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判断解放军战斗力差 无须诱敌深入 结果惨了

  • 小编 发布于 2020-07-13 09:33:42
  • 栏目:历史
  • 来源:中华网军事
  • 7913 人围观

话说1979年,对于中越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越南领导集团是早有准备的。他们不但在政治上越走越极端,投靠苏联侵柬反华,同时在军事准备上也是搞得扎扎实实的。早在1977年,中国还在继续援越,越南就开始在中越边境集结武装部队。当时越北地区多年作为大后方,越军只有一个一军区,主要应付沿海和老挝方向,卫戍任务并不重。从1978年7月起,越南将中国作为了战争假想敌,随即从一军区中又划出了二军区,以一军区防卫中国广西方向,二军区防卫中国云南方向。同时向两个军区增调数个作战师的部队,加强北方边境各省、市、县的军事力量,并组织省队、独立团、独立营、民军等地方武装和设立武装公安屯,又在中越边境各省推行“净化边境地区”计划,清洗地方和军队中的华侨,驱赶华侨回中国等展开一系列动作,加快推进了对中国的战争准备。

越军判断解放军战斗力差 无须诱敌深入 结果惨了

越南对于和中国开战的总的军事方针是:“一线坚守”,“一线取胜”,“独立作战”,“以少胜多”。要说越共领导人黎笋和越军总参谋长文进勇、副总参谋长黎仲迅、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等越军高层也是久历战阵,是了解中国军队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正面进攻,两翼迂回,穿插突破,运动歼敌的传统战法的。越军搞这种“一线坚守”,“独立作战”的东西,是很容易被中国军队一点突破而分割包围的。而且中越两军数量相差极大,越军的反攻兵力有限,还谈什么“一线取胜”,“以少胜多”呢?这种军事战略岂不正中中国军队下怀?说来黎笋等人也是无奈。军事战略的选择必然是和兵要地志紧密相关的。从地理上说,越南国土呈狭长条状,两头宽,中间窄。北部中越边境是国土最宽处,全长有1300多公里。首都河内孤悬北部,离中越边境不过170公里。这种地理形势在军事上说就是正面压力大,内部纵深小,一旦被边境突破就难有回旋余地。而且在长期的抗美救国战争中,越南的主要工业基地都建在邻近中越边境的地区,一旦开战就可能受到严重损失。

越军判断解放军战斗力差 无须诱敌深入 结果惨了

越南经济穷困,这点损失也是极为伤筋动骨的。从政治上说,首都河内离边境太近,如果有失将极为打击越南的国际形象和越军的战斗士气,代价太大。从军力上说,越南陆军虽然有近100万人,架子很大,但其中精锐的作战部队不过2、30万,而且还有大部分陷入了柬埔寨战场,远水不解近渴。能用在越北地区的不过10万余人,并且作战师较少,主要是地方军和公安,既要保卫首都,还要保卫比较重要的城市和经济基地,实在是捉襟见肘。对越南有利的方面也有,越北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岩洞众多、公路稀少,大兵团难于展开,利于防守,不利进攻。因此,为保卫重要城市和经济基地,黎笋等人主张不能搞诱敌深入,而必须进行“一线坚守”,“不能让敌人深入我国土,要保卫每一寸国土”,要在边境就将中国军队挡住。

只要“一线坚守”住了,就能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争取时间”。越军高层认为,中国军队人数虽然比越军多,但武器差,战斗力不强。越南可以“发挥综合力量,进行全民战争”。越军主力316师的创始人、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就主张,要“从第一线打败敌人的战略决策出发来策划生活和防御、经济、国防、思想和组织”。这是一种总体战的构想,堪称“全民皆兵”。企图是以地方部队和民兵齐上阵,在边境一线挡住中国军队,争取了时间,下面就要越军的机动主力来进攻了。在积极防御的同时,越军高层强调要“主动进攻,积极消灭敌人”。集中主力机动作战师,迅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将中国军队赶出越南国土,进而将战火延伸到中国境内,占据有利地区,建立新的防线。此即为“一线取胜”。那么为什么要“独立作战”呢?

越军判断解放军战斗力差 无须诱敌深入 结果惨了(2)

首先就是边境线太长,进攻间隙大而防卫密度小,防线侧翼暴露,守军容易被分割包围,坚守各处必须都要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其次是越军在一线能展开的作战部队不到10个师,其他的只好用地方部队和民军填上去,而山岳丛林地区交通不便,部队难于机动,在兵力使用上宜采用小群分散的形式,要能各自为战;三是纵深空虚,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也不多,部队进退腾挪间要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因此,越军高层强调各个战斗单位要“独立作战”,坚决拖住中国军队,从各个方面沉重打击中国军队。越军还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为了打败北京,要做到每个人是一个战士,每个乡是一个阵地,每个县是一个堡垒,每个省市是一个战略地域。”最后是“以少胜多”。黎笋等人认为,越军的总兵力比中国军队少,但单兵战斗力强于中国军队,游击战术高超,只要发挥越军的长处,高效地利用攻守形势,就能战胜中国军队。

越军判断解放军战斗力差 无须诱敌深入 结果惨了(2)

越军高层就多次反复向部队强调,要“善于以小胜大,以质量胜数量,善于以少数打多数,同时又合理地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最少的力量和战争手段夺取最大的胜利”。在战术上,采取以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作战任务,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形式,最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总的来说,一旦爆发战争,在从国境线至纵深20公里范围内,越军就以地方部队、公安部队和武装民军凭借既设阵地、有利地形和多重火力坚决固守,阻击和杀伤中国军队于边境;在20-50公里纵深范围内,以作战师机动出击,利用一线越军坚守争取的时间,将部队展开实施机动防御和进攻作战,进而彻底打垮和消灭中国军队。这种以游击、阵地和反击相结合的战法,进行持久作战,耗光拖垮敌人,是越军在长期的抗法、抗美战争中练成的得意战法。可以说,越南领导集团的军事方针是弱势小国对抗强势大国的不对称战法,有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为依托,是越南人当时的必然选择。法国和美国都败走了,加上有苏联的战略支援,中国还能怎么样!那么实战结果如何呢?综观越军在1979年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运用,确是精心设计,本土有利,全民皆兵。

越军判断解放军战斗力差 无须诱敌深入 结果惨了(3)

战争初期,也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然而,越军的作战方针有其死穴,就是战略上想象得很好,但力量不集中,运用不恰当,组织未有力,连坚守防御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还想反攻倒算了。战术上则过于依赖地形与阵地,很少实施机动反击,实行的是消极防御;强调独立作战,通常不以兵力互相支援,结果被各个击破;火力分散配置,部队之间协同差,远战火力弱,攻击能力差,难以抵挡拥有强大炮火优势的中国军队大兵团进攻;虽然擅长游击战,但在中国军队的兵力、火力优势面前,无法逆转战争大势;最根本的一点,越军面临的是其前所未见的大兵团作战方式,无论在战争准备上还是战场心理上都远远未能适应,战略上过于消极导致战术上的被动保守,战役指挥上也与中国军队差了几个数量级,最终只能是一败涂地。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