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4 18:24:41
  • 栏目:历史
  • 来源:美物计
  • 5722 人围观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文 | 美物计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华夏民族最壮怀激烈、血脉偾张的历史,在这里发生。


华夏民族的沧桑与忍辱负重,又每每由它见证。


它贸易畅通时,国势如日中天;它被封锁时,国势则如困兽,衰落不振。


这里,就是——河西走廊。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东面是黄土高原,西面是塔里木盆地,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蒙古高原,它是一条天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雪山、冰川、沙漠、草原、戈壁、绿洲、湖泊、湿地、丹霞……它有着除海洋外,地球上所有的地形地貌。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


而四大文化汇流的地方,只有河西走廊的敦煌以及新疆地区。再没有其它了。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这里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这里有”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有”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谱写出华夏最豪壮的诗篇。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这里有别具风姿的马踏飞燕,这里有反弹琵琶的飞天,这里有追逐星辰的酒泉……


这里,开启一个民族关于泱泱大国和浩瀚星空的梦想。



01 大国梦想开始的地方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19岁。


距离大汉王朝耻辱的“白登之围”已有61年。(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


61年里,汉朝不仅要被迫送公主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生活物资。


然而,也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匈奴仍会时不时南下,让汉朝处于巨大的不稳定和威胁之中。


为了结束这个屈辱的局面,刘彻决定改变这一切。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从一个匈奴俘虏的口中,他得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后,杀死了此前生活在这里的月氏人的首领,还把人家的头颅做成酒器。


一个想法,也就此在他的脑中成形。


他要派人联系这些匈奴的敌人,到时候东西夹击,将匈奴赶回老家。


但西去之路却极为凶险,以汉朝现有的地理知识,不仅不知道那些部落小国都在哪,还很容易直接入了匈奴的狼窝。


就在他准备进行激励演讲时,一个24岁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愿意为大汉做这个先行者。


这个人就是张骞。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接过皇帝授予的符节,离开富庶安逸的长安,张骞正式奔赴一场生死未卜的旅程。


没有意外地,他和他的使团很快被匈奴人锁定,进入河西走廊后,全部被抓。


匈奴人没有杀他,各种威逼利诱希望他为匈奴人做事。后来还给他找了个妻子,希望软化他的意志。


他都没有松口,当了俘虏9年。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张骞杳无音讯、生死不明的日子,刘彻并没有一味地等待。


他练兵,提拔年轻将领,寻找着机会,与匈奴决一死战。


公元前133年,张骞失去消息的第5年,刘彻派遣精兵30万,以和亲为诱饵,计划在马邑围剿前来迎亲的匈奴部队。


当时,匈奴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而来。


可惜的是,有人走漏消息,匈奴退兵。


这次计划没有成功。


但经此一事,算是正式揭开了汉朝对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


自汉初以来的屈辱和亲政策,也就此结束。


4年后,刘彻再次派四路大军,全面反击匈奴。


首次出征的卫青,直捣龙城,一战成名。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卫青成名的这一年,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了出来。


当时,有两条路给他选:向东,可以回朝思暮想的长安;向西,是处处危险的未知世界。


他选择了向西。


走过飞沙走石的戈壁,横穿水源奇缺的塔克拉玛干,跨过寒风刺骨的帕米尔高原,终于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张骞找到了西迁的大月氏。


可大月氏人说,他们已经适应了从游牧到农耕的安定日子,不想再东返。


张骞有点失望,但更多的,是不虚此行的兴奋。


沿路的地理概况,他基本掌握;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他已深入了解。


而且,这里还有一种汗血宝马,可以大大提高骑兵战力。


带着这些信息,张骞踏上了归程。


中间又历经再被俘,再逃出,等到张骞回到长安,他已近不惑之年。


当年出发上百人的使团,最后只有他和堂邑父生还。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13年后,再见到张骞,刘彻深受感动。


他坚信,只要有张骞这样的人在,汉朝就一定能解决匈奴的威胁。


听着张骞带回的情报,刘彻更是视野大开,对匈奴的作战计划也更加明确。


而不管是削弱匈奴势力范围、斩断匈奴与周边联盟,还是联通西域各国,打通河西走廊都势在必行。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公元前123年,张骞回来三年后,刘彻命大将军卫青率10万大军与匈奴单于主力对决,17岁的霍去病随队出征。


这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


作为皇后卫子夫、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长于富贵,却偏偏自小喜欢舞刀弄枪。


大概开始也不过是出去见见世面的,卫青只拨给他800勇士。


谁也没料到,他带着800人,甩开大部队,奔袭几百里,直接去了匈奴的地盘。


杀敌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级的高官和祖父辈的亲戚,还俘虏了单于的叔叔。


因为勇冠三军,霍去病被刘彻封为冠军侯。


因为血气正盛,刘彻视霍去病为打通河西走廊的首选。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两年后,霍去病19岁,率一万骑兵,两次出击河西。


