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8 20:35:20
  • 栏目:历史
  • 来源:杭州刺史
  • 7760 人围观

公元前199年,面对汉高祖刘邦对新建宫室过度奢华的不满与斥责,营建宫殿的萧何说了这样一句话“非令壮丽,无以重威”,这样简短的一句话揭示了宫殿作为皇权象征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皇家办公,与居住的场所,更是最高权力的代名词,何以不威严壮丽呢?各朝各代的宫殿承载着古人最为辉煌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朝代的更迭,不同的宫殿被居住其间的不同的人们塑造和影响着,它们是人类理性与感性冲突碰撞的产物,这种矛盾感早就了它们神秘夺目的光彩。如今,剥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那么著名宫殿的身影似乎变得清晰起来。

杜牧写下著名的《阿房宫赋》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提到阿房宫,大家都会有一种印象,阿房宫的雄伟壮丽和秦帝国命运连在一起。秦始皇、秦二世敲骨吸髓,滥用民力,滥用刑法,于是老百姓受不了了,揭竿而起,最后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把大火偌大的宫殿化为灰烬。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印象呢?这是和一个历史人物密切相关,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大文学家杜牧。杜牧应该说是少年得志,年轻的时候写下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字,就是《阿房宫赋》,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把秦王嬴政形容成一个敲骨吸髓,贪婪好色的独夫民贼,最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写完《阿房宫赋》,很快这篇文章就随着唐王朝文人特定的渠道流传开来。我们都知道唐王朝为学家盛出,比如说大家熟知的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曾经拿着自己的名帖找到当时一个士人的领袖著名的文化人骨况那里,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说你这个名字太狂气了,长安物价这么高,白居哪能容易啊?但是当顾况看到白居易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时候顾况就说你写出这么好的句子,在长安完全可以居住下去,于是白居易的诗就名传天下。唐朝有这样特定的渠道使得文学家的作品迅速地流传开来,而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完成就在士人之中传诵了。

公元828年,这个时候,杜牧参加唐王朝科举考试,考进士科。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的时候你中明经科,你都算岁数大的了。这个时候杜牧参加进士科的消息就被一个人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吴武陵,当时柳宗元和吴武陵有着密切的来往。我们知道唐晚期朝政腐败,内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外有繁镇割据,所以山雨欲来风满楼,改革的大臣纷纷受到了迫害乃至株连,而当时受到株连的有一系列的官员,像我们熟悉的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就被贬到了湖南南部的一个地方,就是永州。而这个时候,同样被贬到永州的就是刚才提到的吴武陵。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吴武陵得罪人了当时朝中的权相李吉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也被贬谪到永州,而且两人有四年的友好关系。后来朝廷风向变了,朝廷开始赦免官员,吴武陵在赦免名单之内,但是柳宗元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吴武陵回到朝廷,一度奔走相告,告诉朝廷柳宗元对朝廷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人,不能让他久居于边地。但是刚有眉目,没想到噩耗传来,柳宗元已经在南方的柳州去世,这件事让吴武陵痛心不已。

到了公元828年,这个时候的吴武陵已经是太学博士了,是当时士人领袖。这个时候的吴武陵看到了《阿房宫赋》,他觉得这篇文章辞采清壮,写的太好了,自己想为这个作者做点什么,于是他拿着这一篇赋找到了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考礼部侍郎崔郾。根据《新唐书·吴武陵传》,吴武陵就问主考崔郾一个问题,这么好的文章,这么好的青年,的确就使有王佐之才,您能不能把他点成第一名?崔郾说第一名有人了。吴武陵接着问第二名呢?崔郾继续说有人了。第三名呢?有人了,第四名也有人了,第五名还没有人。吴武陵这个时候趁热打铁,索性说您干脆把他点成第五名吧。如果您不答应我,我们就友尽了。后来果不其然,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

这是正史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对于这个现象,应该说是见怪不怪的,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走后门,这是违纪的行为。但是唐人不以为意,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一大堆士人就开始了他们考前的活动了,纷纷把自己平时的诗作,通过一系列的人脉送达主考大人面前,唐朝人称之为“温卷”,或者“行卷”。《吴武陵传》里头就说,这个文字是吴武陵当众宣读,说明这事所有人都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在后代就叫舞弊的现象。比如到了宋代就出现了许多规范考试的措施,参加科举考试要锁院,整个考场锁起来不允许作弊,并且当时为了防止有记号卷子,防止对笔迹,还有誊抄的做法。唐朝的统治者不想通过一考定终身,想了解士人平时的文化水准,所以有这种现象,关键这种现象有合理性的同时,也有它巨大的弊病,是什么人才能行卷或者温卷呢?绝对不会是白丁,这些人不具备这样的人脉,一定是社会上层。

