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曾设想过的“空中航母”为何没有实现?苏德日曾做一系列研究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6 07:38:33
  • 栏目:历史
  •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 8966 人围观

文 | 刘怡

终生为自己对海军建设的热忱而自豪的罗斯福总统,也是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景象——当他乘坐的“休斯敦”号重巡洋舰正由夏威夷度假地朝波特兰港返航时,一艘庞大的飞艇突然出现在军舰上空。接着从飞艇腹部窜出了一架圆头圆脑的双翼战斗机,俯冲着自超低空掠过“休斯敦”号的后甲板,将一捆报纸稳稳当当地投掷在军舰上。总统当即下令向飞艇发去感谢电报:“精彩的表现,绝佳的导航。干得棒极了!”

人类曾设想过的“空中航母”为何没有实现?苏德日曾做一系列研究

1933 年,挂载在“梅肯”号飞艇上的F9C“雀鹰”战斗机

这次奇遇发生在1934年盛夏,地点在夏威夷东北方的太平洋上。那艘飞艇是美国海军最大的空基作战平台“梅肯”号,它的全长达到239.3米,宽40.5米,主尺度超过了当时美军最大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却有着远胜同时代一切舰艇的航速(最高可达75节)。在“梅肯”号的艇腹位置,有一个可容纳5架F9C“雀鹰”型战斗机的机库,飞机顶部安装有“天钩”,通过一台类似杂技秋千架的可伸缩吊车完成释放和回收。而该艇的投入使用,也标志着海军史上第一种常规航母的替代者——“空中航母”,开始由理想变为现实。

在本质上,航母是一种可机动的远程火力投送平台;舰载机是它输出火力的工具,机动性则是它相对于陆上机场的优势。但受限于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和钢铁材料本身的特性,航母的时速仅能维持在和大部分水面舰艇相当的水平,主尺度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延展。这使得早期海航规划者不禁追问:能否干脆抛弃海基平台,使用速度更快的飞行器作为放飞舰载机的工具?答案是飞艇。在航母诞生初期,飞艇的有效升限依然要高于大部分双翼战斗机,其移动速度则远远超过一切水面舰艇。英国空军1918年在23r号飞艇上进行的测试证实:从飞艇底部放飞1吨左右的“骆驼”型战斗机是完全可行的,这为随后的进一步尝试奠定了基础。

后起之秀美国迅速成为最激进的实验者。一战结束后,被英法剥夺飞艇制造权的德国齐柏林公司将其技术团队转移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的阿克伦。1929年,美国海军向该公司订购了两艘用于远洋侦察的大型硬式飞艇“阿克伦”号和“梅肯”号。在2号艇完工之前,海军航空局局长莫菲特少将亲自下达了为它们加装机库的指示。这两艘德国血统的美国飞艇因此成为海军史上第一种实用化的“空中航母”。“阿克伦”号和“梅肯”号携带的是柯蒂斯公司开发的F9C“雀鹰”轻型战斗机,最大航程258海里;加上飞艇本身高达5940海里的续航力,理论上可以覆盖大半个太平洋。1932年5月3日,“阿克伦”号完行了第一次艇载机起降测试。

然而甚至还在试验阶段,“空中航母”就暴露出了它们的致命缺陷。飞艇是一种需要借助内置浮升气体来维持滞空状态的飞行器,而美国飞艇填充的是昂贵的氦气,不便随意放空,这使得尺寸堪比战列舰的“阿克伦”号和“梅肯”号,有效载荷却只有区区83吨,还须除去燃料(57吨)、自卫武器和乘员。艇载机同样问题不小:“雀鹰”已经是一种翼展(7.77米)和全重(1.26吨)足够小的飞机,但由于构成飞艇龙骨的环状钢桁框架需要从机库的位置穿过,理论上可以装载4架飞机(另有1架挂在吊车上)的机库实际只有一半空间可以有效利用。因为只安装了一台吊车,“空中航母”不能同时进行放飞和回收作业;一旦飞机在起降时出现故障,便只能忍痛舍弃。而在如此大费周章之后,小小的“雀鹰”依旧只适合执行近距离侦察任务,无法携带沉重的鱼雷和炸弹,甚至连在空战中保卫笨重的母艇都相当勉强。这距离莫菲特最初的理想无疑相差甚远。

