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淮西集团战胜刘伯温的浙东集团之日,也就是他们的灭亡之时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2 14:01:44
  • 栏目:历史
  • 来源:天枫说
  • 8112 人围观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被誉为得国最正的的朝代,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中国朝代众多,但是翻开历史书我们可以看到,统治时间超过200年的大一统汉族王朝只有汉、唐和明朝,汉朝使得汉人挺起了脊梁骨,唐朝让汉族威名远播,而明朝也被后人称之为最有骨气的朝代,特别是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议和不和亲,是最硬气的一个朝代。

我们都知道汉朝建立有汉初三杰,唐朝的建立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明朝也有明初三杰,他们分别是刘基、徐达和李善长,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刘基,刘基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刘伯温,他的字是伯温,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 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之于明太祖朱元璋,犹如张良之于汉高祖刘邦。但是这样一个功臣下场却不是很好,历史上记载他是病死的,但是小枫认为刘伯温很有可能是被胡惟庸下药给害死的,小枫先带着大家来看一下。

当淮西集团战胜刘伯温的浙东集团之日,也就是他们的灭亡之时

刘伯温剧照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生病了,偶感风寒,朱元璋知道此事也十分重视,就派了左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望刘伯温,御医经过一番诊断给刘伯温开了药,本来只是小感冒可是吃了这药之后严重了,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块状体,严重了,小感冒快发展成为要命的症状了,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拖着病体去见朱元璋,也说了自己吃药后的严重反应,朱元璋只是说好好养病,不要多想。一个月之后病情严重,朱元璋派人护送他回老家,到家一个多月,刘伯温就去世了,《明史.刘基传》是这样记载的: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每当看到这里小枫就十分疑惑,本来只是小感冒要不了命,吃点药就应该没事了,偏偏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了一个方子,吃了反而越来越严重,这其中是不是有问题?毕竟能够当御医那医术自然了得,虽然不能让刘伯温立马痊愈,但是也不至于让病情越来越严重呀,所以这个御医很有问题。

还有就是刘伯温感觉到有问题,想朱元璋汇报,按理说手下的大臣病情重了,你应该再派人诊治呀,可是老朱却安慰刘伯温安心养病,什么都不用想,这不奇怪吗?小枫私下里猜测,这很有可能就是想让刘伯温死。

当是是洪武八年,太子朱标还健在,此时的朱元璋也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杀戮功臣,即使杀,也是那些不遵纪守法的功臣,可是刘伯温不在此列,因此小枫猜测那只有是胡惟庸从中作梗,想要刘伯温死了,很有可能朱元璋能猜到,但是却没有阻止,应该是这样的,其实让刘伯温死,牵扯到明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刘伯温也是内部斗争的一个牺牲品。

当淮西集团战胜刘伯温的浙东集团之日,也就是他们的灭亡之时

胡惟庸剧照

为什么这样说呢,小枫带着大家继续看。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和刘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有一帮子给力的兄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朋友或者老乡,刘邦有沛县的功臣集团,比如樊哙等都是刘邦一个县的把兄弟。而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淮西勋贵集团,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家乡之人,本来都是一些穷苦出身,在南征北战中立有大功,在明朝建立的时候,他们成了朝廷的新贵,被称之为淮西集团,其中代表人物有李善长徐达等。

但是明初还有另外一个集团,那就是浙东集团,代表人物当然是刘伯温了,这是明初朱元璋政权主要力量构成,在没有立国的时候,两大集团还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大明成立,这两大集团就开始斗争了,利益分配不平衡必然导致斗争。

首先是朱元璋称帝之后,他当是了董事长,下面的人也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身为朱元璋的老乡淮西人也是小股东,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沾了绝对的优势,可以说是一家独大,爵位和实权基本上都被这些人给占据了,朝廷之上就那么多职位,就那么多特权,你们占据差不多了,那另一个浙东集团怎么办呢?

人家也是股东呀,不能厚此薄彼,虽然咱们不是皇帝的老乡,可是我们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也是出力的呀,淮西集团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于是他们千方百计的排挤浙东集团,两大集团开始了明争暗斗,斗争越来越激烈。

为浙东集团的代表人物,刘基自然是要站出来,无论他是出于公心还是出自于浙东集团的利益,他都要站出来,在朱元璋刚称帝之后巡视地方,刘伯温随驾,就提出来要朱元璋收军权,收回那些骄兵悍将的兵权,并且说了出来将帅可废,但是江山不能亡的话,但是没有被朱元璋采纳。

