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电商平台狂欢背后,多少“陪葬”的跟风者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4 12:14:26
  • 栏目:财经
  • 来源:戏说金融
  • 8044 人围观

年年双11,今又双11。

曾经,它只是“单身节”,现在,成了“购物狂欢日”。

双11电商平台狂欢背后,多少“陪葬”的跟风者

从09年几大电商平台将一年一度最大的促销活动集中在这一天开始,每年11月11日的销售数据都是一项项崭新的记录:1分钟、1小时、1天,破百亿、破千亿、破万亿…

根据央行公布的今年“双11”战绩:11月11日当天网络支付业务17.79亿笔,金额14820.7亿元,人均消费超过1000元(注意,不只是网购者的平均,而是全国人口的平均)。

不容置疑,在这一天,电商平台是最大的获利者。有人对阿里巴巴进行了一次估算,依据是该公司2018年平台成交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比例关系。得出双11一天,阿里巴巴的净利润大约为27.9亿元,这个数字尚未包括股票浮动的价值(因为双11造势对投资者的刺激,从10月23日开始至今,阿里股价上涨了约10%)

双11电商平台狂欢背后,多少“陪葬”的跟风者

相对于其他风口的短暂性,成熟的电商平台似乎没有太多的忧虑,毕竟购物模式的主流已由线下逐渐转向线上,消费者新的购物习惯已经形成。

正因如此,巨大的诱惑让无数的创业者涌入电商平台的搭建,他们幻想着成为下一个阿里,下一个京东,下一个苏宁易购。但是,多少“胎死腹中”,多少“半路夭折”,拼多多瞬间暴富的奇迹成为了“孤例”—甚至这个梦想成真者也是一路的争议。

对于新的电商平台难以发展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定位与模式。

不少电商平台都希望能“另辟蹊径”,避免与现有巨头正面交锋,以求得生存空间。

定位上,它们或选择做垂直电商,想打“专业化”的牌子;或选择区域电商,希望以点带面。但是,这种定位上,不论是商品选择还是商家入驻都非常有限,在没有其它(比如价格或质量优势)吸引力下,想拥有规模粘性客户几乎不可能,而其他吸引力的培育并不容易。

模式上,不少初创电商平台打“会员制”网购,或实行“购物返利”,很快被发现商品价格虚高或坠入传销雷区。

确实,拼多多之所以能成功,是大力推行了“拼团”这种相对新型而又来源于生活的模式,不过现在看来这一模式是否能长久还待观察,最起码在“货不对版”上就面临考验。所以,模式创新也不好走。

双11电商平台狂欢背后,多少“陪葬”的跟风者

2、烧钱与推广。

电商平台和其他产品不同的是,它需要在短期内聚集足够的流量,这就意味着从开始阶段就要烧钱。

客户端:广告费,新客户注册成本(比如为了用户量推出下载平台APP现金奖励或免费领取商品)等等。

商家端,不但不能收取入驻费用和分成,还要倒贴一些成本(比如平台维护和招商费用)。

与之矛盾的是,对于那些电商平台的创业者而言,他们恰恰是一群缺乏资金去烧钱的人,因为很少有像黄峥一样本身就拥有足够的资历和人脉关系—可以很快获得大佬们的投资。

3、信任问题。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人们对新的平台总是抱着更加谨慎的心理,特别是网购这种涉及钱的非面对面交易。在没有足够的背书(比如大公司背景或权威媒体广告)的情况下,就算能用一些小利益去吸引下载和注册,也不一定能转化为用户。这样,平台赖以生存的客户流量和持续性很难得到保证。

当然,这也怪不得消费者,毕竟对于一个不太成熟的小平台,权益保障风险太大,很难去信任。

双11电商平台狂欢背后,多少“陪葬”的跟风者

电商平台的广告依然前仆后继,滔滔不绝,但是这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想在几大巨头已经形成的垄断领域分得一份羹,并非易事,更多的是成为他们华丽销售数字背后“陪葬”的跟风者。

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更多的电商平台崛起,毕竟有竞争才会有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优惠。当然,前提是这些新势力能带给消费者足够的购物安全感和吸引力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本文为“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