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 小编 发布于 2020-07-10 06:01:39
  • 栏目:娱乐
  • 来源:幽兰笑一笑
  • 9533 人围观

文|幽兰笑一笑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读者借贾宝玉的眼睛看到的林黛玉是这样的。把这样的经典形象搬上荧幕,那么导演怎么导,演员怎么演,怎么能被观众接受,这不仅考验了导演对名著的理解,还考验了演员的表演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比较87版《红楼梦》、蒋梦婕版《红楼梦》、《黛玉传》和小戏骨版《红楼梦》四个版本黛玉下轿情景,比较黛玉下轿进贾府这一段电视剧和原著的差别。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在没有比较四个版本林黛玉下轿情景前,我们先说说林黛玉的身份,以及她来到贾府的原因。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林黛玉的身份尊贵。

林黛玉父亲林如海是扬州巡盐御史,她的母亲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贾府的小姐贾敏。也就是说,她的母亲是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女儿,而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由此可见,林黛玉是一位千金小姐。

她来到贾府的原因是这样的:

林黛玉的母亲去世了。外祖母因为她“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和舅舅。而她来到贾府就是到了她的姥姥家、她的舅舅家。但母舅家并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钟鸣鼎食之家”。

林黛玉进贾府一定会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仪规范,去拜望自己的长辈。林黛玉性格小心谨慎,她初进贾府总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林黛玉的行为举止如何在电视剧中表现呢,我们试着做以下分析: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特写镜头:手。

8 7版《红楼梦》,落轿时,林黛玉的手搭在贾瑞家的手上,这时有一个特写镜头——林黛玉的兰花指。这双手拍得特别漂亮,细白修长,很符合古代美女的“指如削葱根”的描述。这就是养尊处优、贵族小姐的手啊!为了这个特写镜头,导演拍了几个小时!看来功夫没有白费,观众印象深刻!

小戏骨版的《红楼梦》是仿照87版的《红楼梦》拍摄的,林黛玉的手也有特写。但小手胖乎、白嫩和纤细修长还是不同的。其他版本根本就没有“手”这个特写镜头。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侧面烘托。次要人物主要是为了烘托林黛玉服务的。

8 7版《红楼梦》,周瑞家的看到林黛玉下轿后,满面含笑。她偷偷地把林黛玉打量了一下,眼底闪过惊艳的眼神!周瑞家的伸出手来,让黛玉扶着她的手下轿,动作表情很符合身份。

从周瑞家的眼中,林黛玉无疑是美的,而且还气度不凡。她的前世是“绛珠仙草”,今生也是贾宝玉口中的“神仙似的妹妹”!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皮肤很白,眉毛很细,很符合书中描写的林黛玉的形象和气质。

林黛玉在众人陪同下向前走的时候,提水的丫鬟竟然看呆了!

周瑞家的和行走时停驻而立的小丫头,都在侧面烘托黛玉的美!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小戏骨版《红楼梦》,在林黛玉下轿的时候,鸳鸯微笑着注视着她,静立在轿子旁。这个侧面烘托镜头,拍摄得也不错。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林黛玉的小丫鬟雪雁的表情动作,也对黛玉起侧面烘托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只有6、7岁。而她的丫鬟雪雁比她还小,她对贾府更加的好奇。小姐看了一眼画眉鸟,雪雁也跟着小姐的眼神看画眉,小脑袋斜着向上看,表情好奇,拍摄的也很传神。

而蒋梦婕版的《红楼梦》和《黛玉传》都没有进行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烘托处理。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林黛玉的服饰。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第三回,文章并没有对黛玉的穿着进行描写。但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个细心谨慎的人。她在没进贾府前“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一定会精心打扮。

她是侯府千金,贵族小姐,穿着一定不凡。她有文化,有素养,一定不会像王熙凤那样打扮得像“神仙妃子”!

众人看到黛玉,文中是这样写的: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而王熙凤对林黛玉的称赞是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林黛玉在别人的眼里“言谈不俗”、“标致”、“气派”。“美女美在骨不在皮”,黛玉的美在气质。更何况黛玉的母亲过世不久,她穿得一定很素雅,但质地一定很好。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陈晓旭饰演的87版林黛玉穿的服装非常的素净,白色的披风,头上戴着白色的绢花。当林黛玉下轿的那一刻。太美了!仙气飘飘!音乐响起看了莫明的让人心酸,就想掉眼泪。

一个6、7岁的小女孩,没有了母亲,千里投奔没有见过的舅舅,内心忐忑,外表柔弱,看着令人心疼。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穿的衣服是绿色的。虽然颜色不是很张扬的,但也不符合封建礼仪。

