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执着于是非判断的人,都是一种浅薄与耻辱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6 10:51:43
  • 栏目:情感
  • 来源:国学书舍
  • 6121 人围观


王小波:执着于是非判断的人,都是一种浅薄与耻辱

万物本无“相”,一切是非皆源于内心。

01

这世上本来没有是非,但是有了人,就有了是非,人的主观情感是模糊的,是模糊事物的一大罪魁祸首。

乌鸦和鹦鹉的叫声,都是出自本动物的本性,只是人把乌鸦的叫声归类为不吉祥的征兆,把鹦鹉的叫声归类为美妙的音乐;

清风白云和满天乌云,都只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没有好也没有坏,但是正因为有了人,乌云就变成坏天气的气象,而清风白云就变成了祥瑞的征兆。

有的时候,我们评价一些事情,只是从主观情感去评价,本身就带着主观情感的偏颇,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主观情感的错误,甚至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这个世间最公道的一个角色。

你以为的对未必是对,你以为的错未必是错。

王小波:执着于是非判断的人,都是一种浅薄与耻辱

所以道家思想中就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无为而治”,去除自己的执念,不以自己主观情感为依据,一切顺应客观,这便是一种自然。

庄子的“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分香蕉,他对猴子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

猴子听了就很生气,觉得特别少,这个时候养猴子的人换了一种说法,说:“那这样吧,早上四个,晚上三个。”

这群猴子就特别开心,香蕉的名称和数量其实都没有改变,大小也有没有改变,但是猴子的反应却不同,这是养猴人的精明,他顺应的是猴子的主观感受。

人就如同猴子一样,自以为聪明,总拿自己的主观情感去评价一些事情,把某一些事情归咎于好,把某些事情归咎于坏,但孰好孰坏,会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公道,不会根据个人的主观情感而去改变,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所认知的好和坏,并不是客观的

王小波:执着于是非判断的人,都是一种浅薄与耻辱

所以庄子就对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做出了自己的看法,庄子认为百家争鸣就好像一群人在吵架一样,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说法,都认为自己的对,认为对方的错,但是实际上呢,何来的对错之分,只不过是自己的强词夺理而已。

庄子就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修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所以圣人浑同于是是非非,而任凭自然均衡,这就是物我并行,各得其所的道理。

02

王小波曾经说这样一段话:“俗话说的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会受环境所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以为自己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萧翁这种意思后,我也很以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

执着于是非判断的人其实都是一种浅薄,他们局限于自己的主观思维之内,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这个世上本没有是非,有了主观的情感,就有了是非。

王小波:执着于是非判断的人,都是一种浅薄与耻辱

很多人并不自知,甚至拿着主观情感去沾沾自喜,总把自己当圣人,当专家,当这个世上最明智的老师,但是殊不知这一切都只是一个笑话。

就如同某一些刻意追求修行的人,其实修行本身就是让自己的内心产生障碍的一个根源。

佛家中说这样一句话:观心反而是增加修持的障碍

因为天地之间的万物本来是一体,何必等待人去怀疑,庄子就说“物我齐一”,是把本属于同一体的东西分开了。

正所谓平常心即使道,一个人在生活中坦坦荡荡的生活,平平淡淡的度过,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这本是一种自然,这更是一种良性的内心环境。

但是有的人拼命的想要把情绪中的“怒”去除,“怒”虽然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会产生一定坏的影响,但是当你刻意的去除“怒”的时候,又给自己的内心增加了一道障碍。

王小波:执着于是非判断的人,都是一种浅薄与耻辱

让内心的“怒”适当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七情六欲本身就不是一种错误,你又何必强硬想把它去除呢。

所以摒弃自己的主观情感,放下自己对于是非错误的判断,一切顺应自然。

就如同道家老子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没有主观做作,但是却能无所不为,所以,让自己的心有一种坦然,接受一种顺应,开心一点,怎么活都对。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