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2 11:05:48
  • 栏目:历史
  • 来源:鉴史知兴
  • 9899 人围观

王振,明英宗时独揽朝政大权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虽被后世评价为大奸大恶之人,但君子有所短,小人有所长,他与明英宗的深厚感情和为实现理想所拥有的坚毅品格是不会被历史所湮没的。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违背祖训

明太祖朱元璋鉴前朝宦官乱政,大权旁落之教训,颁《祖训》,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并且在宫门外挂一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而且规定宦官不能识字。

自明宣宗开始逐步破坏了祖制。明史记载“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皇帝无聊的时候可以和近身內侍谈谈苦恼与快乐,聊聊文学,也有个共同语言,也是个很好的乐趣。第二,皇帝偷个懒和宫妃们嬉戏的时候可以让太监们给整理整理奏折,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所以皇帝身边急需一名有知识有文化,又懂的皇帝喜怒哀乐的人。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王振进宫

王振,今河北蔚县人,考过秀才落榜,后经过努力,熟读经书,后来竟中了举人。是不是王振也是一个很上进的人?虽然后世对其评价都是负面的。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为了理想可以做出任何牺牲。

封建社会一个最底层的人中了举人,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不然范进中举怎么能兴奋的疯掉?但是王振的理想就止于此吗?当然不是。他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进入权力中心,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在社会底层的王振,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没有显赫的家室,想进入皇权中心难度是比登天,就算这些条件都有,那也需要一点点运气的。但王振没有气馁,果然他找到了一条接近皇权中心的捷径:自阉入宫。为了理想可以对自己狠一点。佩服!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与明英宗建立深厚感情

英宗九岁即位,也没有能力处理朝政。由太皇太后理政,三杨辅政。王振由于书读的好,再加上一点运气,进宫后成了英宗的伴读加玩伴。平常百姓有三两密友正常不过,但朝堂之上除了阿谀奉承,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哪有什么友谊可存。何况帝王高处不胜寒,更不可能有个说心里话的人,即使有也很难有能理解的。

英宗生于帝王家,也不会体会到平常之家的温暖。而作为伴读的王振与英宗朝夕相处,与英宗一起快乐,与英宗一起苦恼,让英宗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感情,与英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亦师亦友。并且英宗对王振也形成了心理依赖,有王振在,英宗心里就有安全感。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独揽朝政大权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病逝,而三个辅政大臣,病的病,老的老,辞职的辞职。此时王振被破格提拔为宫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除了皇帝以外,没有人能够限制王振了。

此时,虽然背后有皇帝这棵大树,王振并没有大胆专权。他知道要想独揽大权,必须先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反对他的不是关进监狱就是被杀,只要阿谀逢迎他或者忠心他的都得到快速提升。

这不有个叫王佑的竟然恬不知耻的认一个身体残缺的大太监王振为爸爸,王振一高兴就给了他工部侍郎的正部级大官。而御史李铎碰到王振没有跪拜,就被逮捕,关进监狱。王振打击异己,在各级部门安插自己的势力,对群臣形成了威慑,迅速独揽了朝政大权。这里不得不说王振还是有一些手段和能力的。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自比周公

王振独揽大权之后,皇帝很多批阅的折子都有王振传递给大臣,至于这些奏折到底是皇帝批阅还是王振批阅这就不可考证了,这里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王振处理朝政不管处理的好坏,倒也勤勉,乐在其中。这就给王振造成了错觉,认为国家政事处理的也不错,三杨有什么了不起,自己一人可以做三杨三个人的工作。

一次英宗召集百官,大摆筵席,这样的场合太监是不允许参加的。而英宗的心理依赖症又发作了,看不到王振没有安全感。于是传王振前来,英宗竟称自己的贴身內侍为先生,可见英宗对王振的恩宠和依赖。然后王振就飘飘然自比周公辅成王。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身死土木堡

蒙古的瓦剌每年都向明王朝进贡,这进贡可不要认为是什么好事,他们象征性的带点马匹来,就向明朝要远高于这些马匹数倍的赏赐,其实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但是大明也不计较,像哄孩子一样,只要在边境好好的别闹事就行。瓦刺尝到了甜头,每一次都比上一次要的多,这下王振觉得瓦刺得寸进尺,不但没有允许反而减少了很多赏赐。

这下可惹恼了瓦刺,遂率兵大举进宫明朝,打到大同,边境守军连连失利。报到京城,王振认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于是劝说英宗御驾亲征,既能彰显英宗的“雄才大略”,又能成就自己“周公”的美名。英宗也心动了,而且依赖王振的心理让他十分相信王振的建议。虽然有专业带兵武将苦谏,英宗也不理会。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两天之内集结20万大军,未经训练,准备仓促,就开往大同。没到大同粮草就不够了,军心已乱。刘振也没有指挥军队的能力,并且幼稚的以为凭明朝大军的虎威,定能克敌制胜。但他却中了 瓦刺的诱敌之计,中了埋伏,大败。王振也害怕了,也同意回撤。但回撤途中凭自己的兴致随意更改行军路线,致使错失了有利的回撤时机而被瓦刺军追上包围,损失三万大军。

最致命的是王振反对文武官员宿营怀来城的建议,扎营无险可守的土木堡,后被瓦刺包围,在乱军中被杀,而英宗蒙尘。随后英宗之弟监国,王振一门全部诛杀。

朱英宗一生的伤痛,大太监王振自比周公辅成王,身死土木堡

  • 总结:

王振背靠英宗这棵大树并得到英宗的的恩宠和依赖,擅术弄权,打击异己,培植党羽,独揽大权,虽然比较残酷,但不可谓是无能之辈。

王振擅权弄术之能尚可,但自比周公,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最后身死土木堡,致英宗蒙尘,落得全家被诛杀的结局。

王振自阉进宫,步步为营,进入了皇权中心,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不可谓意志不坚定。

王振虽然是靠英宗而得势,但对英宗的感情是真切的。英宗被迎回重新执政后思念王振不已,下诏为其平反,并为王振塑像,祭葬招魂。并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可见王振与英宗的感情深厚。

总之,后世虽评价王振为大奸大恶之人,但他与孤独的英宗的深厚感情是真切的,为实现理想坚毅的品格还是可以肯定的。


参考文献:

  • 朱由检《明史》
  • 《明实录》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