我们在说会杜牧,杜牧就相当了得。杜牧是京兆杜氏,是名门望族,而杜牧的远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的将领叫做杜预。《三国演义》里有这个杜预,“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火烧阿房宫之谜

杜牧的《阿房宫赋》立意深远,文采斐然,惊采绝艳,一气呵成,受到了当时士人的大力追捧且经久不衰,流传千古。在一千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影响力。然而世人对这篇文章往往存在着许多误解,也给我们今天了解真实的秦王朝带来了种种误导,留下了诸多疑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篇旷世之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作品呢?它到底要表达什么?杜牧在这篇文章中极尽笔墨描写的雄伟壮丽的阿房宫以及在其中上演的穷奢极欲的情形究竟是否是真相呢?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杜牧的祖父也了不得,杜牧的祖父就是当时唐王朝的宰相叫杜佑。我们看杜牧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拥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所以他才能洋洋洒洒地完成《阿房宫赋》。完成《阿房宫赋》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人脉走上历史舞台,是历史条件推上了一个佼佼者。杜甫洋洋洒洒写《阿房宫赋》目的何在呢?目的是要告知当时唐王朝的统治者,天下已经非常地危险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这个《阿房宫赋》很著名的一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说这个话是需要勇气的,他说秦始皇,秦二世是没有时间来检讨自己的过失了,因为他们完蛋了,但是后人检讨他们的过失。可是后人检讨过失却不引以为鉴,使后人复哀后人,以后的人还会像哀悼秦王朝一样哀悼唐王朝。这岂不糟糕了吗?应该说统治者读完一篇赋,肯定出一身冷汗。

很有意思的是公元828年,杜牧参加进士考试,进士及第第五名。但是没有过多久,他又参加了一场考试,这场考试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它擢拔的人才,目的是给统治者提意见,能够匡正朝廷之失,而杜牧恰恰以他的直言极谏著称,或者说这篇《阿房宫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杜牧又一次中试,所以杜牧成为时代的宠儿。

于是在这一系列的史实推动下《阿房宫赋》名垂青史。于是刚才所讲的那个历史现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识。关键问题是杜牧是一个文学家,《阿房宫赋》又是文学作品,杜牧的确熟读典籍,但是文学作品还得有文学加工,会依据唐王朝的社会需求进行加工,所以这里边的内容可谓说是亦真亦幻。

比如说《阿房宫赋》上来讲就讲“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关键是这里面“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三百里”怎么算呢?如果翻开《史记》就会发现,阿房宫这个名称有广义狭义之分。事实上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阿房宫就指阿房前殿,当时秦始皇想造一个新宫,说是在渭南上林苑中,这个新宫秦始皇称之为朝宫。这个朝宫先做的叫阿房前殿,前殿的面积是相当大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先做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阿房前殿还曼延到了南山,也就是终南山,还有相应的阁道,由阁道连接着阿房前殿以及终南山,甚至秦始皇干了一件事情“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在宫殿之前往往有两个阙楼,比如说北京的故宫午门之外就有东西两个阙楼,阙楼利于人们在上面张望左右。“表南山之颠以为阙”,没有盖阙楼,但是我的阙楼用南山之巅,也就是终南山的两座峰作为它的阙楼,这是多大的气派啊。这是往南的拓展,向北也不得了,其中说:

为复道,自阿房宫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为了连接渭水南北,前面我们说咸阳的宫殿在渭水以北,而新朝宫,还有阿房宫都在渭水以南。那么建立一个复道连接的是渭水南北,这样的话咸阳宫和朝宫就连接在了一起,象征着从渭水被到渭水南,从阿房宫到咸阳宫,犹如天帝从天极到营室渡过银河一样。天极是宇宙中心,天帝从它的天极越过银河,到达营室这颗星。那么天上的行为和人间的行为是相对应的,所以秦始皇构造了一个大的构想,这个构想是新的宫室,新的宫殿区。考古学家的资料反映,说这个阿房宫的遗址的长度已经达到1300米,南北宽度是420米,所以这样的一个高台上面构造的就是阿房宫。阿房宫到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农田,上面居然有四个村落之多,阿房宫的面积就能说明当时的气魄。

