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2 13:51:16
  • 栏目:历史
  • 来源:白衣青象
  • 9039 人围观
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水岭,可以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一事。曾经的春秋霸主、超级大国的晋国,随着国内的六卿逐步做大做强直接架空晋室,到韩赵魏成为六卿混战的最终胜利者,晋国名存实亡,开启了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历时182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而结束。

话说战国七雄之齐、楚、燕、韩、赵、魏、秦,魏国是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霸主,楚国领土最广人口最多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算上等,齐国一直是华北平原的东方大国,为何最后完成天下统一的归属是秦国呢?《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意思就是说秦国占尽了绝对的地利之光,即是四塞之国,关中是沃野,还有天府的加成。其实这些都是后话,秦国的崛起,其实并不是立竿见影,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那就是任尔关东诸侯们如何博弈,秦国一心只想"闷声发大财",蓄势待发后而剑指东方!

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一、先看看秦国在地利方面究竟沾了多大的光

1、四塞之国

“四塞之国”这个称号的含金量,对于秦国来说可谓即是无价之宝,也是经过了数代人的不懈斗争得来的。从秦国的始祖非子因为护卫周平王东迁有功领取了这一张“赐之岐以西之地”的空头支票开始,到秦昭襄王,秦国的历代君王就没有停止过和西戎的斗争。之所以说最初的秦地是一张周平王的空头支票,是因为岐以西之地已经是戎族的乐园,要不然周王室哪里会狼狈东迁。

虽然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空前的盛隆,但作为“西戎八国”的义渠也是成为北方戎族当中唯一能够延续到战国时期的一个戎国,实力强大以致成为秦国的心腹之患。

直到秦昭襄王时代,义渠王亲自到咸阳朝贺,惑于宣太后的柔情而乐不思蜀,公元前271年,“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史上最后一个戎国义渠才从此灭亡。秦灭义渠之后,得以在义渠故地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个郡,并在此处筑起长城备边,闭合起了自己的疆域而形成了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的“四塞之国”。

义渠本就是全民皆兵,“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秦国不仅获得了优秀的兵源和战马,北边的萧关还屏护了关中西北的安全,解除了秦国此后逐鹿中原的后顾之忧!

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2、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是一个被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而形成的冲积平原。这里曾是西周王朝的发源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社会,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是国家财政收支的主要来源。后世的司马迁就证实过“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皆为上田”,关中这里不仅土壤肥沃,而且可耕之地广袤。

不仅如此,关中平原虽然是一个冲积平原,但水土流失的程度却相当轻微。《汉书》记载,“秦地有鄂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可见关中之地森林的密集程度很大,这对于土地的天然肥力的保存意义很重要。

秦国拥有着当时上等的关中平原发展农业,使得后来的商鞅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农养战”的变法,秦国的富庶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3、巴蜀“天府之地”的加成

在没有取得巴国、蜀国之地时,秦国虽然可以作为“西戎霸主”同中原地区平起平坐,但是秦国的土地毕竟也就只有当今的陕西一省和甘肃的东部,土地有关中平原的支撑虽然还算好,但是人力、物力资源都称不上丰富,大将军司马错都说秦国“地小民贫”。

公元前316年,正值川地的巴国、蜀国两国相攻对持,秦惠文王在司马错“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的建议下派遣司马错统兵击灭了巴、蜀。

巴、蜀两国的所在地的四川盆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状汇入盆地底部,东流出川,江河的冲积下形成的肥沃平原。《汉书·地理志》就称赞巴蜀地区“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秦国兼并巴蜀之后,不仅拥有了这般不亚于关中平原富庶的土地,在军事上更是凌驾在关东诸侯之上。巴蜀典型的盆地地形,盆地外围都是崇山峻岭,向东虽与楚国交界,但秦国有汉水上有的山地和三峡作为天险,易守难攻。

至此,秦国拥有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四川、重庆大部分和甘肃东部的广袤疆域,版图比“三晋”和齐国都大。而且,秦国的北、西、南三面都没有敌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退守,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在东方即可!

