身并没有错,只是错在了方法。其核心疑问是: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穿越时空的爱恋》朱允炆剧照,扮演者:徐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推恩令。

汉武帝在位初期,也与朱允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诸侯国林立,同姓王猖獗,地方政权威胁到中央统治。

汉武帝的解决方案两千年来备受推崇,堪当怀柔削藩的最佳典范——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全国范围内施行推恩令。

所谓推恩令,简而言之就是改嫡长子继承制为诸子裂土封侯制。

按照推恩令的规定,在诸侯国内不再由嫡长子单独继承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所有子弟都可在原封国内封侯,分别拥有自己的侯国。如此一来,诸侯国便会逐渐化整为零,越分越小。几代之后,原本强大的诸侯国必然被分解殆尽,失去与中央抗衡的实力。

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推恩令示意图)

汉武帝的这招推恩令,不但理论上很完美,而且实践上也很奏效,他最终就是用这简单一招,不费一兵一卒削藩成功,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既然如此,朱允炆为什么不借鉴汉武帝的成功经验,而非要冒险强硬削藩呢?如果朱允炆学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是否同样可以成功呢?

接下来,我们不妨以客观理性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用推恩令代替强行削藩的好处似乎不言而喻,那就是不用付出削藩的代价——政治风险,军事消耗,却能达到削藩的效果——弱化地方政权, 强化中央集权

但是,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显而易见,简单到你我这些普通人尚且能一语中的,作为一代帝王的朱允炆难道会不懂?即便朱允炆太年轻、太幼稚、太自以为是,他身边的谋臣们难道也不懂?

有时候,或许是我们今人过分低估了古人,尤其是古人中的失败者。

笔者认为,对于朱允炆来说,汉武帝的方法可以复制,但汉武帝的成功却注定无法复制。

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汉武大帝》汉武帝剧照,扮演者:陈宝国)



推恩令就是变相削藩,这个道理不是后人顿悟出来的,而是自古至今你知、我知、天下无人不知,主父偃是这么设计的,汉武帝是这么谋划的,西汉时期的那些诸侯王们对此也个个心知肚明。他们之所以任人宰割不反抗,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不得已。

同样意在削藩,但朱允炆和汉武帝面临的处境又是不同的。

汉武帝削藩时,西汉王朝已经达到了极盛时期。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刚刚经历过“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实力已经大大减弱。

西汉的第一次大规模削藩发生在汉景帝时期。当时,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大举削藩,结果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立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来势汹汹,使西汉王朝迅速陷入混乱,使汉景帝迅速陷入困境,但是,结果却仍是好的——在大将周亚夫的带兵镇压下,“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被完全平息,诸侯国损失惨重。

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形势图

经历过“七国之乱”的西汉中央虽然一度伤了元气,但恢复迅猛,并无大碍。相对的,经历过“七国之乱”的诸侯国却是一蹶不振,难以痊愈。

所以,汉武帝时期的诸侯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与中央抗衡的硬实力。如果汉武帝要强行削藩,也是必然会成功的。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不愿意伤了叔侄兄弟间的和气,另一方面更是不愿意付出血的代价。

汉武帝与诸侯国存在实力上的正差距,强行削藩虽然会成功,但必然劳民伤财、死伤无数。如果搞推恩令,就可以既给彼此一个台阶,又避免了刀光血影,何乐而不为呢?

反观朱允炆,他与藩王们的实力差距远没有那么大。朱元璋时期,非但没有打压藩王,反而一直大力扶持。由于藩王们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责,所以朱元璋对他们十分慷慨,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人给人。明朝的藩王,个个手握重兵,富可敌国,稍加联合就可以与朱允炆的中央军抗衡一二。

所以,汉武帝搞推恩令,诸侯王不敢反,而朱允炆如果搞推恩令,藩王们必反,这是实力差距决定的。

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穿越时空的爱恋》朱允炆、朱棣剧照,扮演者:徐峥、万弘杰)

朱允炆明白,只要削藩,不管是怀柔的还是强硬的,都必将面临着反抗。既然如此,与其怀柔削藩给藩王们喘息机会,不如强硬削藩打藩王们一个措手不及。

推恩令实际上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而朱允炆的问题是他太急了,他等不到水开青蛙死,他要的是,“青蛙”必须现在死,立刻,马上!

用推恩令完成彻底削藩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化整为零,对朱允炆来说,他至少要等到叔叔们“死绝了”,才有可能真正收回藩王手中的军政大权。但是,以燕王朱棣为代表的一众藩王们,个个身强力壮,远没有到油尽灯枯的年纪。朱允炆等不了,也不想等。更可况迟则生变,在这个等的过程中,谁又能保证藩王们不反呢?

朱允炆的这个顾虑没有错,他只是错在太急了,再加上后续的削藩计划和削藩步骤又存在巨大失误,这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明明有汉武帝的成功经验在前,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学推恩令?

(朱棣与姚广孝剧照)

另外,即便朱允炆不急,藩王们不反,明朝的削藩效果也注定不会像汉朝那般立竿见影。这是由生育力直接决定的。

汉武帝时期的刘姓诸侯王的生育能力都比较强,以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为例,根据《汉书》记载,他仅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所以,刘胜一死,他的封地和财产会马上被瓜分成120份,如此一来,实力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朱允炆时期的朱姓藩王的生育能力却远没有那么强。以朱允炆最忌惮的燕王朱棣为例,他只有三个儿子(笔者注:朱棣一共四个儿子,其中朱高爔幼殇,活到成年的只有三个),即便朱棣英年早逝,他的封地和财产最多也就是被分成三份,实力仍然不容小觑,根本达不到削藩的目的。

综上,朱允炆削藩之所以不学汉武帝搞推恩令,并非他太傻太笨或太傲慢,而是二者的历史处境的确不同,朱允炆即便搞了推恩令也未必会削藩成功。

参考资料:《明史》、《汉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