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9 04:38:59
  • 栏目:国际
  • 来源:小龙看城市
  • 5453 人围观

众所周知,目前的越南是一个国土狭长、人口众多的国家,越南分成北、中、南三个部。其中越南的南部是在历史的“南进”过程中,从高棉帝国得来的,因此越南南部的两个地区又被称之为“下高棉”。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属于越南南部,也正是越南八大地区之一,它虽然面积仅为柬埔寨的22.4%,但人口却达到了2150万左右,比柬埔寨这个邻国还要多30%。

事实上,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也就相当于中国的苏南浙北地区、也就是环太湖地区。其强势已经然邻国柬埔寨的望尘莫及。

下面是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卫星图。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如照片所示。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密集的河网如照片所示。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南部的“下高棉”地区与邻国

越南全国共包括了8大地区,每个地区包括数省。越南北、中、南的南部也被柬埔寨人称之为“下高棉”,它包括了两个地区:东南地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

越南东南地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与柬埔寨的关系如图所示。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仅仅是越南全国八大地区之一,其人口排在八大地区的第二位,大约是2150万。

(属于越南南部的东南地区包括了西贡河、同奈河流域,包括了胡志明市,但它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与柬埔寨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与柬埔寨可谓是山水相邻,上高棉、下高棉的说法虽然不甚清晰,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肯定是“下高棉”的最核心部分。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是一个人口大国,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面积虽小,但是人口却多:

  •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是4.06万平方公里,人口是2150万
  • 柬埔寨王国的面积是18.10万平方公里,人口是1649万;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事实上,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柬埔寨的人口排名是第70多位,而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如果是一个国家,它将排在全球的50多位,略少于尼日尔,多于斯里兰卡、罗马尼亚。

事实上,越南是一个人口大国,柬埔寨的人口则大大不如,越南一个地区人口就超过了柬埔寨全国,这也是正常的。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类似中国的环太湖地区

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农业条件非常好,非常向中国的苏南浙北地区,也就是环太湖地区。

下面就是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地图。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湄公河在入海口的城区其实是双线入海的地方,这也就形成了密集的河网、肥沃的土地。因此这个地方虽然面积仅有4万多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却有了2100多万,堪称是人口密集。

如果用中国地区来类似,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就相当于中国的环太湖地区,也就是狭义的江南地区,包括了苏南浙北的苏锡常杭嘉湖沪这七个市,它们位于长江与钱塘江之间,面积也与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类似。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很多居民都是沿河而居,因此形成了密集的人口区域。

下面照片是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水上集市,这里面的确很多人生活、生产都是在水上。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与中国环太湖地区有一个较大的差距,虽然两个地区同样是人口众多,但是湄公河三角洲却没有太大的城市。这里最大的城市就是越南的直辖市芹苴市。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的直辖市芹苴市

越南人口大国的特征: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像中国环太湖,人口2150万

越南的直辖市芹苴市



虽然越南的南部地区被称之为“下高棉”,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与邻国柬埔寨有关系,但是两个地区的发展差距已经被拉开。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越南南部包括两个地区,仅仅是两个地区之一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虽然面积只有柬埔寨的五分之一强,但湄公河三角洲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柬埔寨全国,经济也要比柬埔寨还要发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柬埔寨作为“上高棉”,其发展已经比面积更小的“下高棉”越南南部差了很多。作为“下高棉”一部分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模式类似中国苏南浙北、环太湖地区,这也体现了越南人口大国发展的特性。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