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之战,明朝动员军队数量为何比日本少?此战又有什么影响?

  • 小编 发布于 2020-07-11 00:50:10
  • 栏目:历史
  • 来源:时间阐史
  • 8242 人围观

明嘉庆四十一年八月,浙江都指挥使戚继光亲率戚家军,强渡福建横屿岛。此时岛上盘踞着千余倭寇。

这些倭寇已经在此盘踞三年之久,平日里无恶不作,但仗着地理优势,福建巡抚曾调集几十路大军围攻却毫无成效。

但戚继光选中了这里,因为戚家军要打就打最难打败,最顽强的敌人

朝鲜之战,明朝动员军队数量为何比日本少?此战又有什么影响?

抗倭名将戚继光 像


横屿岛潮汐复杂,早上六点退潮,下午两点涨潮,这样算起来,从登岛到结束战斗,戚家军只有四个时辰的时间。尽管作战条件对戚家军极为不利,但不远千里而来,岂能后退,不杀倭寇,势不罢兵!

驱除倭寇,无需多言!八月初九凌晨,戚家军向横屿岛发起总攻。

戚家军周密部署,“鸳鸯阵”大显神威,此役全歼岛上倭寇一千余人。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打击了沿海倭寇的嚣张气焰。此战之后戚家军一路横扫。自嘉庆三十三年起,侵略大明朝沿海的倭寇强盗终于被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将领赶出中国。

三十年后(万历二十年),贼心不死的倭寇卷土重来,这一次的发动战争不是之前的小打小闹,而是自七年前(万历十三年)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成为了日本最高长官——关白后,处心积虑,谋划许久的侵略战争。这也是为什么在朝鲜之战中会出现倭寇军队人数比明朝(明朝和朝鲜)联军人数还要多的主要原因。

朝鲜之战,明朝动员军队数量为何比日本少?此战又有什么影响?

丰臣秀吉,因身材矮小,样貌丑陋被称为猿面冠者


那么在发动侵略战争前,丰臣秀吉做了哪些军队动员和谋划呢?

日本国内战争的胜利带给丰臣秀吉可以征服世界的错觉

一 制定计划;

丰臣秀吉称霸亚洲的野心随着日本国内的统一愈发膨胀,早在九州之役结束后,他便制定出入侵明朝的计划:征服亚洲必先明朝,征服明朝必先从朝鲜开始。占领朝鲜之后自己渡海去明朝的宁波,在派自己的养子丰臣秀次占领大明的首都北京。随后自己再迁都北京。

二 动员其他国家;

丰臣秀吉行动还是挺快的。日本统一后,他马上派遣使者前往朝鲜,琉球,吕宋,高山国,暹罗,莫卧儿帝国,葡属印度 等国,要求这些国家对日本俯首称臣并且帮助日本攻打大明。这些国家都不傻,没有一个搭理他的。

丰臣秀吉国内动员政策

一 兵农分离

这项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大名能够合理的拥有常备军。兵农分离确立了武士制度,使得除武士之外的人民无法拥有武力,巩固了日本国内刚刚统一的局势。对于现有的武士军队加强了身份统治。这是丰臣秀吉为侵略亚洲并强化社会阶级结构的主要政策。

二 人扫令

1592年在发动万历朝鲜之战的同年,日本国内推行了人扫令,也就是一次人口大普查。这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详细的统计了日本的每个村庄的人口数,居民的性别,大致年龄,职业等等。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估计日本的军事动员能力,以及统计可以被动员到朝鲜战争中的劳工数量。“人扫令”的实施进一步的推进了兵农分离。

白日做梦般的战后分封

在侵略朝鲜并占领其王京汉城和大量主要城市之后,丰臣秀吉对手下的的将领开始画大饼,许诺在侵略大明之后奖赏给各大名丰厚的俸禄,以及赐与他们和其部下以十倍于原有的领地。加上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这些大名和其部下竟然都信以为真。在这种丰厚条件的吸引下,动员来的军队人员自然变多。

大明国内局势动荡

宁夏之役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明朝,在朝鲜之役爆发的同年,大明国内发生了宁夏之役。本来是明朝游击将军的哱拜,召集他儿子哱承恩,义子哱云等叛乱,并占领宁夏镇。接着又以花马池一带的得牧场为条件,拉拢到了蒙古族的首领力兔相助,这股反叛势力愈发强大。全陕动荡。

