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不是打不过,而是时机不对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6 09:51:39
  • 栏目:历史
  • 来源:顾道惊城
  • 7362 人围观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袁崇焕夺回无人防守的锦州,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城墙抢修工作。

抢修城墙是一项大工程,而且很容易被打断,在边境修城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可袁崇焕的运气非常好,他修了大约半年,后金都没有来打扰他。

后金军事主力何在?答曰:朝鲜。

明朝的天启七年也是皇太极登基的第一年,名为“天聪元年”。皇太极登基后的第一件外交事件,就是致函袁崇焕,希望双方保持和平友好。

很多人在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都说皇太极怕了袁崇焕,后金被宁远大捷打懵了。可事实是:在宁远之战中,明朝的损失大于后金,而且是防守方,并未主动进攻。

如果后金作为进攻方,居然害怕一个损失大于自己的防守者,那他们也不用考虑什么争霸天下的事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皇太极的示好并非害怕,而是麻痹。

皇太极之所以要麻痹袁崇焕,主因是皇太极打算对朝鲜用兵,担心袁崇焕找机会出来搞三搞四。可事后证明:皇太极多虑了,袁崇焕根本没有出战的想法,他就想好好修城。

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不是打不过,而是时机不对


皇太极出征朝鲜的过程还算顺利,经过了将近四个月的征战,后金把朝鲜打得一败再败,最终不得不被迫签订城下之盟,这就是著名的《江华盟誓》。

除了惯例的各种赔偿之外,皇太极特意强调了一点:朝鲜不得再以各种形式支持毛文龙的东江部队。在达成这个目的之后,皇太极心满意足地班师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皇太极为什么不一鼓作气灭掉朝鲜呢?不是不想,是不能。

客观地说,皇太极继位时的情形不容乐观。满清被蒙古、朝鲜和大明三面围住,中间还有个毛文龙不断地捣乱。

努尔哈赤在的时候,后金可以应付这种场景,那是因为努尔哈赤本人威望和能力都是顶尖的。而皇太极继位之后有隐忧,那就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皇太极是四贝勒)。

按照努尔哈赤的遗命,本该是四位贝勒共同执政,只是众人认为应该由皇太极牵头,所以皇太极才成为了后金的新领袖。

可事实上,前面那三位贝勒都拥有不小的势力,真要是闹起来,这三位贝勒绝对能与皇太极分庭抗礼,至少在皇太极继位之初是这样的。

朝鲜好打吗?其实并不好打,那是一块多山地的地形,并不像大平原那样适合骑兵作战。就算硬打下来,估计也会伤亡惨重。后金人口并不多,此时灭掉朝鲜,就一定要分兵占领,否则打了也白打。

李氏朝鲜建国已有两百多年,如果再算上之前的王氏高丽,那历史更悠久了。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维持高压统治,那么随便一点火星,立刻就能燎原。如果朝鲜得而复失,对于后金肯定是沉重的打击。

而此时的后金,还不准备与大明翻脸。如果直接灭掉朝鲜,万一大明搞海禁怎么办?这会对后金带来极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此时并没有灭掉朝鲜的外部条件,皇太极在内部也做不到大权独揽。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皇太极只能在朝鲜大捞一票之后走人。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东征朝鲜,很多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皇太极文治武功不逊于努尔哈赤。可在我看来,皇太极这次东征朝鲜实在是有些草率,并未给后金的局势带来多大改观。

在皇太极出征之前,后金被四股势力合围(蒙古、朝鲜、大明、毛文龙);在皇太极班师之后,后金依然被四股势力合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其中一股势力,已经在名义上臣服于后金。

可这有什么用呢?在后金与大明的力量对比失衡之前,朝鲜根本不可能真正臣服于后金。

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不是打不过,而是时机不对


皇太极上位后最该做的事情,其实不是打朝鲜,而是收拾毛文龙。关于这一点,皇太极最初可能没想明白,但在将近四个月的征战过程中,他逐渐想明白了。

朝鲜、蒙古和大明,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同样有家有业。如果他们打了后金,后金完全有机会报复性还击。

