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4 03:46:47
  • 栏目:历史
  • 来源:减水书生
  • 6559 人围观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十六国外谁著史,千百年后点英雄。

公元304年,刘汉、成汉立国;公元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

持续了136年的十六国乱世,终于结束,北方再归一统。

终结十六国乱世的,不是博弈百年乱世的十六国玩家,而是隐藏于十六国之中的拓跋魏。

空间里,制定规则的是终极大佬;时间上,著作史书的才是终极大佬。

千百年后凭啥点英雄,凭的是记忆、传说和故事,这些都是历史。

北魏崔鸿编纂《十六国春秋》,后世才有了点数英雄的凭借。

所以,十六国乱世的最终胜利者是北魏。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1.隐藏也罢、隐忍也罢,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鲜卑拓跋部,部众稀散、地处边远,因此实力较弱。

而且这种弱势状态一直持续了好多代。

即便平城建国,拓跋鲜卑也不敢大开大合地争霸中原,而是一直隐藏和隐忍着。

公元220年,鲜卑领袖拓跋力微,率部众投靠没鹿回部,游牧长川。

积蓄发展30余年,拓跋鲜卑在兼并没鹿回部后,南迁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

此时,拓跋鲜卑开始威服草原诸部,号称“控弦上马二十余万”。

有此成就,多赖拓跋力微的个人才能,有雄主则有向心之力、则能凝聚部众。

但是,这只是雄主的魅力而不是政权的实力,此时的拓跋鲜卑还只是一个部落联盟。

它不仅没有南征魏晋的实力,也没有立马长城的胆量,甚至还要派长子为质洛阳、羁縻于中原政权。

拓跋力微之后,草原便重归散乱、拓跋鲜卑继续弱势。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直到公元338年,长年为质后赵的拓跋什翼犍继为代王,置百官、立法律,拓跋鲜卑才由部落联盟升级为国家形态。

拓跋什翼犍时代,拓跋鲜卑开始大范围地推行农耕生产,兼有了游牧和农耕两种生活方式。

但是,拓跋鲜卑的文明进程总是被外部力量所打断。

先是拓跋力微豪杰盖世、凝聚部众,鲜卑拓跋氏得以称雄草原。

太子拓跋沙漠汗雄异无二,为质多年、汉化极深,足以引导部众实现跨越发展。

而结果却是:东晋幽州刺史卫瓘小施离间,拓跋沙漠汗便遭诛杀、草原重归散乱。

再是拓跋郁律勇武有谋,东征西讨之后便再称雄草原。

历经拓跋贺傉、拓跋纥那的二主混乱后,拓跋鲜卑迎来了拓跋什翼犍的39年快速发展(公元438年到公元476年)。

而结果却是:前秦扫荡北方,拓跋代国烟消云散。

拓跋鲜卑、拓跋魏,生而多艰,却依旧韧性地生存了下来。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一个大事件。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淝水之战

因为淝水之战改变了历史进程,北方不再统一、重新分裂。

于是,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分裂、北方混乱,重建代国、定都盛乐。

公元398年,魏主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至此时,北魏才得以凭据山西并州、虎视天下,始得争霸中原天下。

2.后起之秀、艰难求生存的北魏,笑到了最后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刘汉政权最先立国,夺得头筹。

这跟匈奴的汉化程度有很大关系。

汉化,不止是移风易俗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组织能力的问题。

匈奴人能够以中原政权的集权模式组织部众,所以能够集中力量、能够建立政权。

自冒顿单于攻灭东胡之后,东胡便分裂为乌桓和鲜卑两大分支。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再之后,历经数百年的繁育发展,鲜卑才逐渐成为一股力量。

所以,鲜卑是一个后起之秀。

而鲜卑五部之中,拓跋鲜卑可以说是汉化程度最差的,所以内部组织能力就最弱、实力也就最弱。

所以说,拓跋鲜卑更是一个后起之秀。

后起之秀,有后发优势,拓跋鲜卑没有历史羁绊、能够更自由,有更多可能、也有更多选择、还有更多创新。

但是,后起之秀也有弱势,那就是没有历史经验的积累,凡事都得平地起高楼。

而且,后起之秀也最危险,时时面对来自既有势力的威胁。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北魏立国,所面对的威胁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是中原后燕,慕容垂虽然英雄暮年,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二个是关中后秦,姚兴虽不是雄主,但雄据关中形胜,自要虎视天下。