所谓攘夷先安内,大明朝廷调派了后来平定朝鲜之役的麻贵和李如松为宁夏总兵,平定叛乱。召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以及浙兵和苗兵来驰援,围剿叛军。

可以说,大明国内能够调动的军队当时都在陕西一带剿灭哱拜叛乱,根本没有办法再去调动较多的兵力去处理当时在朝鲜战场上的日本人。其次是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带兵将领,加上当时对于日本军队的不够重视,第一次由祖承训率领的5000人在进入朝鲜战场后以失败告终。

明朝朝廷闻讯之后,大为震惊,遂派遣宋应昌和平定宁夏叛乱的李如松集结四万军队开赴朝鲜战场。在获得平壤大捷后,重击日军小西行长部。日军在接连失败后,谈判求和。

朝鲜之战,明朝动员军队数量为何比日本少?此战又有什么影响?

朝鲜战场上日军正在抵挡朝明联军的攻击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军再度发动进攻。明朝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动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福建,吴淞水军援朝。1598年军队到达朝鲜,兵分四路向釜山挺进。但在此时,大明国内又出现了播州叛乱,国内兵力并不能全力支援朝鲜。

那么此次战争又给大明带来什么影响呢?

不是万不得已,不能征伐朝鲜,日本,真腊,白花,安南,等十五个国家。——《皇明祖训》

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来,就很重视大明与周边的小国之间的关系。能和平发展就和平发展。倒不是因为怕他们,而是这些国家与大明隔山隔海,僻在一隅。打下来他们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结果却得不偿失。所以朱元璋不会去打,也不让子孙后代去打。

但到了万历年间,朝鲜之战已是到了万不得已,不得不打的时刻了。

朝鲜之役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沉重的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意图,维护了明朝沿海和东亚国家长期的和平稳定。

日本的最终目标就是大明,如果对其入侵朝鲜置之不理,任其完全的控制朝鲜,那最后战争爆发的地点可能就会在大明国土之内。这样对于大明而言损失更大。正如后来的朝鲜战争一样,“打的一拳去,免得百拳来”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朝鲜之役的的胜利不光影响到了参战三国的政治走向,也是对大明周围怀有蠢蠢欲动之心国家的一次有力震慑。

朝鲜之战,明朝动员军队数量为何比日本少?此战又有什么影响?


二:与朝鲜建立了非比寻常的,亲密的外交关系。

明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自朱元璋时期便一直互相往来,自李成桂掌握朝鲜政权后,朝鲜一直都是大明朝的附属国,朝鲜的外交也是一直以明朝为主。

直到康熙四十三年朝鲜素宗大王还修建了大报坛,以此来祭祀大明的神武皇帝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大明将士。感激“再造之恩”。

朝鲜之役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大明国内外战役损失大量军队和财力物力。

在朝鲜战场上明朝前后共投入了15万军队,在战争中伤亡了大概2.9万人。这些军队都是从边防调集而来,朝鲜之役的使得大明朝国内边防力量减弱。

再来说一下这场战争所支出的银两,朝鲜之役的支出是由太仓库来支付,太仓库一年的的赋税收入大概是209万2000两白银,而一年的军费支出高达24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战争造成了太仓库的亏损赤字。

“岁入仅四百万,而岁出辄至四百五十万有奇。"

考虑到在朝鲜之役的同时还发生了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战争所造成的财政赤字不能够全部算到朝鲜之役的头上,但明朝财政赤字的30.8%是由援朝抗倭直接造成的。

频繁的战争和巨大的财政亏空造成了明朝财政的紊乱。

二:万历三大征动摇大明国本,为后来的灭国埋下了隐患。

大明之亡,实始于万历。

财政和军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根本,万里三大征所造成的财政亏空使得明朝后期无力再建立起强大如戚家军般的军队,四处调兵出征同样也造成了边境其他部落的崛起,明朝对边境的控制大不如前。这两样是造成了明朝覆灭的原因。

万历三大征,尤其是朝鲜之役的结果使得大明朝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在这种辉煌的背后,大明朝正在一步步的走向了衰弱。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