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3 05:04:31
  • 栏目:历史
  • 来源:迪比特爱历史
  • 9234 人围观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宝殿寺白塔。宝殿寺位于杂谷脑官田村东,始建于1653年。1739年,杂谷脑最后一任土司征集近千人,用了十年时间在宝殿寺东侧建起了白塔。宝殿寺白塔有上九层、下九层,集塔、庙、殿于一体,周边有108道门,内设108个佛殿。1933年,白塔在地震中坍塌。1935年,白塔彻底毁于战火。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白塔周边有众多小塔围绕,如雨后春笋般,因此也叫笋塔。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杂谷脑营盘街。杂谷脑位于杂谷脑河流经的一个盆地之中,河北岸是商业街市,民国时称为“兴隆场”。南岸叫做营盘街,是杂谷屯守备衙门、驻军营房及嘉绒居民的住所。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1917年的薛城古镇。薛城历史悠久,历代都是西南地区兵家必争之地和州县治所。三国时,姜维曾在此建城,称姜维城。隋开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戎,唐贞观二年(628年)置薛城县。后蜀时改为保宁县,明朝时称保县。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薛城镇。清嘉庆八年撤保县置理番厅,取治理番民之意,治所在薛城镇。1946年,为缓解当地各族矛盾去掉“番”字,改为理县。1951年,县治由薛城迁往杂谷脑。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甘堡屯藏寨。藏寨是嘉绒藏族聚居的大寨子。唐朝初年,甘堡是大唐与吐蕃重点争夺的地方。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大兵压境占领了该地区。后来,吐蕃内部分裂,大部分藏人没有回西藏,留下来与当地羌人融合,世代繁衍,被称作嘉绒藏族。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甘堡附近一座横卧在杂谷脑河上的握臂桥。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摄于薛城至杂谷脑之间。马帮队伍行进在蜿蜒的大山、河谷以及沿途村寨的驿道上。赶马人叫马脚子,他们走南闯北、见识多广,还通晓各地域不同民族的语言,也是传递消息的人。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摄于薛城至杂谷脑之间。走帮的生活是很辛苦的,选宿营地、砍柴生火、支帐做饭,得掌握辩天识地的本领;找草料喂马,钉掌修掌,得对骡马的性情了如指掌。面对突发状况还得有非凡的胆识。马脚子的头儿叫马锅头,跟马脚子吃同一锅饭,其锅头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摄于薛城至杂谷脑之间。过去走马帮有一个规矩:给商号马帮赶三年马后,商号就要分一头骡子或马给马脚子,这头骡马挣的钱都归赶马人。这样,赶马人有了几匹骡马后,就不会做马脚子了,而是赶自己的马,做起马锅头来。很多大掌柜、大马锅头也是这么一步步发达起来的。

1917年的四川理县,杂谷脑与薛城,马帮与挑子客

甘堡附近卖草鞋的挑子客。过去,在成都周边一带时常有小商业者或者货郎,在农忙时节挑着担子,装些针线、火柴、香蜡之类的杂货,深入附近村寨吆喝贩卖,虽是小本生意,却也能补贴家用。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