阿房宫并未建成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面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如果从上林苑算,一直到咸阳,也没有三百里,所以这里面许多数字都是文学的夸饰,最夸张的东西就是项羽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这个时候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想建阿房宫了,这个时候阿房宫开工,但是不到两年,秦始皇就崩于沙丘平台。秦始皇死了之后,于是一大堆工匠就只能从阿房宫建造中抽调出来给秦始皇造骊山墓。骊山墓建成之后,秦二世也想有自己的盘算,说自己的父亲想建阿房,如果说自己建不成的话,岂不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呢?其实是为了自己一个骄奢淫逸找一个说法。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这个时候他还让盖阿房宫,关键是天下已经躁动起来。公元前209年,就是大泽乡起义,此时一堆重臣,就包括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李斯还有将军冯劫等人劝告秦二世不能这样做,阿房宫耗费人力物力,天下的徭役已经很厉害了,老百姓已经很有意见了,否则会出大乱子。但是秦二世没有听这些重臣的话,反而责备这些重臣,索性把这些大臣下狱问罪。右丞相去疾还有将军冯劫意识到一点,叫将相不辱,大贵族是不能受刑的,因为刑不上大夫,索性去疾和冯劫就自杀了,而李斯最后被腰斩。这几个臣子死了,但是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允许秦二世胡来了,建阿房宫早已抛在了脑后。司马迁交代的非常好,说阿房宫未成,如果盖成的话会选择一个更好的名字来形容阿房宫。

在十几年前,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还有山西的专家,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细密的勘探,这个勘探的面积相当大,如果要是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的话,应当很容易找到灰烬,但是基本找不到灰烬。所以考古学家基本认为就是当时阿房宫的确就没有完成,是一个烂尾的工程。那么项羽一把大火烧掉的是什么?考古学家翻开典籍,发现项羽烧的应当是咸阳的宫室。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早已证明,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项羽火烧阿房宫完全不是事实,这个谜团终于盖棺定论了。然而项羽也算不上特别冤枉,通过考古发掘,在咸阳宫遗址发现的大片火烧土遗址,坐实了他火烧咸阳宫的罪名。阿房宫与咸阳宫两座宫殿,虽然境遇不同,可是历经岁月变迁,却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未建成的阿房宫也留下了美丽的遗憾,咸阳宫的逝去将秦朝的诸多文献典籍也一并带走了,模糊了秦朝留下的种种痕迹,殊不知又造成了后人对历史的多少误会与疑惑。好在火烧阿房宫与火烧咸阳宫我们已经明了,纵使历经时间的洗礼,这些历史遗迹仍然静静地躺在大地上,等待我们去感受,去了解。那么究竟是谁第一个把阿房宫和项羽一把大火联系起来的呢?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经过现代一些学者们推论,就是杜牧将阿房宫与项羽一把大火联系起来的。杜牧极尽夸张之能事,那么既然说杜牧的《阿房宫赋》有许多夸饰的话,一个关键问题就出现了,就是秦始皇是否像杜牧写的那么贪婪而且那么好色呢?这个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了,这个杜牧的确形容秦始皇很贪婪,他说秦始皇“取之尽锱铢”,而“用之如泥沙”。秦始皇极其地贪婪,这个事情其实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秦王朝的的确干过敲骨吸髓的事,但是换一个角度问这样的现象是他个人的行为还是秦王朝政治决策的失策?是他自己的品德问题还是国家的设计问题?我们说中国古代制度尤其是先秦两汉制度非常突出的一个色泽,这个色泽就是家国同构,也就是统治者的家和天下的国往往是重合的。他做的这样一个行为既是家也是国,秦始皇兴修宫殿,修阿房宫,有自己穷奢极欲的考虑,当然也有国家政治机构划的意图。