第三个是河套匈奴,这里的匈奴势力,地接山西,只望邻家有俏女却不容邻家有强子。

第四个是北方柔然,没能进入长城但不代表不想进入,而挡在山西的北魏就是不共戴天的仇雠敌战之国。

所以,后起之秀的北魏不容易,天下满强敌、四面闻战鼓。

拓跋珪及其子拓跋嗣虽然征战彪悍,但武功并非独步十六国,取胜的关键是北魏的捭阖之术,借力用力、伐谋伐交。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拓跋珪

先是,依附后燕、扫荡河南地。

借助后燕国主慕容垂的帮助,拓跋珪扫荡匈奴,阵杀刘卫辰,并将刘氏宗族五千人全部斩首而后扔进黄河,北魏兼并铁弗匈奴旧地。

再是,背弃盟友、助兵西燕。

后燕攻伐西燕,而臣服后燕的拓跋珪不仅拒不相助,反而兵援西燕、共抗后燕。

但是,慕容垂太彪悍,所以西燕灭国,但燕魏也就剑拔弩张。

而后,坑杀燕军、耗死慕容垂。

燕魏参合陂之战,拓跋珪活埋燕军俘虏四五万之多,极大地削弱了后燕国力。

之后,慕容垂暮年挂帅、挥兵伐魏,一战克平城,把拓跋珪赶到了草原。

但是,英雄迟暮而英雄无奈,慕容垂征途病逝,此后便只能是魏强而燕弱了。

历史大事件,就是那种足以改变既有路径、既成之势的冲突。

淝水之战,北方统一之路径、之大势,被彻底颠覆,北方继续分裂。

参合陂之战,燕强魏弱之局面被彻底反转,而之后便是燕更弱而魏更强。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3.上善伐谋、其次伐交,但伐谋伐交之前得有实力。

攻灭后燕之后,北魏便成为了北方大国,而无需附庸强者。

因为北魏自是强者,定都平城而据凭山西形胜,略定河北而坐拥财源之地。

此时的北魏,足以俯瞰整个中原天下。

但是,此时还有一方形胜,也要逐鹿中原,这一方就是关中后秦。

后秦与北魏正式交手于公元402年的柴壁之战,北魏骑兵全歼后秦姚平部,斩虏两万余人。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柴壁之战有两个影响:

一是雄踞关中的后秦,不敢也无力东出。

今天的山西、河北之地,基本为魏所有,山西形胜而河北财源,北魏便只能越来越强。

二是打出了一个胡夏政权。

夏主赫连勃勃虽然与拓跋珪有杀父灭族之恨,但终其一生未曾与魏交战,而是一味向西、进攻后秦,成为北魏的事实盟友。

柴壁之战后,北魏为何没能再定河套、兵向关中呢?

不是拓跋珪不想,而是形势不允许。

南面的后燕搞定了,西面的后秦搞服了,但是北方柔然却准备搞北魏。

所以,拓跋珪不得不从西部战场撤出,全力对付一直想跨越长城的柔然骑兵。

打完南方的后燕,再打西方的后秦,打服西方的后秦就要准备收拾北方的柔然。

在这期间,北魏伐谋伐交之术可谓游刃有余,有重点、有节奏,各个击破。

但伐谋伐交得有实力,而北魏的实力来源有三:

一是山西形胜,并州高地可以四向攻略,而中原来兵却难以一战图魏。

二是外无强敌,最强的后燕在慕容垂之后便分崩离析,而关中后秦图有形胜却无实力。

三是战场武功,柴壁之战和参合陂之战,这两场关键性的大战争,北魏都打赢了。

正是有了这个实力,北魏才可以伐谋伐交地游刃有余。

刘裕灭后秦,是鹬蚌相争,而得利的却是胡夏,赫连勃勃据有关中之地。

但是,胡族政权的老问题,同样难倒了后起而彪悍的胡夏政权。

有雄主赫连勃勃在,胡夏便能所向披靡;无雄主赫连勃勃,胡夏政权便立即势弱,成为别人的砧板鱼肉,在拓跋珪之孙拓跋焘之时被灭。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于是,北魏灭胡夏,并有关中地。

再之后,就是东灭北燕、取龙城,西灭北凉、取河西,北魏结束十六国乱世、正式统一北方。

4.山西形胜取代关中形胜,关中时代从此落幕

胡族政权,往往能彪悍一时,却不能常有国祚、常为彪悍。

纵观十六国兴亡,能够获得三点洞见,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是必须能有一个能超越本族群集体智慧的领袖人物。

