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 小编 发布于 2020-06-23 02:58:25
  • 栏目:历史
  • 来源:海贼说历史
  • 9750 人围观

康乾盛世是距离如今最近的一次封建王朝的盛世,也是历史上历时时间最长的盛世,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康乾盛世”根本就是个笑话,或者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并称之为“饥饿盛世”。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盛世,要做到国泰、民安、国富、民族、国强、文昌。

清朝初年,历任君主都是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这一点毋庸置疑,初期的“康乾盛世”也是清朝最繁荣的一个阶段,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可是在这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实。乾隆的所谓盛世只在天子脚下,换句话说只在乾隆看得见的地方。每个时代的贫富差距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杜甫的诗中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乾隆中晚期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当官的穿绸缎吃驴肉,而百姓却连温饱都没有着落,有些人还会沦落到“易子而食”的地步。很奇怪的一点是,乾隆皇帝非常热衷于赈灾,对人民百姓的疾苦非常关切,赈灾出钱也是非常大方,那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两个原因:

1、粮食不足导致饥荒

乾隆中期,由于粮食发生变革,玉米和红薯的出现,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人口迅速增长。所谓“保暖思淫欲”,百姓们在以为温饱能够解决的情况下,变得特别愿意生孩子,哪怕是降低生活质量也要生,这就导致人口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乾隆朝的粮食总量的确大大超过从前,总量是唐宋的2倍,是明朝的3倍,看起来繁荣富强,国泰民安,可是人均粮食数字却令人咋舌。

据统计,年人均粮食,秦汉人均985斤,隋唐人均988斤,宋朝虽然国力最弱,却有1457斤,明朝1192斤,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人均却只有780斤。平均下来,每个人一天只有2斤粮食的份额,还要从中扣税交给国家,还要饲养牲畜,锅里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更何况这只是平均数字,更多的贫穷人家压根没有两斤,大多数粮食还是在官僚和权贵手中,百姓手中的粮食根本不够活命的,怎么可能不闹灾荒呢?

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2、贪污极其严重

乾隆晚年,贪污已经成为了默许的规则,天下几乎没有不贪的官。这一点,连寻常老百姓都知道,而只有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不清楚。因为晚年的乾隆依然踌躇满志,不敢也不想面对这腐败不堪的天下。有句俗话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你也永远叫不醒一个这样“英明神武”的皇帝。

乾隆年间的一个贪污案的出现,揭开了贪污的时代,那就是著名的甘肃王亶(dǎn)望案。

王亶望是花钱买官从政的,因而一开始的动机就决定了他贪污腐败的本性。王亶望上下勾结欺骗朝廷,假借旱灾之名,贪污朝廷的赈灾款。乾隆发现异常之后,派亲信阿桂前去调查,才得知荒唐的真相。得知自己被戏耍之后的乾隆皇帝大怒,因为涉案人员太多,整个甘肃的官员都在其中,乾隆杀了几个带头的官员,其余涉案人员从轻处理。

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这么大的一件贪污案,在乾隆看来仅仅只是偶然事件,他治理的天下依然欣欣向荣。殊不知,正是这件贪污案发生之后,全国各地的贪污事件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这是乾隆皇帝想不到的,也是他不敢想象的。

在这么严重贪污的背景之下,百姓们都是官员们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哪里有机会享受康乾盛世呢?

以上两个原因,完美解释了乾隆年间“饥饿盛世”的真面目。

饥饿盛世的到来

清朝初年的皇帝,康熙和雍正一生之中都是励精图治,为国家尽心尽力,而乾隆这个皇帝确实要分时期来看。年轻时的乾隆贤良仁慈,至圣至明;中年的乾隆阴狠毒辣,却勤政爱民;而晚年的乾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好大喜功。

最后一个时期的乾隆铸就了“饥饿盛世”的到来,也是大清朝走下坡路的开始。

我们都知道,乾隆晚年是非常贪权的,哪怕表面上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嘉庆,却也依然大权在握,凡事都要亲自过问。可是毕竟年纪大了,决策能力不如从前,因而才会养一个能干的宠臣和珅,顺便为他赚钱捞外快。

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罪恶的议罪银

乾隆年间之所以会下坡路走得那么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珅为了拍乾隆的马屁,提出的“议罪银”制度。议罪银顾名思义,就是犯了错误的大臣可以通过交钱的方式来抵消自己的过错,当然这个钱就给皇帝本人的,也就是说本质上乾隆皇帝带头收受贿赂,这样的制度能滋生出健康的官员生态吗?

