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和肃顺为什么斗不过慈禧和恭亲王?他们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6 03:17:34
  • 栏目:历史
  • 来源:清墨讲历史
  • 8863 人围观

《周易·系辞下》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自身的能力不足,却被推上了很高的位置,那么,一定就会给他带来灾祸。我们今天要讲的咸丰皇帝就是这样的例子。因为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说,咸丰皇帝都不如他的弟弟恭亲王,所以他的皇位来自一次投机取巧。表面上看起来咸丰皇帝通过投机取巧得到了胜利果实。但是实际上《道德经》上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得到皇位的咸丰皇帝实际上并没有比弟弟恭亲王来的幸福,反而要面对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这样的祸事和羞辱,很快因为想不通,抑郁而亡。更关键的是,他生前详细而精密的政治布局被自己的老婆慈禧还有弟弟恭亲王推翻的一干二净。最后自己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也因为在慈禧的强力压迫下抑郁而亡。

咸丰十一年,也就是农历辛酉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咸丰皇帝驾崩,虽然临死前留下了耗尽所有心力和智慧安排的政治布局,可是这个布局却被人轻轻松松就全部掀翻。

咸丰和肃顺为什么斗不过慈禧和恭亲王?他们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咸丰皇帝的后事安排看似牢不可破,却漏洞重重

咸丰帝临死前的安排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精密的严格遵循了内外相制的特点。把政事全部委托给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这八个顾命大臣看似大权独揽,一方面除了肃顺,其他七个人都是草包,几乎没有任何才能,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最终决定权。因为最终决定权在两宫太后的手上。他们的手上有两枚印章,那就是“御赏”和“同道堂”。只有盖了这两枚印章的圣旨才是有效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肃顺成为鳌拜那样的人。但是这个安排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精密,《清史稿》上说

垂帘辅政,兼而有之。

甚至使用了“庙算”这两个字来高度评价,但是实际上全是破绽。

第一,遗诏竟然没有对手握重兵的将领进行合理安排。枪杆子里出政权,折早就是被中国历史证明了无数次的真理。而在古代封建社会,没有掌握兵权的将领的支持,是没有人能够执政的。咸丰帝临死前制定的八个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等八个人,没有一个是有兵权的。咸丰帝这么做也许是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进入顾命大臣的队伍,那么对于皇权就是巨大的威胁。但是,至少要对高级将领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当时手握重兵的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还有胜保两个人。这两个人,特别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是当时北方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而胜保的部队战力也不差。咸丰帝竟然没有做妥善的安排,导致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竟然被生生的排挤出中枢决策层,这是让他心中非常不满意的一件事。

咸丰和肃顺为什么斗不过慈禧和恭亲王?他们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第二,咸丰帝看人不准,用人失当。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下属的优点和缺点要看的非常精准,从而根据下属的特点择优使用和安排工作岗位,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功。但是我们前面说过,咸丰皇帝的皇位是投机取巧得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力,所以他没有这个水平来看清自己所任用的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导致布局出现重大破绽。

首先从肃顺这个角度来说,真的咸丰皇帝的猪队友,除了不停的作死,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我们常说,政治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从而来打击敌人。但是肃顺的做法是得罪一切可以得罪的朋友,从而打倒自己,大家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先是得罪皇后和贵妃。

自都启行,供张无办,后妃不得食,惟以豆乳充饭,而肃顺有食担,供御酒肉。……孝贞、孝钦两后不知其由,以此切齿于肃顺。《清史稿》

肃顺一群人跟着皇帝跑到承德老半天,竟然没有准备饭食!就连皇后和贵妃都要饿肚子,而肃顺却天天大鱼大肉,你看能不招仇恨吗?

咸丰和肃顺为什么斗不过慈禧和恭亲王?他们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咸丰皇帝死后,肃顺野心大涨,竟然妄想做鳌拜,八个顾命大臣竟然妄想排挤掉两宫太后,然后大权独揽。本来慈安是支持肃顺等人,反对慈禧发动政变的。可是肃顺和其他顾命大臣不知好歹,竟然对皇帝和太后越来越嚣张跋扈,甚至只要有不同意见,就当面对皇帝和太后大呼小叫,动辄威吓。

纠党忿争,声振殿陛。天子惊怖,至于蹄泣,遗溺后衣。《越缦堂日记》

而且哪怕是在最底层的普通满人也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八旗的铁杆庄稼是无数八旗兵的活命钱,可是肃顺上台后,是怎么做的呢?

奏减八旗俸饷,尤府怨。《清史稿》

让这样一个人掌权,大家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几乎所有人都想要他的命,这样的人也是人才。

咸丰和肃顺为什么斗不过慈禧和恭亲王?他们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慈禧和恭亲王抓住了政变的所有关键点

政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蛋糕的分配。

政治是 上层建筑 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 特定 关系。《政治学》

这个关系,在政治学这门课程中已经讲得很清楚,慈禧和恭亲王虽然没有学过这个,但是也是深谙其中的精髓。所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见面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政变之后权力的分配。恭亲王重新进入军机处并获得“议政王”的头衔,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分配格局。比起肃顺想大权独揽,组织两宫太后垂帘的想法,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做大事,就是要利益均沾,妄想吃独食的人,基本不会有好下场。慈安太后本来是不赞成搞政变的,但是肃顺的做法让她彻底寒了心,只能站在慈禧这边。

分配好蛋糕,接下来要办的事情就是获取军队的支持,没有军队,政变是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的。于是恭亲王巧妙的利用僧格林沁和胜保这两位领兵大将对于自己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的不满,通过分配蛋糕,顺利的获取了领兵将领的支持。

咸丰和肃顺为什么斗不过慈禧和恭亲王?他们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同时,慈禧也进行了神助攻,在关键岗位换上了自己人。慈禧的眼光非常敏锐,她一眼就看出,京师步军统领是极其关键的一个岗位。对于辛酉政变能否成功有着重要作用。于是她在一次接见顾命大臣的时候就假装不经意的提出,端华的兼职过多,可以分出一两个来,并且摆出一副为自己的妹夫谋划好处的样子,提出想让自己的妹夫担任京师步军统领,浑浑噩噩的顾命大臣端华竟然没有任何察觉,而是毫不在意的把这么重要的位置叫了出去。

从斗争结果看,慈禧和恭亲王的政治智慧远胜咸丰

虽然《清史稿》不遗余力的把咸丰吹成了明君,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其实在政治才能上,咸丰根本就是个普通人的水平,布局处处都是漏洞。而反观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几乎每一不都踩在关键点上。对于权力的分配,人员的布局,细节的筹划,几乎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辛酉政变是一次完美的政变,随着政变的成功,慈禧太后开始了长达47年的垂帘听政,大清也进入一段难言的时光。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