如刘渊、石勒、苻坚、慕容垂、拓跋珪、赫连勃勃以及姚兴,他们的个人见识都是碾压整个部族集体的,而且能够带着整个部族跨越式的向前发展。

五胡内迁和中原战乱的大形势,能够造就这样的胡族领袖。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二是必须得有一个能够堪当谋国之任的中原士人。

建国和治国是复杂事业,光靠盖世英雄的当世经验和自我学习,是应付不了这种复杂的。

所以,国之大事,必须得汲取前人的智慧,而前人的智慧就在书本里,所以必须得有读书人。

三是必须据得一方形胜之地。

刘汉、前赵,据山西;前秦、后秦,据关中;前燕、后燕,据河北;胡夏先据河套再据关中。

为什么河西之地的五凉不能虎视天下,为什么四川之地的成汉不能争霸中原?

因为他们没有占据逐鹿中原的地利。

没有一方形胜的,如西燕、如南燕、如北燕,只是建立了政权,却无力争霸,即便是内有雄主、兼有能臣,他们也不行。

而这是三个因素,一旦破灭其中之一,胡族彪悍便只能谢幕。

后赵无石勒、前秦无王猛、后燕无形胜,彪悍就只能草草。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王猛

逐查十六国历史,探究考量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趋势:

关中形胜已不再,山西形胜已崛起。

前秦虽然依凭关中称雄一时,但扛不住淝水战败。

后秦更无需赘言,刘裕大军一到,便只能坐等灭国。

胡夏仍是如此,秦关高耸却挡不住北魏铁骑。

关中时代落幕,而山西高地逐渐走进历史视线。

十六国之始:刘汉以及由此衍生的前赵和后赵,就是从山西出兵而逐鹿中原。

十六国之末:北魏政权,也是从山西起兵、统一北方,进而终结十六国乱世。

自此之后的历史,不再有秦王扫六合的关中时代,而历史大剧里出现更多的名字则是:并州、平城、太原、大同以及山西等等。

5.中原已经长大,乱世里的新形胜——山西。

所谓形胜之地,有两个要素:一是别人打你、打不了;二是你打别人、随便打。

而第一点最重要,就是别人打你、打不了。

所以,关键的:不是看你能打多少胜仗,而是看你依凭形胜能扛住几次败仗。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关中和山西都有这样的地理特点。

关中形胜,四大秦关一封,关中就是千里金城,所以扣关很困难。

关中不闭塞:西可通西域、东可入中原、南可取荆州、北可扫塞北,所以兵出很容易。

山西形胜,南向有黄河阻隔、西向有吕梁山脉和黄河、东向有太行山脉、北向有长城,地处高地而内部山河纵横,所以山西很难打。

山西也不闭塞,向西可进入关中地区,向东可进入河北地区,向南可进入河南地区,而向北越过长城就是草原,所以山西出兵很容易。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关中形胜尚在,但为何关中时代已经落幕。

原因就是中原在扩大、华夏在生长。

战国之时,以关中视中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仅此而已。

两汉之后,以关中视中华,荆楚大地已经开发、吴楚大地已经富饶。

所以,外来扣关者,都是以碾压关中的力量、挥千军万马来砸关。

而关中虽然秦关依旧,但连年遭战,十六国时期的关中不仅经济破产而且人口逃亡。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关中大地,也就徒有四大秦关了。

以山西视天下,也是以一州敌八州,所以山西只能是形胜而不是山西时代,依凭山西横扫不了天下。

与关中同样的问题,就是经济。

钱粮和战士,都无力支撑山西独自逐鹿中原。

但是,山西地靠河北,只要山西诸侯能够拿下华北平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北魏终结十六国乱世,也终结了关中时代,拓跋氏据山西而扫中原

华北平原

前赵和后赵,就是这个套路;前燕称雄之时,也要拿下河北之地。

北魏则更是如此,平城以游牧提供战士,河北以农耕提供钱粮。

所以,天下大乱之时,山西形胜能够取代关中形胜,却无法单独开启山西时代。

后世中华还要继续生长,直到哪里都难堪形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而威天下却必须得以兵革之利。

比之形胜,人口数量、土地面积、钱粮多寡、国气民心,将会更重要。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