可毛文龙不一样,他带领的东江部队与其说是正规军,不如说是游击队。朝鲜、蒙古和大明不敢深入辽东,但毛文龙敢。如果后金的军队胆敢长期离开老巢,毛文龙就有机会让皇太极的后院起火。

对于皇太极而言,朝鲜、蒙古和大明是亟待征服的对手,毛文龙却是欲杀之而后快的心腹大患。

毛文龙最后的结局是被袁崇焕所杀,而袁崇焕的风评一向又很好,所有提起毛文龙的时候,大多数人对他都有些不屑:不就是个山耗子吗?

在我看来,这种评价对毛文龙而言过于刻薄了,就算毛文龙只是一枚棋子,那也是非常重要的棋子。如果大家对此不理解,我可以试着举个例子。

抗战期间,大家都说国军才是当之无愧的主力,这一点当然是正确的。可问题是:中日两国的硬实力差距极大,国军是如何守住中国半壁江山的呢?

提什么“意志”和“民族”有点太空了,从客观事实来看,如果国军和日军面对面单挑,那中国早就被日本征服了。国军之所以能扛住日军的攻击,我军在敌后打游击是最主要的原因。

国军被日军从上海一路打到重庆,终于在湖南一线站稳脚跟,原因何在?绝不是因为湖南一线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是因为日军占领的地区越来越广阔,在占领区内又有太多我军的游击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日军必须耗费大量精力用于后方维稳,前线推进自然就不顺利了,于是在湖南一线,日军的推进能力达到极限,很难再前进。

如果没有我军在敌后打游击,日军完全可以大幅降低占领区的统治成本。届时,占领区不但不会成为日军的负担,甚至还可以帮日军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

如果真把仗打到这个程度,中国除了灭亡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客观地说,游击队的名字不太好听,那种“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作战风格也很猥琐,但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游击队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举过例子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后金,在后金的扩张过程中,其实也处于类似的困境中。毛文龙的东江部队让后金非常不舒服,如果不能找机会除掉毛文龙,那后金军队无论有多么英勇,他们所能取得的战果也是有限的,因为后金的人口实在太少,在占领区又得不到补充,反而要分神维护当地秩序。

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不是打不过,而是时机不对


了解了皇太极所处的各种困境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宁锦之战,立刻就能得出极其清晰且准确的结论:

一、后金战争潜力巨大,只是受困于各方包夹及内部掣肘,潜力无法完全发挥;

二、袁崇焕宁远之战获胜,大明将北方各镇的军队集中调往袁崇焕处,宁锦之战时,几乎已经发挥了大明的全部军事潜力;

三、就在这样悬殊的对比下,大明也没敢出城与后金交战,只能躲在城里玩“城墙大炮”战术。

了解这三点之后,大明和后金谁强谁弱,答案岂不是一目了然?

也许有人会说,关内天灾人祸不断,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人浮于事等等,这意味着大明的战争潜力也没能完全发挥。

话可以这么说,事却不能这么论。

后金被包夹,皇太极朝堂有掣肘,这些问题都有机会解决。可大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北境,都放在了袁崇焕这里,关内的种种问题,他们有机会解决吗?

不要忘了,后金只是一个新兴政权,如朝阳初生;大明已是一个政权晚期,如夕阳夕照。虽然看起来都是金黄色,但双方的运行曲线是截然相反的。

后金入关之后,大明的官僚集团宁愿与后金合作,也不想搭理李自成,史可法甚至说出了“联虏灭寇”的话,这帮人还有救吗?别逗了!