当然不能,议罪银通过让贪官认缴钱财的方式,达到充实皇帝钱袋和惩罚官员的双重目的,从而滋生出更多肆意妄为的贪官。因为只要贪得足够多,就能弥补一切损失,引发的蝴蝶效应就是,贪官只会越来越多。

贪官这么多,不禁要感叹一句,百姓的生路在哪里啊?

答:在乾隆的想象里!

乾隆晚年,天下污浊不堪,皇帝却丝毫看不见这混乱的世界,因为他在乎的是千古一帝的名声,在乎的是十全老人的荣耀,在乎的是明面上清朝列祖列宗的基业。有这样一个皇帝,天下百姓只能继续受罪,承受着这“饥饿盛世”。

上天也曾经派人警示过乾隆

在乾隆80岁那年,有个官员名叫尹壮图,他给乾隆皇帝上奏折,极力建议废除议罪银制度。因为这个制度的存在,全国各地的财政都处于极度亏空的状态,受伤的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乾隆看完这篇特别的奏折,心里非常憋屈,但嘴上还是非常大方,声称尹壮图的想法非常有见解,还夸奖尹壮图是个爱国爱民的好官,但其实对他文中的一个字都不信。他向大臣们辩解道:既然说财政有亏空,那么拿出证据来!

给出这样的回应,表明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英明神武的乾隆帝了,而像一个村子里下棋耍赖的小老头。

后来,在尹壮图的坚持下,君臣二人相持不下,二人立下了赌约。如果的确存在地方财政亏空的情况,那么乾隆就承认自己五十多年以来的治理都是失败的,并同意废除议罪银制度,而如果不存在地方亏空,尹壮图就犯下了欺君之罪,按罪当斩。

既然是一场赌局,那么就应该力求公平,至少要做到表面上是公平的。可是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就像一只把头钻进泥土中的鸵鸟,死活不愿意出现让自己的丢脸的情况,使用了一些非常不光彩的手段。

尹壮图和户部官员庆成一起到地方上去查账,依据结果评判输赢。他们按照乾隆的指示一路上敲锣打鼓,每次要去查账,距离五百里就要派人去通知当地官员,这不就给了官员们作假准备的时间嘛!所以最后查出的结果自然全部都是毫无亏损,每个账目都天衣无缝,这个结果让乾隆心满意足。

输了赌约之后,尹壮图彻底失望了,无力回天的他向乾隆认怂,乾隆也很大方地饶恕了他,但是上天派下来拯救乾隆王朝的救命稻草就这么消失了。

没有意外,被这样的一个乾隆皇帝治理的大清朝代自此走上了下坡路,一路下到底,再也没有爬起来。

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四库全书的修订

乾隆皇帝引以为豪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千辛万苦修订的《四库全书》。这本书修订的初衷就非常不单纯,一个是为了和明朝的《永乐大典》竞争天下第一的丛书,另一个就是借此机会大搞文字狱,巩固他的统治。清朝文字狱的黑暗程度我们想象不到,其中乾隆年间是搞得最多最绝的。因而许多清朝电视剧里面,很多人刺杀乾隆的原因就是文字狱事件。

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为了配合文字狱,修订一本《四库全书》,几乎毁掉了两本接近四库全书的书籍。这么算起来,修订四库全书的功绩还比不上他的过错,焚书坑儒不应该只是扣在秦始皇身上的帽子。

这样虚假的文化繁荣,又怎么担得起“文昌”两个字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饥饿盛世”,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民族意识的扭曲。清朝初年国家统治者的能力很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天下还是被治理成扭曲的“饥饿盛世”,那是因为皇帝的心中有两个坎过不去。

第一、他始终把满汉看作两个没办法相互融合的民族,敌意永远存在。换句话说,他们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想法:非我族类,齐心必异!这句话影响着君王的每一个决断。

第二、皇帝作为满族统治者,他一方面要和前朝竞争,表示做得比汉人统治者做得好,另一方面也想超越同样是少数民族的元朝统治者,方方面面都是在和前朝竞争,最后乾隆赢得了一个“十全老人”的头衔,那又怎么样呢?

这才是乾隆时期的真面貌,乾隆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以民为本这句话,乾隆皇帝并没有真正做到!

浅薄之见,与君共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关注@海贼说历史,让我们一起为历史点赞!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