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三家分晋,智伯的失败在于缺乏自知之明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5 19:02:55
  • 栏目:历史
  • 来源:江河散人
  • 7453 人围观

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讲的第一件事,只是司马光采取的是倒叙法,先说了智伯之亡的故事。

起初,在灭了范氏、中行氏后,晋国由六大家族转变为四大家族控股,轮流当执行总裁,其中智氏最强,赵氏老二,魏与韩最弱。其后智氏主政,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家势力,先拿韩魏开刀,索要土地,大有一言不合就发飙的气势。韩、魏立刻怂了。

「读通鉴」三家分晋,智伯的失败在于缺乏自知之明

《资治通鉴》讲到这一段时,掩耳盗铃地说是为了骄其心,什么“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过是事后遮羞布罢了。随后,智氏又向赵氏索地,但赵家不惧,怼了回去。于是,智氏就联合韩、魏一起攻打赵氏,试图三家分赵。

但战争并不顺利,围攻赵氏的晋阳之战持续了一年多。最后,智氏决定水淹晋阳。但就在这时,韩、魏临阵反水,与赵一起反攻智氏。智氏军队大乱,一把手智伯被杀,家族被灭。三家分赵一举演变成三家分智,经此一役,魏赵韩成为晋国三大家族,史称三晋。

智氏为何而亡?司马光以才德论来解释这一局面,即智伯虽有才但无德,不行仁政,所以失败自然是理所应当的。这种说法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我们现代人难免觉得有点说服力不够,差点意思。

其实,这是一起典型的合作与背叛的故事。

如果仅从司马光的描述来看,三家合攻赵氏前,因为智伯的不仁,韩与魏就已经有了对付智氏的想法,只是时机不到罢了。他们参与战争,不过是震慑于智氏的武力,虚与委蛇而已。

但要知道,仅仅晋阳之战就持续了一年有余,只是因为晋阳乃赵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池高厚、物资储备充沛、人民齐心协力,这才迟迟没有被攻破。所以,在攻赵的战争中,不能说韩、魏不用心。

「读通鉴」三家分晋,智伯的失败在于缺乏自知之明

土地就那么多,家族要发展,要崛起,武力是不二法门,和平发展只能靠后。四家合灭范氏、中行氏如此,三家合灭赵氏也如此。然而,赵氏并不是软柿子,战争陷入了僵持状态。下一步该如何走?智伯坚决要灭赵,但韩、魏恐怕并没有那么决绝。

恰在此时,智伯走了一步臭棋。

——“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智伯为何说这句话?是无心之句抑或志得意满?在我看来,恐怕更多是威慑,目的是让韩、魏两家放下内心的小九九,全力以赴攻打赵氏。然而,这种武力威慑却并不总好使。

随着战争的进行,三家之中智氏肯定是伤亡最多,国力消耗最严重的。此时,虽然同样是暗含威胁的话,但随着三家武力值对比的浮动,在韩、魏听来,却难免有些打肿脸充胖子了。

正是在这微妙关口,赵家来人了。他们送给韩、魏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反水共灭智氏。对于韩、魏来说,这是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提议。

「读通鉴」三家分晋,智伯的失败在于缺乏自知之明

智氏与赵氏拳头都硬,谁也不服谁,都想当老大,他们不过是老三老四,所以才有了这场战争。现在赵氏被打的底裤都快没了,如果此时再灭了智氏,那么显而易见,他们两家就翻身做主人了。于是一合计,韩、魏反水了。本就是疲惫之师的智氏,哪能抵挡这局面,失败自是不可避免了。

而经此一番折腾,本来相对弱小的魏氏,却一跃而起,成为晋国第一家族。三家分晋后,魏国更是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位列战国七雄之首。

所以,智氏何以亡?智、魏、韩三家联合灭赵是以利维系,而这种合作基石本身并不牢固,稍不注意,盟友就可能变成对手,这时社会规律,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聪明如智伯,却可笑的以为凡事都在自己掌控中,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他人,其失败也就在常理之中了。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