这些话为淮西那些功臣知道了,他们气的牙痒痒,暗地里都称呼刘伯温为臭老儒,等待机会一定要刘伯温好看,当然了刘伯温此时应该是出于公心,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历朝历代新朝刚立都要防着那些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防着留下祸患,朱元璋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他不采纳,甚至他们两个的谈话还被传了出去,要知道这可是机密呀,这说明朱元璋有意而为之。

为什么?为了平衡。

朱元璋是一个霸道的皇帝,权谋之术玩的是炉火纯青,他能不知道骄兵悍将对国家的危害,难道是他不忍心对付他的淮西兄弟,并不是,从他后来为了保住朱家的江山大肆屠杀功臣可以看出来,并不是这样的,在他心中还是江山重要,什么兄弟之情,都排在后面,他屠杀功臣还是在太子朱标死后,害怕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那些人,直接杀了了事。

当淮西集团战胜刘伯温的浙东集团之日,也就是他们的灭亡之时

但是此时他能震住这些人,而且他也想保持朝廷的平衡,他重用淮西人,但是又让浙东集团的人来限制和监视淮西集团,两大集团相互斗争,能让他更好的掌握朝廷,有利于平衡,这招数历代皇帝都会玩,因为水至清则无鱼,这也很正常,所以朱元璋也在有意的挑起来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斗争,在其中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刘伯温和淮西集团多次交锋其中有带博爱型的就是处置李彬,李彬当是担任中书省都事,贪赃枉法被身为御史中丞的刘伯温给查出来了,李彬是淮西集团的人,和李善长交情很好,李善长这一位淮西大哥想要保住李彬就想让刘伯温暂缓处理此案,因为朱元璋当是不在应天,暂缓的话,他们可以想尽办法给李彬脱罪。可是刘伯温一点都不给这一位淮西集团大哥的面子,并且上报。李善长又说当是在祈雨不适合杀人,但是刘伯温还是在祈雨前面杀了李彬,从此两人交恶。

并且在朱元璋回应天后,李善长弹劾刘伯温祈雨之前杀人,其他淮西集团的人也纷纷诬告刘伯温,但是朱元璋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处理刘伯温,让他们的斗争更加的激烈。

如果说这件事让淮西集团更加恨刘伯温,那么他向朱元璋进言说胡惟庸不可为相,就是刘伯温彻底的罪了胡惟庸这一位后来的淮西大哥。当时朱元璋问坏可以代替李善长为相,朱元璋想让刘伯温自己当丞相,可是刘伯温自认不是那一块料,朱元璋又问道胡惟庸可以为相吗?

刘伯温说,胡惟庸千万不能为相,他为相恐怕会掀翻陛下的车子,(对国家有害),当是朱元璋最后还是任用胡惟庸为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成为第二任淮西集团的老大哥,这一位新任老大哥处处打压刘伯温,而且对淮西集团更加好,比如朱元璋在黄山避暑的时候,胡惟庸主持朝廷大事,用最优厚的赏赐来赏赐淮西功臣,处处维护淮西集团的利益,并且授意蓝玉在北征的时候提建议,让朱元璋罢免刘伯温,这样蓝玉等将领才可以更加安心的北征,因为他们都恨刘伯温。

当是朱元璋需要快速的稳定北方局势,罢免刘伯温的官职,停发俸禄,这是刘伯温败的最惨的一次,而且也正是此时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奉命带着御医看望赐药,不久刘伯温就死了。

所以小枫说刘伯温是死于两大集团的斗争,甚至是胡惟庸直接指使御医害死的刘伯温,当是朱元璋为了稳定局势也是默认的,毕竟身为帝王他考虑的已经不是个人了。

其实刘伯温一死,浙东集团基本上已经没有能力也不能喝淮西集团相抗衡了,也就变相的造成了朝廷失去平衡,淮西集团一家独大,这也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刘伯温死去五年后,胡惟庸蓝玉等淮西集团的呃主要人物,先后被杀,牵连之人不计其数,其实如果刘伯温能活到此时,或者浙东集团此时能够和淮西集团相抗衡的话,相信胡惟庸和蓝玉等也不会那么快被杀。

一旦失去平衡,一家独大朱元璋顾忌之心就会越来越重,就想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很有可能知道诸葛亮摆的空城计,宁愿上当不进城,因为他知道一旦诸葛亮被抓或者死了,那么他也就没有用了,这就是平衡,一旦平衡失去,他也就没有用处了,就像淮西集团战胜了浙东集团,他们也没有什么用了,反而成了祸害,那么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当淮西集团战胜刘伯温的浙东集团之日,也就是他们的灭亡之时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