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9 20:46:59
  • 栏目:历史
  • 来源:荒芜历史说
  • 8259 人围观

前言

君君臣臣这个在中国历史无法跨越的话题。无论是早期禅让制度下类似于合伙人关系的共同谋生;到了后来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家族管理;到了秦之后集团对抗,利益分配的阶级对抗,甚至就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明清的白手起家,同乡同族共同创业,利益再分配,君君臣臣的关系似乎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说不定昨天是朋友,今天是下属,明天就是敌人,后天就难见其人,凭画睹物思人,没法预知到在这个大染缸里有多少种颜色的产生,多少种颜料的消失,变成一坛死水,掀不起一点波浪,却历经无数沉浮。

开国君臣的种种联系

沛县刘亭长的七年创业。

刘邦凭借着沛县带出来的班底功曹萧何、狱管曹参、屠夫樊哙、养蚕周勃、发小卢绾、驾马夏侯婴组成的乡党在抗秦对楚的道路上那是功不可没,之后吸纳的张良,韩信,季布等人为之鞍前马后,缔造一个大汉王朝。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当了帝王之后就要兑现当时一穷二白许下的美好诺言,分封了143位诸侯。可是今时不同往日,之前大家吃一锅饭,看谁都像兄弟,现在大家做自家饭,看谁都像恶狼虎视眈眈,毕竟今天这个位置我坐行,那明天你做就不可以吗?

沛县的功臣集团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后来的张良韩信之流,知天地,赏度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自己一比似乎不太行,除了自己是大哥,拉着大家一起干的,不然也轮不到自己。所以当自己当了皇帝,肯定得证明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地位,自己已经不是和你们之前一样的泗水亭亭长,无所事事的游侠,地痞。在平叛黔布之后,萧何买地与民夺利自污名声,和刘邦上演了一场秦王和宰相李斯的大戏,告诉刘邦自己的心思张良自高祖定都关中就逐渐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而韩信季布之流被杀,樊哙险些被杀。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国家改版了不在需要这些打天下的将士了,是时候该收回股权了,搞一个高层会议,稀释股份,然后挖掘人才,重新缔造新的体系,知趣的拿钱走人,不知趣就得完蛋,逼你造反,不管你怎么样,异姓王不靠谱。就是早期的节点放权,自成体系,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武将们自己识趣,回家养老,不然怎么搞出士大夫共天下重武轻文的繁荣经济宋朝。同为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就搞得比较夸张,虽然同为白手起家,但是刘邦有自己丈人的支持,家里有点积蓄威望。朱元璋一个放牛娃,属于自己的只有命运。为此他必须为自己后人操碎心,太子朱标一死,要想扶持无根基的朱允炆上台,所以缔造的三大案把蓝玉,胡惟庸派系以及身边的大将进行清扫,才能顺利上位。朱元璋重组国家结构,这是一意孤行,后来导致的朱棣势如破竹,也可以想象。想想最近企业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关陇富二代李世民的伟业 。

比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白手起家的创一代,这个起源于代北武川,建立于关中,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盛世王朝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推行着军政不分开,“入则为相,出则为将”的小集团势力发展。作为其中一方的代言人李世民,面对着这些似乎不用担心。不论是降将,还是草莽出身跟随自己打天下,自己的秦王身份摆在这里,对你如兄弟,视你如手足,那也是君君臣臣的关系,无法逾越的鸿沟。比起创一代的同舟共济到头床异梦到同室操戈,李世民显得更加淡定,君强臣弱,臣强君弱,皇帝也是人,也有欲望;臣子也是人,也有追求,无论是魏征的直谏,还是李世民信神追求长生,都是在追求着自己的东西。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侯君集,地位已经位列人臣之最,加上当年玄武门之变的功劳,灭高昌国,这辈子荣华富贵,下辈子子孙门荫,常理之事。他随着自己被自己灭高昌之后逮捕入狱,心里愤懑不平,依旧起了不臣之心,与太子李承乾相互利用,最后惨死。功高盖主之人留不得,卸甲归田才是最好的选择,不是政治领袖无容人之能,而是位居高位,胆颤心惊,环眼看众人,皆为群狼。人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一代军神的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背后全是门阀地主的支持,刘秀承西汉之位,奠定东汉之统,本身自己没啥毛病,甚至堪称完美,每一场战争都是亲自上场,可是国家性质不一样,背后的大地主阶级就是共同享受着这样的成果,包括东汉的土地兼并,宦官当权,都是来源于地主阶级的权力膨胀,四世三公岂是等闲之辈。论起性格从乱世之中走出来的人,哪一个不是心思难测,眼光颇远之人,自己可以掌握的,不代表自己的儿子行,自己孙子可以,千秋万世可不是一个人的梦想。