同理,《黛玉传》中的林黛玉也不应该穿粉色的披风,而且剧中的音乐也非常的喜庆。要知道,黛玉的母亲刚刚过世,作为女儿不能穿红色、绿色这样比较鲜艳的服饰,这不符合封建的礼仪规范。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属于迫不得已,属于寄人篱下,远离父亲,远离家乡。

后来,林黛玉第二次进贾府是父亲林如海病逝后,一个小女孩从此在没有家啦!想想这些事情,林黛玉进贾府怎么能穿鲜艳的衣服,背景音乐怎么能用快乐的曲子呢!

林黛玉的动作表情

《红楼梦》原文中说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处处小心,时时在意。

87版《红楼梦》,林黛玉刚出轿门,周瑞家的扶着她的手,林黛玉对她浅浅一笑,表达谢意。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林黛玉走路的时候,莲步轻移,弱柳扶风,那种弱不禁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真的是绛珠仙子!

每次下台阶,87版的林黛玉都是略微停顿一下。还有一个特写镜头,就是在台阶上,林黛玉略微低下头,稍稍再向上抬起头看。这些都可以看出她非常地谨慎。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拜见外祖母的时候。87版《红楼梦》中,贾母大放悲声,而林黛玉是满脸泪痕,呜咽不能语。林黛玉是压抑着哭,哽咽、抽噎更显难过!因为贵族小姐不能在别人家痛哭。陈晓旭这样表演更能看出她的伤心,也更符合封建礼教。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让人吐槽最多的是蒋梦婕版的林黛玉!

刚落轿,林黛玉眼睛睁得大大的。

她迈过门槛儿,竟然是自己走进院子,后面没有跟着丫鬟仆人。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忙忙碌碌的丫鬟仆人。总感觉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真的是看!

感觉这个林黛玉没有见过世面,表情呆板木讷,根本不符合侯府千金的气派。而且拍摄贾府环境的时候镜头晃得飞快,音乐也很梦幻,可能要表现红楼梦这个“梦”吧?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黛玉传》中,仆妇扶着林黛玉走路,林黛玉走得很快,好像一个女侠,英姿飒爽。

林黛玉在挂着鹦鹉笼子的地方还特意停下来观看这只鸟,这也不符合林黛玉的气派。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小戏骨版的《红楼梦》,林黛玉的表情、动作很有贵族小姐的做派!可圈可点,值得点赞!

场景描写

87版《红楼梦》,在林黛玉下轿前丫鬟都是在门口分列两排站好。当林黛玉走过去之后,都是俩人一对儿,依次走在林黛玉的后面。从中可以看出贾府的礼仪规范和等级森严的制度。

这种礼仪规范,在小戏骨版《红楼梦》中也有很好的展现。但在蒋梦婕版《红楼梦》中,这种礼仪规范没有表现出来。

除了87版《红楼梦》迎接林黛玉的仆妇众多,其他版本的仆妇都比较少,这不符合原著丫鬟仆妇众多的描写。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黛玉传》中,林黛玉在下轿子的时候,仆人静立着,但却是男仆人。虽然站得非常的有规矩,但却不符合原著描写。也不符合古代男女有别、内外之分的礼仪要求。

《林黛玉进贾府》原著中,林黛玉是被轿夫从西边角门抬进去的,“走了一射之地”,大约是150步,轿夫退出去。“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到了垂花门前落下轿子。“众小厮退下,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轿夫都是男性,他们是不可能见到千金小姐下轿子的。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陈晓旭演的林黛玉貌美神似,清雅流转,气质脱俗,不做作。两年封闭在大观园里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是经典!

但陈晓旭呈现给我们的林黛玉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首先,年龄不符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只有6、7岁,这样看来,四个版本,只有小戏骨版林黛玉的年龄符合。

其次,陈晓旭眼睛无神,最有神的要数小戏骨的眼睛,特别的亮!

四版黛玉下轿帘,陈晓旭最经典,蒋梦婕被吐槽,小戏骨被点赞


小戏骨版的林黛玉颜值高,美若天仙,年龄气质都吻合!但总觉得少了点韵味,也许是女孩太小吧,还带着点稚嫩气。

如果小戏骨饰演《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住进贾府几年之后,再用陈晓旭饰演林黛玉,应该就是非常完美的林黛玉了。但我们永远也见不到这样的场景了。

END

欢迎关注我,我是幽兰笑一笑,让我们一起笑对人生!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