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了公务员,你真得好好想(1):“五斗米”是多少俸禄?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9 13:53:37
  • 栏目:历史
  • 来源:古道长河
  • 6978 人围观

从古至今,要不要"五斗米"始终是重大问题,马虎不得。

古代官员的“待遇问题”从夏商周之后总得有一两千年是以“赏赐”田邑解决的。

战国后,才逐渐有了“俸禄”的概念,就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折算成官员俸禄,有时也赏些黄金,也有赏钱币的。不过史书上说的”赏百金"之类一般是指“铜钱”,一金是一斤。

用粮食折算俸禄时,千万得知道,升、斗、石最初都是体积单位,不是指重量。

比如一斗玉米跟一斗小米没准儿得差十多斤了,再加上各地的升、斗这村那县的大小不一样,不能胡乱加减乘除。比如现在东北有些地方还在用的“升”,一升麦子正好5斤,人家用它称量粮食,一只手拎起来方便。你借人家一斗小米要是想用一斗土豆给还了,人家得跟你急。

考了公务员,你真得好好想(1):“五斗米”是多少俸禄?

明 万历 青花折枝花卉 "悯农图"盘

“秩石制”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战国时有“百石之官”、“千石之令“之类的说法,到西汉成帝时,形成了制度性的官员秩别,从“中二千石”到“比百石”,加上高于“中二千石”的丞相、太尉和低于“比百石”的斗食佐吏,得有十八或者二十个等级。

魏晋一直到隋初,在很长年代中,官员俸禄经常是发放谷米、绢帛,也有按每月折合成钱领取的。另外再赐给些绢、绵,或者给官吏些“菜田”、“田驺”、“公田”,虽然是作为俸禄的补充,但数量有时是超过正俸的。

唐代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给铜钱;战乱一起,给实物自然就比较踏实可靠,所以月俸是以钱算的,但也常以谷帛充给。

“官品制”是中国处理“公务员待遇问题”的核心制度。

从曹魏年代开始”试行“,至三国魏明帝曹睿太和年(227-233年)颁布《后职员令》,官分九品,品别正从,九品18等定俸禄。从北齐至隋、唐以后就逐渐全国统一,一直沿袭至清末,都是用这办法。

考了公务员,你真得好好想(1):“五斗米”是多少俸禄?

(汉代瓦当,释文:秩二千石)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西汉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60斤。

如果能进入“比百石”序列,一年能有“百石粟”当饭吃也还算是不错的光景。至于发下来的到底是“大米”还是“小米”,就没啥人知道了(汉代应当是以”粟“来称呼“小米”的)。

在汉代出生入死能到“秩二千石”的绝对是算大高官了,俸禄相当于现在一年十二万斤粮。汉代的县令平均在”秩800石“左右(可那时全国总共也没几个县)。

如果运气差点,只混着个“百石小吏”,怕是一家老小温饱也成问题的,生孩子多了更不成。

(后边还有,抽空儿再写。)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