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康百万"家族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30 17:08:34
  • 栏目:历史
  • 来源:正月三草
  • 5297 人围观

"康百万"是一个家族的统称。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位于中原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胜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


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


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


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


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


三次信息,六次机遇

首先,是六世康绍敬任洧州驿丞(在今长葛县境内),又晋升山东东昌府(即今山东省聊城)大使这个机遇。驿丞和东昌府大使是个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官不算大,但他却能利用明代实行"开中法"(既以盐为中介,推动边防及内地和重要仓库运输的办法),为后裔奠定从商致富的途径。盐业从汉代以来都由国家经营,国家收入"半出盐赋",明、清盐法有所改变:"行盐之法"主要由"官督商办",使商与官交往甚密,商户最易暴富又莫过于盐业,这就为康百万在山东、河南之间经营盐、粮、棉,提供了信息和机遇,也为康百万了历代经营山东,打下了重要基础。

第二,是康惠的父辈们为明朝尽忠,在李自成打破洛阳,杀了福王之后,收留下逃难的李妃,最后"康朱联姻",与李妃的的女儿结婚,使康百万锦上添花,富上加富,培养和造就了人才。

第三,是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打破传统"土不经商"的世俗观念,利用清初康熙皇帝特重漕运、藩镇等信息,毅然改变传统在洛河做生意的习俗,大河行船,开劈山东基地,"先有康大勇,后有兰水城",使康百万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江、淮沿河一带。

第四,是康应魁(堂号崇公),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捕捉信息,贿通清廷百万大军的将领勒保等人,供应全军棉花、布匹,发了十年横财,开辟了三原、泾阳、富平等棉花基地,"先有康崇公,后有泾阳城",加上先人在山东购置的资产,使康百万土地达18万亩,再次挂千顷牌。"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就是这个时期叫出来的。

第五,是康道平利用清廷镇压捻军之机,组织团练,垒砌寨墙,终于使捻军未逾康店一步,受到河南官绅以至清廷重要官员赏识,保留下来的大量石刻中,有许多都是当时达官大员的颂辞,从而使康百万名声大振。

第六,是康鸿猷利用慈禧、光绪回銮北京、路过巩县之机,大肆铺张,迎驾两宫,贡献大量银子,受到慈禧封赐,从而使康百万名扬天下。

经营方式

在经营上,康百万基本采用了"以点连面,长藤结瓜,相公负责,栈栈开花"的方式。巩县是康百万的大本营,但他在山东、陕西另辟了两个基地,按康百万的思路,"天下平安、丰收者十之一,灾荒、战乱者十之九",这样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建基地,既是某个地区有自然灾害或者兵荒马乱,另一个地方就可以补充,以保持永久不败之地,因而康应魁在陕西说:"宁舍巩县,不舍泾阳",这是战略上的考虑;另外康百万历代重视罗掘地方人才,经过考验、磨砺,分别命以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各栈房)、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在各地设栈房,栈房不仅管做生意、作仓库,还兼管当地所置土地的收租及买卖。这样层层负责、互相竞赛、栈栈开花,使康百万的财富如众泉汇流,滚滚而来。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