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骂数千年的将领,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方面呢?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1 14:42:58
  • 栏目:历史
  • 来源:莫三刀
  • 7654 人围观

吴起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杀乡邻、盟其母、戕其妻,这些事件在他出仕鲁国时就已被同僚诟病,遭受排挤而不得伸展。

吴起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先是四处求官而不得,成功出仕先后在三个国家效力,而每一次都是被同僚排挤而告终,最后一次在楚国直接被排死了。

虽然在历史上吴起的负面事件屡被评价,但是他过人的才能也同样无法被忽视,如匡正君主重信守诺奇计百出等,直到今日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

一位被骂数千年的将领,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方面呢?

通过《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厉害的吴起,但是他到底厉害在哪里,《史记》中却没有那么详尽的记录。

一位被骂数千年的将领,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方面呢?

《汉书·艺文志》中都提到吴起著有兵法48篇,《史记》中也提到《吴子兵法》广传于世间,且北宋整编《武经七书》《吴子兵法》也在其中,但是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六篇,且众多学者考证这仅存的六篇皆是伪作,所以这个我们去了解吴起最好的途径似乎已经变得模糊起来。那么我们就从上、中、下三个方面,看看其它史料中的吴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韩非子》中有几则关于吴起的小故事。

对中

有一天吴起外出,遇到一位老友便有意邀请老友来家中做客吃饭,老友允诺说:“您先回家,我等会儿就来。”吴起回答:“那好,我这就回家置办酒菜等您来一起吃饭。”吴起在家中一直等到傍晚,老友也没有到来,自己也不吃饭就一直干等。第二天,吴起派人再次去邀请老友,一直等到老友到来才一起吃饭。

这件事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有些怪诞,大多数人会选择朋友不来自己吃就完了,大不了改天再约就是了。但是我们要了解吴起的处境,就不会再如此思考了。

战场之上,吴起是一个优秀的将领,那个时代的战争已经不像西周时那般讲究规则信用,若要取胜需要杀伐决断、诡道频出,“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的吴起必不会缺乏这种素质。

诡道是用来应敌的,不能用来对待朋友,如果连朋友都不能以诚相待,即便有再高的才能,也无法在世间立足。这一点,吴起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魏文侯有着相同的理念。

一位被骂数千年的将领,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方面呢?

魏文侯要去狩猎,与虞人约定好了时间(虞人:掌管山泽之官)。到了约定之日突然狂风骤起,魏文侯左右的大臣都劝谏:“为了安全起见,您还是不要去狩猎了。”魏文侯不听劝阻,说:“我不能因为有大风就失去信用。”于是,作为一国之君的魏文侯冒着大风亲自驾车去告诉虞人狩猎取消。

所以,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是没用的,伯乐寻得千里马不易,千里马寻求伯乐更不易。很多时候,有识人之明的领导与才能过人的下属之间,并不能产生正向的作用,这其中可能有一些观念上的缺失,一些理念不能融合会急速的产生负能量。

这是吴起对待亲友的一些做法。说实话,吴起在这方面是极差的,他在历史上糟糕的口碑也基本来自这一方面,但是不妨碍有一些的个例还是值得我们去看一看、想一想的。

对下

再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是如何整合自己的下属,提升团队战斗力的。

最广为人知的案例就是为士兵吸吮毒疮,这是一个有些悲戚的故事,因为这个士兵的母亲说:“从前吴将军也曾为他的父亲吸吮毒疮,结果他的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直至战死沙场。”

不可否认的是,吴起此举确实可以笼络兵士,提升士气。

一位被骂数千年的将领,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方面呢?

《韩非子》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必大家对商鞅的“徙木立信”都是非常了解的,然而这一招却并非商鞅原创,在他之前商鞅的老乡吴起就早已用过这一招,而且用的更好。

吴起率领魏国大军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守,令他守卫河西之地。而秦国在边境处设立了一个哨亭,吴起总觉得这个哨亭有些碍眼。如果留着它,对魏国边境的田地种植有极大的危害;如果除掉它,似乎为了一个小小的哨亭去征集大军、调拨粮草,又有些不值。

吴起便在北门外放置了一根辕木,发出号令说:“如果有人能把辕木搬到南门,就赏赐上等的田地宅院。”这对于一个壮年男子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毕竟赏赐太过丰厚,所以辕木放置了许久都没人去搬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晚会出现,果然有人将这根辕木搬到了南门,吴起立即当众赏赐。

几天后,吴起又在东门放置了一石红豆,下令说:“如果有人把这些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上等的田地宅院。”搬运一石粮食难度并不大,所以人们争抢着都来搬运。吴起一看势头起来了,立即下令说:“明天我们要求攻打哨亭,谁能第一个冲上去,就任命他做魏国大夫,并且赏赐上等的田地宅院。”

第二天清晨,在没有征集军队、没有调拨粮草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一个早上就把秦国的哨亭轻松拿下。同时,吴起还获得了取信于民的美名。

之所以说吴起比商鞅玩的更好,是因为吴起先是辕木从北到南,后是红豆从东到西,他的套路贯穿全城、四方纵横,影响力扩散的更快速广泛。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懂得这些招数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吴起的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套路,吸吮毒疮是示之以诚,辕木红豆是取之以术,相互结合,其效更佳。

对上

一般来说,对上级提意见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我们看看吴起与君主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

《荀子·尧问》中记录了一个魏武侯与吴起之间的故事,魏武侯是魏文侯的儿子,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魏武侯在朝堂之上谋划政事非常稳妥,甚至文武群臣的谋划都不及魏武侯,下朝之后魏武侯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有一种喜悦忍不住的从内心爆发,展现在脸上。

吴起对魏武侯说:“有没有人对您说过楚庄王的事情?”

武侯问:“没有啊!什么事儿?”

吴起说:“楚庄王也是非常有才干的君主,政事谋划妥当,群臣莫能及,退朝之后却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不解,询问楚庄王为何忧虑。楚庄王告诉他:‘朝堂议事,群臣却只听我谋划,我因此忧虑。我听说诸侯若想称王必须得到老师;想在诸侯中称霸必须得到朋友;想使国家稳定必须有人质疑并匡正君主;如果事事都由君主谋划,那国家里灭亡就不远了。我自认为才能平庸,可是群臣却没有人能比我做得更好,我们的国家危在旦夕,因此而忧虑。’楚庄王因此而感到忧虑,而大王您却因此而感到喜悦。”

魏武侯听完面色凝重的向后退了几步,郑重的向吴起拱手下拜说:“是上天派您来匡正寡人之过错的啊!”

一位被骂数千年的将领,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方面呢?

魏武侯继承了父亲魏文侯的优秀基因,都是善于纳谏的人。这种话也分对谁说,如果换成齐闵王,估计得把吴起下锅煮了。

从各种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吴起的这种进言,包括《史记》魏武侯赞叹山河之险峻、固若金汤,吴起适时的进言说“在德不在险”,君主的德行才是国家稳固的根本,魏武侯也都虚心接受。

读史是可以看当下的,我们将来要面对的所有问题,都会在史料中找到依据。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即便被后世多有诟病的吴起,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指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史明智,读史明心。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