如果大明各阶层,能像抗战前夕那样实现大联合,别说后金根本没机会进关,就算他们进了关,也只能像日本那样,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可大明的各阶层,有机会实现大联合吗?这叫天方夜谭。

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不是打不过,而是时机不对


对于当时的皇太极而言,就是要尽可能地重创大明,确保大明不会在自己收拾蒙古、朝鲜和毛文龙的时候出来添乱。

这个时候,大明就算打开山海关让后金入关,我估计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否则一旦陷在关内,关外的蒙古、朝鲜和毛文龙一起发难,后金的命运恐怕不妙。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关内,还没出现像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乱世枭雄。

基于这一点,宁锦之战持续了二十四天,皇太极发现这仗实在难打,要重创大明的军事主力不太容易,于是决定撤军。

如果抛开史书的倾向性解读和政治宣传之外,我们再来看宁锦之战:后金的确撤军了,大明能算获胜吗?

我觉得,可以算获胜,但充其量只能算惨胜。

袁崇焕在构筑宁锦防线的时候,是由众多城池组成的防御带,可在宁锦之战打响之后,袁崇焕只守住了两座城池(宁远和锦州),其他的要么是主动放弃,要么是被轻易攻破。

如果袁崇焕真是以大捷为目的,他就不可能大规模放弃城池。可真打起来之后,袁崇焕立刻就会发现:他对战局的估计过于乐观,他也过分高估了明军的战斗力。

我相信袁崇焕是个血性男儿,从主观上讲,他绝不愿意窝在城里玩什么“城墙大炮”战术。可客观情况如此,换做你是袁崇焕,你也没办法啊。

宁锦之战结束后,魏忠贤立刻把袁崇焕撤职。很多讨厌魏忠贤的人看到这一幕,立刻开始高喊:阉党误国!魏忠贤为什么罢免袁崇焕?因为他发现:自己被袁崇焕给耍了。

魏忠贤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我放弃党争提拔你袁崇焕,大量的白银和军队交给你,就是指望你能打出威风。可你倒好,带着十五万大军和不计其数的物资,玩的还是你那一套“城墙大炮”战术,这和你当初在宁远玩的有什么区别?国家付出了这么多,获得了什么回报呢?没有。宁远和锦州这两座城明显不值这个价啊。

客观地说,魏忠贤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对于他的这个举动,我点赞!

昨天我还在留言中看到一条神评论:保住宁远和锦州,就是为了保卫山海关!What?

你知道山海关是干嘛的吗?山海关自修建那天起,就是最重要、最著名的要塞之一。它存在的意义是保护关内,而不是让别人保护它。

简言之,山海关明明就是个身高两米挂零的壮汉,你非要弄俩身高不满一米五的读书人挡在前面保护他,这话说出去要笑死多少人?

魏忠贤之所以同意袁崇焕主管辽东,绝不是为了让他保护山海关,而是希望他以此为起点,收复整个辽东。但凭借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的表现,他被魏忠贤判定为不及格。

我再次强调一遍:袁崇焕被撤职,固然有他自己的因素(牛吹得太大),但客观因素显然才是第一位的。

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不是打不过,而是时机不对


袁崇焕被撤职之后,放弃锦州一线的建议又被提起,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书皇帝说:

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崇祯元年五月,皇太极闻明兵弃锦州,撤往宁远,命贝勒阿巴泰等率兵 3000 人拆锦州城。——阎崇年·《袁崇焕传》

袁崇焕被撤职的时间,就是天启七年七月。按照正常发展,在魏忠贤执政期间,袁崇焕是别指望再次受到重用了。

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天启七年九月,天启皇帝因服用“仙药”而身亡;同年十二月,魏忠贤上吊自杀。这么一来,袁崇焕被撤职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救了他一命。

当初魏忠贤重用袁崇焕的时候,袁崇焕还给魏忠贤立过生祠,如果宁锦之战后,魏忠贤继续重用袁崇焕,那么等魏忠贤倒霉之后,袁崇焕恐怕免不了要被扣一顶阉党的帽子。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宁锦大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不是打不过,而是时机不对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