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幸运的陪嫁丫头,熬死女主后上位,助夫君开国并成一代贤后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30 08:06:13
  • 栏目:历史
  • 来源:文史砖家
  • 6970 人围观

文/格瓦拉同志

五代十国是个超级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随的,是层出不穷的奇人异士。在这些人当中,起初只是一个陪嫁丫头的南唐元敬皇后宋福金,堪称典型。那么,宋福金是如何完成人生大逆转的?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宋福金生于唐朝末年,祖籍江夏(即今武汉市),其父宋韫仕宦情况不详。由于战乱的缘故,宋福金自幼便跟随父母在各地逃难,不慎被乱兵掳掠为奴,幸好得到昇州(今南京市)刺史王戎的搭救才逃离苦海。事后,宋福金便留在王戎的府中,成为王家小姐身边的丫鬟。宋福金因为聪明伶俐、温柔体贴,所以甚得王小姐的喜爱,两人虽然名份上是主仆,但实际上却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史上最幸运的陪嫁丫头,熬死女主后上位,助夫君开国并成一代贤后

宋福金本是陪嫁丫头,后来嫁给徐知诰

​唐朝灭亡之前,升州成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地盘,而杨行密在唐朝灭亡后创建南吴政权,与占据中原的后梁帝国抗衡,是当时南方最强大的政权。杨行密薨逝后,长子杨渥、次子杨隆演相继即位,但实权却被大将徐温(南唐义祖)掌握,而徐温执政时又无比倚重养子徐知诰(即南唐烈祖李昪),并任命他为昇州刺史(当时徐温留居昇州,遥控朝政)。

徐知诰当上刺史后,看中了前刺史王戎的女儿,因此派人前去提亲,王家不敢不同意,只好把女儿嫁给他。王小姐既然出嫁,自然要把好姐妹宋福金也带在身边,后者由此成了一名陪嫁丫头。王小姐嫁给徐知诰后,由于迟迟不能生育,所以便命宋福金去服侍丈夫。要说宋福金的的肚皮也真是够“争气”,委身徐知诰后没多久便怀孕,不久便为他生下一子,这便是后来的南唐元宗李璟(宋福金之后又生下李景达)。

史上最幸运的陪嫁丫头,熬死女主后上位,助夫君开国并成一代贤后

徐知诰把宋福金立为正室,对她甚是敬重

​可怜王小姐不仅无法生育,而且身体还不好,过门没几年时间便染病去世。王氏病逝后,徐知诰并没有另娶她人,而是直接把宋福金扶为正室。宋福金成为徐家的女主人后,治理家事颇有法度,平时从不随便说笑,深受徐知诰的敬重(“烈祖取戎女,后为滕,得幸,生元宗。王氏早卒,义祖命烈祖以为继室......治内有法,不妄言笑。”见陆游所著《南唐书·卷十六》)。

就在宋福金熬成正室之际,徐知诰利用平定朱瑾之乱的机会(大将朱瑾杀死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并企图帮助杨隆演铲除徐温),成功地控制住朝廷(南吴建都广陵),并架空义父徐温的权势(徐温此时依然留守昇州)。此后,徐知诰与徐温明争暗斗数年,终于熬死义父,从而成为南吴新的“当家人”,时在南吴顺义七年(927年)。

史上最幸运的陪嫁丫头,熬死女主后上位,助夫君开国并成一代贤后

李昪在宋福金的帮助下称帝,建立南唐

​此后十年间,徐知诰先是解除徐温次子徐知询的军权,彻底掌控军政大权,随即又大肆杀戮、贬斥反对者,一步步掏空南吴的根基。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徐知诰逼迫南吴皇帝杨溥“禅位”,建国号为齐。两年后(939年),徐知诰又恢复本姓李,并改名为李昪,同时将国号更正为唐,史称南唐。李昪称帝后,册立宋福金为皇后。当年的陪嫁丫头一飞冲天,成了六宫之主,人生堪称传奇。

李昪称帝前后,宋福金作为他的“贤内助”,经常在关键时刻帮助他拿主意,并成功地阻止过徐知询暗杀李昪的阴谋,功劳可谓极大。李昪在位后期,因为经常服用金石药,因此性情变得异常暴躁,动辄便惩罚大臣,幸亏宋福金在身边为之劝诫,才使得很多朝臣避免被贬谪或杀头的厄运,由是深得朝臣们的感激。

史上最幸运的陪嫁丫头,熬死女主后上位,助夫君开国并成一代贤后

宋福金经常劝谏李昪,堪称一代贤后

​义祖殂于金陵,烈祖在东都,将奔丧,后密以大计谏止焉。烈祖为齐王,封正妃,及受禅,立为后,从容裨赞,多所弘益。烈祖尝曰:“吾思有未达,后已悟矣”。昇元末,烈祖服金石药,多暴怒,赖后以免谴者甚众。引文同上。

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病死在升元殿中,终年56岁,太子李璟继位,是为南唐元宗(中主)。李璟登基之初,宠信旧僚属魏岑、冯延巳、冯延鲁等人,中书侍郎孙忌等人出于担心,便奏请宋太后临朝摄政,以免奸佞得势、祸乱朝政。然而宋福金断然拒绝孙忌等人的建议,并就此退居深宫,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儿子来打理。

史上最幸运的陪嫁丫头,熬死女主后上位,助夫君开国并成一代贤后

南唐中主李璟

​李昪驾崩后,虽然李璟、李景达兄弟侍母至孝,但宋福金依旧难以排遣心中的孤寂之情,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与她相伴一生的亡夫。正因如此,宋福金在退居深宫后的两年时间里,每日里都在忍受着思念的痛苦,最终患病去世,终年49岁,时在保大三年(945年)十月。宋福金死后,与李昪合葬在永陵,谥号为元敬皇后。随着宋福金的去世,属于她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南唐书》、《十国春秋》、《资治通鉴》等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