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君主专制下,科举制一步步成为统治维权的工具

  • 小编 发布于 2020-06-24 23:02:08
  • 栏目:历史
  • 来源:阿迅叙史
  • 8748 人围观


导语: 从隋唐创立科举制到明清科举制被废除,其间时间跨越千年,这充分说明了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然而,为何它会被废除?自然是因为科举制本身在长久的时间里变了颜色。封建君主制度下,强权要求一切为统治者服务,这让科举制一步步成为了统治工具,失去了其创立的初心和意义。

隋创科举破门阀

自古以来,国家选人用人都有制度。秦以前,贵族阶层是王朝统治的核心,人才选拔往往被世家贵族把控。世卿世禄制是选拔人才、任用官职的重要制度。直到秦商鞅变法后,十二等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的限制,平民得以通过战功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能得到军功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就算改变了地位也只能选择成为武将。国家的治理并不能只依靠武将,更多的是对政治人才的需要。汉朝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用人才,这使得政府能够进一步广泛选用人才,算是一次不小的进步。

到了三国时期的魏国,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官方设立选贤举能的专门官职——中正官,但是,魏晋时代世家门阀势力强大,中正往往出自门阀,考核人才也以门阀子弟为准,无数寒门学子,限于门第出身无法被选拔,更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国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不但未能起到帮助朝廷选人的作用,反倒使得门阀势力壮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门阀势力把持朝廷选才,这样不但威胁到君主专政,也导致好的政策难以贯彻到地方,门阀在地方权力过大,很容易影响国家稳定。于是,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令门阀无法通过此制长久把控选人渠道,隋炀帝更是设立科举制,用进士策问来选拔人才。但是由于隋朝统治时间太短,制度还未成为定制便随之消亡。


唐确立科举,选用寒门

隋朝灭亡后,唐王朝建立。因为战乱打乱了原有的利益格局,新的权贵崛起,门阀势力再次抬头,甚至有更加膨胀的趋势。唐太宗李世民显然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但是世家大族传承太久,积累的人脉关系错综复杂,想要打破其中的联系,贸然触动他们的利益并不明智,需要缓缓图之。

于是,经过后来的武则天、唐玄宗数代的努力,科举制得以在唐朝确立。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科试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许多种。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他诸多科目渐渐被人淡忘废除,选才渠道有所局限,但还是为寒门学子创造了一条有效的可以改变身份地位的道路。

经此,科举的基本制度被确立下来,门阀长久把控选人渠道的局面被打破。科举制为唐王朝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为创造大唐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为后来王朝选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封建君主专制下,科举制一步步成为统治维权的工具

图一 科举考场图


两宋完善科举取士

宋太祖陈桥兵变,通过武力得了天下。之后意识到武人太危险,转而通过杯酒释兵权消除了武人隐患。然而,治理天下需要有人才行,所以开始重视对文人的培养和选用。吸取前朝的选人经验,科举制进入他的视野。

封建君主专制下,科举制一步步成为统治维权的工具

图二 唐代科考科目图


"重文轻武"的国策主张,使得宋朝更加重视科举。与唐朝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称进士科为宰相科。

到了宋仁宗时期,国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科举取士用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宋仁宗本人就曾赋诗鼓励人努力读书,参加科举。俗语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证明了世人对于读书、科举的充分认可与憧憬。

除此之外,宋代创立了"密封"制,用来封锁考卷,保证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国家选用真正的贤能人才。同时,宋代规定考官临时任用,确定考官必须立刻前往贡院,不能与外界往来,以保证科举公平,防止舞弊。试卷需要核名、采录并通过多名考官一同阅卷。

宋代在保证科举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科举制的完善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封建君主专制下,科举制一步步成为统治维权的工具

图三 科举贡院图


明清八股对科举的固化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粗糙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选官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让寒门士子得以通过读书、科举考试改变社会地位。但是科举在一步步走向公平完善之时,也在不断接受皇权赋予的特殊符号。

到明朝时,朝廷高度重视科举,专门设立国子监,通过学院教育学生专门用于官员培养,明初大多官员出自国子监。这体现了明朝对学院教育的重视。后来参加科举的生员都必须从学院中出来,通过府州县三级考试才能成为秀才。而秀才之上还要参加乡试才能成为"举人",举人之后参加会试才能有机会成为进士。

封建君主专制下,科举制一步步成为统治维权的工具

图四 宋代科举放榜图


如果才学深厚的话,经历过这一场场考试,和全国各地的学子一同较量,便可成功进入朝廷任官。不过,朝廷为了进一步控制士子的意识,让他们成为维护朝廷统治的工具,设立"八股"使得科举内容被彻底固化,人才的思想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选拔出来的都是皓首穷经的腐朽文人。

清代延续了明朝的八股取士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文字限制,为强化君主集权提高君主权威泯灭了人才的创造性。

结语: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才学之士有了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科举制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读书学习的风气逐步蔓延开来。与此同时,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随着官僚集团的壮大,从事科学技术创新的人才力量越来越薄弱。

封建君主专制下,科举制一步步成为统治维权的工具

图五 八股文考卷图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