承权继位,太平君臣之间的小秘密。

汉朝的臣式自杀。

汉朝距离战国十九年,依旧保持着士为知己者死轻生死,重荣辱的侠义精神,所以汉朝时期出现了很多臣子自杀现象,虽然这些可能包含着隐诛,但是史料记载以11种自杀方式死亡,人数高达86人。(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彭卫的《论汉代的自杀现象》和《汉代社会风尚研究》有详细记载。)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节操观念很重,宁愿死也不受辱,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曹丞相剪个头发就恍如生死。秦朝右丞相冯去疾被赵高下狱,直接当面自杀了,我如此高贵的身份被如此之人盘问,我一生从未如此。汉宣帝时期的大司马田延年说出的:"我以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耻笑我。"

虽说高义其中不乏有着君臣之间的博弈,汉代承秦制,废除肉刑,但是对于大臣依旧使用酷刑,因此贾谊上书《治安策》:“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而赐死而无戮辱。”后来汉朝王室慢慢发展成为一种潜规则,照顾双方颜面的股则。所谓的刑不上大夫,就是告诉你,我想你死,但是我不动刑,你得自己自觉。最直接的案例就是汉文帝与舅舅薄昭,汉文帝先派公卿劝,后自己上门哭,逼迫自杀,也就是所谓的隐诛。之后的“欧刀”“赐牛酒”“备毒药”都是君臣之间冲突,君要臣死,以家人相要挟之,要是不得其意,转而就是大牢监狱伺候,一套酷刑下来,半生不遂,家人连坐,与其仓促而死,不如为后世留得活路。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到了后期出现这样的状况少,绝大部分不是因为文化因素,自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先后施展推恩令,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君主集权走向光明化,甚至正统化,君权神授似乎成为代名词,逐渐把君臣之间的联系拉开,早期的君臣似乎最多一条溪流,小风小浪,后期明清时期,集权达到顶峰,君臣形成对立的局面,那些为其留颜面,变成了杀一儆百,已经蔚然成风,因为君主就是天。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是非忠奸我皆知,孰忠孰奸分时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明王朝》电视局中有句话这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虽然本来意思不是如此,但是带入环境之中嘉靖皇帝无非就是想说 忠奸本质都是帝王的人,各有用处,互不干涉。或许很多人不太明白,就说起比较有名的伪造学说“苏绰定律”,历史上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过苏绰向宇文泰提的六条诏书是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而不是后来所说的以贪治贪。最为广泛人得知的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一段和珅和纪晓岚的对话,虽然历史上没有这个场景,但是其中对话,包含道理,清朝的政治不是书生意气,不是是非忠奸,而是一种官场风气的利益集团,领袖就是一国之主,我需要你,就给你好处,乃至秦朝之后,历代都似乎逃脱不了伪造的苏绰定律,直到一句让人民监督,整个国家性质就不同。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提起来不由得想起汉元帝和京房的一段话,谈论周幽厉之君的如何让国家危亡,重用何等之人。因为贤才才重用,因为为祸才知忠奸,因为无法预知未来,无法相信自己判断出错。“夫前世之君亦皆然,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这是与上面俩个截然不同的境地,一个是知忠奸,制衡二方,求同存异谋取国家集权;第二个不分忠奸,信其人,任其用。不同的君主对待臣子的样式,识别能力不同,亡国之君的无知,开国之君的老谋,守成之君的伪装,都在背后玩弄权术,选择代言人,作为儒家学说的影响,任何帝王都会显示的比较高尚,甚至简单,善恶皆浮于表面,要是真这么好做,何必出现那么多诡异多变的政治变化。

看不清的君臣联系,再言古代君臣之间的规则

其实说句最简单的例子,征粮。皇帝派人征粮,收到粮食的背负恶名,在他眼里这是一个金子,在百姓眼里是恶人;一个收不到粮食的,甚至上奏免除赋税的,在百姓眼里是青天,在帝王眼里是钉子,是不是刺你几下,你的清名,我背骂名。所以说你忠奸只是皇帝眼里一回事,史官记载一回事,传播又是一回事。或许这个也算是辨证。

我是君,你是臣。

无论是一起打江山,还是之后同舟共济,还是利用被利用,谁都说不好,下一个你会怎么得罪一个人。君臣道义,舍生死,忘富贵懂进退,知安乐。或许每一个工具人才是君王最喜欢的典范,不然不论是隐杀还是逼杀,还是以什么罪名强加于身上,身首异处,得不偿失。或许所谓的长江黄河论也是其中道理。知者自知。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