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一位中国女人在美国开创外卖,直到今天在国内才火起来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1 01:26:01
  • 栏目:国际
  • 来源:13号观察员
  • 5708 人围观

应该很多人和我一样,只知道,点外卖,而不知道,外卖是一名中国女人发明的,并且是在美国。

是的,1976年,在美国曼哈顿百老汇和第97大街的东南角,一位自己带着三个孩子的母亲,开了一家名叫川湘园的菜馆。由于生意不好做,她主动去派发传单,并且印上自己的电话号码。从此,外卖诞生了。这个小女人叫张美莎,是中国移民。

自此之后,外卖大军越来越大,甚至遭到了居民和政府的抵制,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外卖的快速发展。那时候的张美莎被禁止撒传单之后,她又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通过邮局向用户邮寄外卖单。

了解到这里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一些写“外卖为什么只能在中国茁壮成长”、“外卖毁了中国三代人”之类博眼球的文章,都特么的是一些没文化的人,瞎胡扯的。人家美国人吃外卖,早你好几十年。

为什么会突然间说到这个话题?也要源自于我上周的一个经历。

上周末,我在上海参加了一场数据分析垂直领域一场非常专业的闭门课程。在课程之外,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吃惊的情况。两天中,现场一百多名学员,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点过外卖或者享受过外卖服务。

这个情况,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外卖竟然这么强大。如果没有外卖的支撑,我估计,这两天的紧张的闭门课不会有这么顺利。

于是,回到公司之后,我开始好奇地开始扒了一些关于“外卖”的发展资料。脑补了一些关于外卖发展情况。

培训课上吃惊的一幕

参加这场课程的学员确切的说有138人,所有学员集中在一个多功能厅上课。好不夸张的是,现场几乎每一个人都享受到过外卖服务。

我与现场的工作人员了解了一下,参加这次课程的学员,来自江浙沪一带,上海本地学员占到百分之七十左右。

学员都是市场、品牌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人所在的公司也都是国内知名企业,大多数是八零后,属于企业的中坚力量。

好,从人群属性上来看,这群人基本上都是中高端消费人群。

两天的课程安排的非常紧密,内容也很烧脑。

课间休息时间,一度从十分钟压缩到五分钟。上午与下午的休息时间原本是一个半小时,后来由于互动氛围好,一度压缩到了一个小时。

因为授课老师讲的内容专业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所以大家听课都很专注和卖力。

也许正是因为这两点的原因,大家基本上不能离开座位,因此,点外卖,成了大家解决吃饭、提神、放松、缓解身心的途径。

我做的位置在最后一排,且靠在出口附近,能够清楚的看到进出的人,拿到的是什么。

主要分四种:1、咖啡,这是上课途中学员们领取最多的;2、午餐,其实酒店周边有很多吃饭的地方,或许大家不愿意走出去,或者更想消化一下知识,没到中午,酒店楼下的吧台上有很多外卖堆在那里,很多学员前取自己的外卖;3、果切,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是在下午,有的是午饭时,有的是在下午的课堂上;4、药品:有人买过感冒药和止咳糖浆。

在我的观察中,几乎是所有人接触了外卖。我保守的说百分之九十。其实应该是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因为有人送给过我,两杯外卖的咖啡和一个水果拼盘。

外卖已经深深的烙进生活

有一组数据说,国内从事外卖的人员已经接近700万,外卖用户超过1.5亿,外卖经济产业规模近2000亿。而规模发展这么快的业务,却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十年前,大概2009年左右,我当时还在宁波工作,那时小区外面有一家陕西面馆,味道做的非常地道,小店里面每到饭点,他们家就挤满人。老板娘人很聪明,自己打印了菜单,印上了电话号码,到店的每个人都发一张,说以后可以不用排队,提前订,能给送到家里。

小区里的小卖部老板也很有想法,到他店里的年轻人,他基本上都会把电话留给对方。夜里12点前,给他打电话,买啥都免费给送到家里。

不过,对于当时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个行为简直是可耻的。“懒惰、败家子”,经常会被听到。不仅如此,那几年,宅男宅女新名词也刚刚出来,被另眼相看的他们与外卖联系到一起。

同年,饿了么成立,2011年,饿了么开始获得融资,2013年,美团外卖创立,接着,滴滴外卖等外卖平台兴起。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