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二、西边的秦国日益强大,关东的诸侯国却陷入了困局

“此消彼长”可以说是某一时期的一种规律。曾经的西边秦国步入战国时期后,可谓是占尽了好处,越发地强大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关东的诸侯国其实也不是光看着不作为,合纵攻秦在历史上就没少发生过。公元前318年,燕、魏、赵、韩、楚,东方五国联兵攻秦。不过秦国倚仗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西方咽喉要地的函谷关以逸待劳,与联军对持,五国联军攻函谷关不下后,秦兵则出关反击,联军大败。

秦国的地理是这个国家得以保持不灭的重要屏障,关东诸侯国虽然合纵联盟攻秦胜算不大,但并不是说他们就缺乏实力。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战国时期的趋势是关东列国日渐衰落,秦国却日益强大,虽然有些盖棺定论的牵强,但战国中后期的关东列国的确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局之中,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1、楚国

楚国是战国时期华夏世界最大的国家,在晋国自我解体的同一时期,其实楚国也同样衰弱了。究其原因,在于楚国旧贵族势力的过于强盛。这就导致了楚国政治上的分权以及内政的腐败不堪。楚国国土面积虽然大,但是整体实力却是大而不强,反而是越大越臃肿

旧贵族势力不仅自身迂腐,还极力破坏楚国的一切改革运动。最典型的就是楚悼亡用吴起改革变法最后却夭折案例。

此外,南方的楚人拥有很浓厚的敬畏鬼神的传统意识,这使得楚人在政治上更加倾向于保守,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2、魏国

魏国在战国初期因为“天下之中”的地缘优势,又任用李悝为相奋发改革,使自己富强一时,而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一个诸侯国。但是随着“三晋”联盟的解体,魏国的地缘优势就变成了战略的劣势。“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阻”,经历了桂陵、马陵之战两次大败于齐国之后,魏国可以说一蹶不振,更是陷入了四面相邻秦、赵、齐等强国的中心窘境,“四战之地”的魏国,一个不好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3、赵国

提起赵国,最著名的就是“胡服骑射”,虽然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力量为之加强,一度能和秦国抗衡。但是赵国西面需要抗衡秦国,南面也要应对魏、韩的摩擦,东面更是要戒备齐国和燕国,可谓是“四战之国”。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北边匈奴的崛起,赵国不得不在北方边界保持一定数量的边防军,这就使得赵国无法心无旁骛地进取中原。

4、韩国

相对于其他诸侯国,韩国就弱得只能是“战国六雄”的陪衬。虽然也曾吞并过二流国家的郑国,但吞并的过程几乎是以命搏命。而郑国自春秋以来就是晋楚争霸的焦点,韩国吞并郑国,无疑是继承了一个负债资产,使得后世有“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的说法。可见,夹在魏、秦、楚之间,又没有险要的关隘防御,韩国只能说是在夹缝里委曲求全,苟且偷生。

5、燕国

战国时期的燕国,很少参与中原各诸侯国的战事,而是更多的用兵在北方的少数民族,虽取得不错的成绩,将领土拓展到辽东,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燕国地处北方荒芜偏僻之地的劣势,在与中原诸侯之间的较量中就暴露殆尽。

实力弱不可怕,可怕的是又弱又傲慢。公元前260年,秦赵于长平交战,燕王不仅不顾燕赵唇齿相依的关系,还趁火打劫夺取赵国的土地,“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结果被廉颇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再侵再败,燕国不得不以求和方式结尾。赵国灭亡后,燕人方知大祸临头。可以说,燕国除了乐毅曾大破齐军,在中原战场上从未取得过一次值得一提的胜利,如此“战五渣”,着实令人汗颜!

6、齐国

齐国一度都是东方的大国,和秦国一般,可谓是“四塞之地”: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地处华北平原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物产十分丰富,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祖孙三代的统治下发展到鼎盛时期。

乐毅破齐,是齐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后来田单复齐,但此时的齐国早已失去与秦国抗衡的实力,更是奉行着“事秦谨,与诸侯信”的战略,置身战国硝烟之外而求一时苟安。

天下归秦:战国七雄,为何崛起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结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可知,秦国一扫六合并吞八荒,并不是一代人的努力。秦国的几代明君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这些都是为秦统一天下一步一步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秦国日渐强盛的同时,关东诸侯则自个陷入了困局之中,要么是对内难以解决问题,要么就是对外后一蹶不振,这些种种客观原因,也进一步成为强化秦国统一的天下的“外力”。天下归秦,不能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但是秦国抓住了时机,也由于自身的努力,一鼓作气,顺着天下大势而去!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资治通鉴》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