第一次,6天中急行军1000多里,转战河西五国,皋兰山下歼敌近9000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


第二次,作为三路大军的一支,在其他两路都迷路的情况下,横穿大漠,孤军深入,俘虏匈奴五王,歼敌3万余人。


同年秋,霍去病还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


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斩杀变乱者,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


从此,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汉朝解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


匈奴人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兴奋的刘彻,要赐府第给霍去病。


霍去病拒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21岁。


汉朝对匈奴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兵5万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


霍去病一路冲杀,北进两千多里,歼敌70400人,并于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史称“封狼居胥”。


此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廷”,自战国以来的匈奴大患终于解除。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也是这一年,张骞再次接受命令,第二次出使西域。


和第一次的一路艰险不同,这一次他带着丝绸、瓷器、茶叶和一支300多人的使团,从从容容地出发。


汉朝通往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中华文明开始向四周传播,西方的葡萄、石榴、胡萝卜等瓜果也源源不断地来到了中国。


驼铃声响,河西走廊开始变得熙熙攘攘。


但这一切,霍去病却没有看到。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突然去世,年仅23岁。


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私人时间,却留给一个民族注入最青春、最热血的记忆。


因为痛惜,刘彻在自己的茂陵为他修了墓,墓是祁连山的模样,墓前还有座马踏匈奴的雕塑。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公元前111年,河西走廊上四个行政区设置完成。


刘彻亲自取名:

武威——显示汉朝的武功和军威;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城下有泉,泉水若酒;也有传言说,是霍去病将御赐的酒倒入泉中,与将士们共享;

敦煌——盛大辉煌。


同时,还在此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


这些名字,延续两千多年,至今未曾变。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02 薪火相传的重要一极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分分合合,战火连天最是常见。


为什么始终能薪火相传,根脉不动?河西走廊最能说明。


西晋灭亡后,中原陷入300多年的大分裂与大乱局中。


血腥屠杀、民族压迫,曾经的沃野已成炼狱,儒家文化更是一度面临灭顶之灾。


为了生存,一部人南下,在江南建了东晋;一部分西迁,到了河西走廊。


其中,有一个人叫郭荷,就带着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来到了这里。


身处乱世,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能做的,就是读书做学问、开馆讲学。


也在这批人的影响下,河西走廊学风日盛。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郭荷有个弟子叫郭瑀,传承了他的衣钵。


隐居在张掖的临松薤谷,传道、授业、解惑。


当时,河西走廊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前凉。


前凉统治者张天锡因是篡夺王位,需要读书人为他正名,就盯上了河西学界最有名望的郭瑀。


郭瑀拒绝了,指着天上的飞鸟对来人说:“此鸟也,安可笼哉?”


那些人就抓捕了他的学生,无奈之下,郭瑀被迫出山。


不久,苻坚的前秦打到河西走廊,郭瑀趁乱逃脱。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郭瑀第二次出山,是为多年好友。


苻坚被杀后,前秦内乱。


他的好友王穆也起兵反秦,请他出山相助。


他答应了,还推荐了一个叫索嘏的大族子弟,在当地起兵五千,准备粮草三万石予以响应。


但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想象。


生性多疑的王穆怀疑有人有钱的索嘏,会对自己不利,就杀了索嘏。


郭瑀万分悲痛,绝食7天而死。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郭瑀的弟子刘昞,目睹了老师出山失利到最终死去的全部过程。


就以“朝闻道,夕死可矣”,鼓励自己,一边讲学,一边著述。


任凭外界如何风雨如晦,一心安坐在书桌前。


在那个造纸术没普及,印刷术还没有的年代,保存了很多孤本。


《宋书》记载,河西地区曾向东晋朝廷进献了154卷典籍,其中就包括失传已久西晋以前的古籍。


像魏晋时期名著《人物志》,就是由于刘昞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来,并得以传回江南的。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也正是有了无数个人像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这样的人,华夏文明的根脉才生生不息。


如果日月昭昭,我愿做条小溪,然后溪流成川,万川归海;

如果行于黑暗,那我就是烛火,发一点热,发一点光,最后星火燎原。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中国北方地区迎来统一。


为了加强学习汉文化与制度,北魏进行了改革。


因为熟悉汉代儒家礼仪律令之学,参与其中的,大多是河西学者。


此后,隋唐继袭了北朝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针对河西文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03

弹指间,沧海桑田。

一刹那,转身千年。


再想到宋之时未能完成统一,明清之时闭关锁国,河西走廊真好似是“天命之地”。


它见证了中国从青春勃发到衰老孤寂;它藏着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的秘密。


这是无数汉家将士为之浴血奋战的地方,这是无数个黑暗岁月默默独守希望的地方。


从这里一路向西,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天命之地”


但愿有朝一日,

你我都能去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一览,

看看大漠黄沙,

听听驼铃声声。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