李斯向秦始皇上《谏逐客书》

秦始皇在统治前期屡屡上当,上六国的当。郑国是韩国人,这个韩国人撺掇秦始皇忽悠他,让秦始皇在关中修建了一条著名的渠叫做郑国渠,想通过郑国渠拖垮了秦,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渠反而带来了沃野千里。秦始皇意识到郑国不是个好东西,并且他遇到了另外一个事,就是吕不韦嫪毐之乱,给秦朝宫廷折腾个底儿掉。当时吕不韦可不是秦国人,他是阳翟大贾,所以秦始皇看六国的人非常头晕,这时候就下了一个荒唐的措施,就是逐客令。李斯是一个才俊,就给秦始皇上了这个《谏逐客书》。李斯说一大堆物资不是你秦国的土特产,你却非常珍爱它,可是一堆贤才你却浪费,这些士人也想效忠给你秦国,如果你把这对人逼急了,他们去效忠你的对头,那就是灭顶之灾。秦始皇如梦初醒,所以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非常开放,有一大堆人一大堆物资涌向秦地,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在这社会背景之下形成了资源的积聚,形成了人才的积累。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的扩建是一个必须的手段,未央宫一期建筑已经完工,刘邦去视察的时候,刘邦看待了,反而骂萧何说我们国库里现在有几个钱,你现在建这么豪华的宫殿,你太奢侈了吧。萧何说了一句话,刘邦哑口无言,叫“非壮丽无以重威”,如果没有壮丽的宫殿,你那里有威严呢?你没有威严,国家的运作又从哪里谈起呢?所以这个故事也能反衬出秦朝建朝宫,建阿房宫的初衷。也不能说只是个人的穷奢极欲,更包括国家的战略构划。

另外一方面就是秦始皇是否那么好色呢?事实上杜牧在这里头有非常大的夸饰,说的有鼻子有眼。但是各位发现没有写的越有鼻子有眼就越经不住推敲,你杜牧是唐朝人怎么能知道秦朝的样子呢?所以许多的细节今天看应该是文学的夸饰。今天有很多证据能证明秦始皇对于江山社稷的爱好远远大于对女色的爱好,对秦始皇来说帝国的秩序就是他的生命线。

“工作狂”秦始皇

秦始皇可谓是“千古一帝”,他开创了国家的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然而历史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甚至没有给他幻想的千秋万代的秦王朝太多时间。秦朝二世而亡,他的继承者实在难以继承他超负荷的工作能力呢?单说秦始皇每天处理政务时产生的惊人的阅读量就是非常难以复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始皇又究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工作狂”呢?

用今天的一个词“工作狂”来形容秦始皇一点都不为过。那个侯生和卢生都在骂秦始皇,说秦始皇非常专断,七十个博士官一个也不用,甭管大事小情都是皇帝自己说了算,今天看这是夸张的说法,如果按照制度法令,地方能够决断的东西就不会报告中央,决断不了的菜报告给上级,一层一层上报到皇帝这里,这时候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怎么工作?弄一个秤摆在那里,有一个定额,就是一天120斤,如果看的竹简的重量不到120斤,秦始皇就逼着自己睡觉都不睡,这不是工作狂又是什么呢?今天又学者就极具慧眼,就是既然有这样的记载,今天出现的秦简和汉简又比较多,能够通过计算秦简和汉简的重量以及大体一支简写多少个字,再算上脱水的问题,大概能够算出秦始皇一天的阅读量。120斤逐渐要阅读多少字啊?当这个数据算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秦始皇一天看的量应当在二三十万字,或者说在二十万字以上。秦始皇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其他活动,更没有时间好色啊。

早年在赵国的经历影响了秦始皇的性格

从另外一个证据那里也能够得到蛛丝马迹,就是关于秦始皇的形象问题。上世纪,大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做《十批判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就提到了秦始皇的相貌,他用了当时《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头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做尉缭对秦始皇的描述,描述这个秦始皇长得可是不怎么样,是这样说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当时战国末叶流行相面术,相面术有的是迷信,但是从察言观色的角度断定一个人性格,还是有一定一句的。他就说秦始皇这个人性格不会好,长的就太凶了。首先说“蜂准”,就是鹰钩鼻子,“长目”仿佛是某种猛禽一样,“挚鸟膺”是什么啊,按照古人的注说凶不突出,其实是肋骨外翻,而且“豺声”,说话像狼叫一样。郭沫若先生对这样的容貌进行了解读,他就说秦始皇很可能早年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收到过打击,这个时候造成营养不良,造成过软骨病,也就是今天咱们说的佝偻病,所以才有肋骨外翻的现象。不仅如此,还可能有支气管炎,有呼吸道疾病,所以才豺声。这个形象的描绘就说明秦始皇一个特点,他在早年受到过很大创伤。

通过《阿房宫赋》带你了解被世人理解错了的秦始皇与阿房宫

一个结论就是秦始皇的权力欲要远远大于他其他方面的欲求,而杜牧绘声绘色描写的情况,不仅说带有极大的猜想成分,而且和今天看到的许多蛛丝马迹是不大吻合的。今天看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名垂于世,也使得阿房宫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现象。但是中国有大量的典籍文献传世,也有许许多多的考古资料的涌现,为我们丰富历史形象,把历史文物进行活生生的解读带来了帮助,阿房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疑窦,需要今天的人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吸取经验和教训。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