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ICT产业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2 10:59:45
  • 栏目:科技
  • 来源:同花顺财经
  • 7376 人围观

我国ICT产业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成效显著,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向各行各业渗透。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自2013年来,我国ICT产业收入规模持续多年保持11%左右的年均增速,占GDP比重年年增长,2018年预估达到7.7%。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14%,目前总量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具有网络质量好、网民基数大、互联网渗透率较高、网络产业发达、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等诸多特点,信息通信产业未来仍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在发展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笔者略举几例以供研讨。

一、 要对产业发展保持耐心

目前,社会上对信息产业发展高度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等,中央政治局甚至专门组织集体学习,掀起了社会大学习的浪潮。一个产业的发展成熟需要相当的时间,如人工智能乃是上个世纪中叶的概念,随着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呈现阶梯进化的趋势。就目前而言,类似语音助手这样的智能产品实际上也是很不稳定,能解决一些需求但是也经常遇到问题。微软也放弃了“小冰”这个产品。所以六七十年来,人工智能发展到这个水平,也只能说是一定范围、特定环境下实现了智能化,甚至是初步智能化,未来的高度智能化社会,如自动驾驶等,很难预测还有多少困难。

类似物联网、智慧城市这样的概念,也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当下各地数字化水平依然发展不均,物联网产品除了商业上出现重大挫折的共享单车外,也很难说有什么成功的用例,当初的一些想象出来的需求后来发现并没有市场空间。而物联网的发展缓慢绝不是因为宽带建设不足或者其他硬件条件不允许,而是与社会现实结合得不紧密,人们未能形成普遍依赖。当然,随着可通信设备多样化,物联网可能会上一台阶,具体合适出现也需要耐心观察和等待。

诸如此类的新概念,从兴起到成熟,需要的时间或许超人之想象,所以外界在宣传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过度拔高,甚至虚化一些技术,避免发生类似炒作ICO这样的可能存在大面积受害者的事件发生。

二、 合理对待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的问题

科技研究和标准化过程,不一定必须与产业化绑定在一起。科技研究既可以是引领性的前瞻工作,也可以是追赶性的实验工作。如果将不成熟的科研结果强行产业化,实际上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并不一定会反过来促成科研的进步。

有些人常说中国存在“缺心少魂”的问题,心就是芯片,魂就是操作系统。当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这个芯和魂,都是极为复杂的领域。芯片有通用芯片和专用芯片,有特定环境下定制的芯片,不能一概而论。操作系统而言,一方面需要稳定、强壮的代码体系,一方面还需要丰富的软件生态。这些方面的构建都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事情。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强化科研攻关,但不能轻易向产业界强推。要克服自我封闭的思维和做法,因为实际上它们阻碍科技发展,也会对产业化造成损害,给国家和消费者带来浪费。不仅要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还要树立开放意识,纠正偏见和错误认知。只有秉持开放、合作、交流理念,把科研攻关和产业化能够合理分开,发扬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践,解决好卡脖子的技术攻关问题。

三、 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的失业问题

前人行行长周小川在 “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上说,有人说机器能承担越来越多规程性(routine)工作,人以后都可以干创新性的工作,“但是在我们人类的群体中,真正有创新力的比例实际上不太高,很难想象以后很多人都去搞创新。”他呼吁重视人工智能潜力背后对就业可能带来的冲击。很多人也在谈论人工智能对岗位的替代作用,悲观地认为失业不可不免。

笔者认为,需要正面地、积极地解读人工智能发展后的就业替代问题,同时也要有对未来工作内容变化的准备和信心。

首先,人工智能对工作的替代是逐步发生的,真正无人化还做不到,目前看主要是少人化。比如ETC尽管开通了,但是收费站不会真的做到“无人”。特别是系统故障后,可能需要迅速补充人力。人们仍然有时间去学习和掌握一门新技能,国家取消省界收费站后,相比ETC化,这个是完全的岗位丧失,比技术替代更快、更彻底。

其次,工作中的人必然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人工智能也需要人的参与和辅助,也需要人的保障。就像计算机开始走入办公室的时候,大量的人从学习五笔打字开始,甚至报培训班学习office软件一样,人工智能从应用角度讲,也需要人能理解它,在使用过程中很难做到真正无人化,仍会有一些职位剩余,而不都是高技能的职位。

再次,服务业不断需要增加人手,用人需求长期处于景气区间。人工智能多替代一些重复性的低端职位,通过岗位调整,或许人会得到更高的收入,至少不一定直接面对失业。

最后,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那么人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或者休息更长时间变为可能,这样有何不好?社会普遍地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个人想做的事情,更好地生活,也是发展经济的目标之一。每周五个工作日并非普世真理,在未来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改变。

所以,笔者建议人们对新技术不要排斥,特别是监管部门不能因为可能的、影响眼前的就业等问题,排斥新技术的使用,媒体也不必因此煽动恐慌情绪。诚如上文所说,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四、 一些热点事件的研究需要更大的视角

韩国和日本今年的贸易纠纷,包括增加光刻胶等原料出口手续,相互移出“白名单“等操作,一些人把它称为贸易战,之后在独立自主、自主可控的旗下,鼓吹一切国产化。这是一种典型的炒作。韩日的纠纷,实际上比真正能称得上贸易战的行动要微弱的多。他们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贸易,而是文在寅上台后对二战劳工问题的看法导致。而且实际上对双方影响都非常有限,所以绝不是什么大事,也不会导致失控的后果。这也不是一切国产化的借口。做研究的人不能狭隘地就事论事,因为韩国总统不能连任,几年后的下一任可能不纠结于这些历史问题,相互又加回白名单是完全可能的。不能因此就把解决之道放在国产化上,还是要多从开放、多边以及更加多维的视角予以研究,才能提出正确的意见建议。

来源: 中国信通院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