人类曾设想过的“空中航母”为何没有实现?苏德日曾做一系列研究

“锁链”(Zveno)子母机计划中的一种,一架图波列夫TB-3 和三架波利卡尔波夫 I-5 战斗机,

最重要的是,尽管飞艇的巡航速度相较航母要快得多,但在遭遇复杂气候时却远不及钢筋铁骨的军舰来得皮实。飞艇在升降高度时需要经历复杂的配平程序,这也大大增加了发生事故的概率。1933年4月4日凌晨,故障不断的“阿克伦”号在新泽西州附近的大西洋上空遭遇暴风雨,带着“空中航母”计划最有力的支持者莫菲特少将一同解体坠海。1935年2月12日,同样多灾多难的“梅肯”号也在暴风中沉没于加州的蒙特雷湾。向总统座舰空投报纸变成了一段无关紧要的花絮:再也没有人相信飞艇充当“空中航母”的可能性了。

饶是如此,对“空中航母”的探索并未就此终止。与莫菲特的计划几乎同时,1931年,苏联航空工程师瓦赫米斯特洛夫也提出了一个代号为“锁链”(Zveno)的子母机计划。“锁链”选用的载机平台不是庞大娇贵的飞艇,而是图波列夫设计局正在研发的重型轰炸机TB-3。它设想在这种航程2000公里的四发轰炸机的主翼上下方挂带2—6架较轻的战斗机,共用一套燃料系统,如此一来“短腿”的战斗机便能伴随母机执行对敌方重要目标的空袭任务。1938年问世的“锁链”SPB项目更是将TB-3主翼下的挂带物换成了2架I-16型战斗机,每机可以携带2枚250公斤炸弹,具备俯冲轰炸能力。1941年8月13日,3架TB-3挂带6架I-16突袭了多瑙河上的罗马尼亚卡罗尔一世国王大桥,将桥上的输油管道炸断,成为“空中航母”的首个战绩。

整个二战期间,苏德日三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子母机项目试验,但距离“空中航母”的初始目标反而愈行愈远。究其原因,大功率航空发动机,尤其是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使得战斗机的高空拦截能力获得了飞跃性增长,形体巨大的母机迅速成为过于昭彰的标靶。加之战前研制的四发轰炸机尺寸过小,已不适合携带重量日渐攀升的新型战斗机。如此一来,“空中航母”最后的生机唯有因势利导,将更大的轰炸机和喷气式战斗机直接结合起来,这也是美国空军在50年代初启动FICON(战斗机运输者)计划的出发点。

人类曾设想过的“空中航母”为何没有实现?苏德日曾做一系列研究

1951 年,一架B-36“和平缔造者”战略轰炸机飞过得克萨斯上空

FICON计划的目标,是利用安装有6台发动机、极限航程高达16000公里的B-36“和平缔造者”战略轰炸机,搭载可以携带Mark-7型核弹的F-84喷气式战斗轰炸机,对苏联纵深目标实施战术核打击。F-84平时固定在母机的弹舱内,通过一台与“梅肯”号类似的可伸缩吊车实施放飞和回收,嗣后还改装了25架兼具空战和侦察能力的RF-84K喷气式侦察机。但在朝鲜战争爆发后,B-36的速度被证明已经彻底不敌苏联的“米格”喷气式战斗机;在挂带F-84的情况下,其有效航程仅能达到4000公里,大大低于预期。是故整个项目在结束测试后就被砍掉。事后洛克希德公司还论证过舱内可携带22架战斗机的CL-1201型核动力运输机方案,同样未能付诸实现。归根到底,空中加油技术的出现使得体积较小的战斗机和攻击机也有机会执行远距离任务,不必再依赖笨重脆弱的母机;“空中航母”意在执行的定点核打击和前线战术突击任务,一部分可以由正规航母本身来承担,另一部分则转交给了新出现的洲际弹道导弹。到20世纪60年代,一切形式的“空中航母”都已经终止开发,人们只能在动画电影《天空之城》和《战斗妖精·雪风》中继续畅想它们的样貌。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