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7 02:57:42
  • 栏目:历史
  • 来源:史图馆
  • 9020 人围观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晋军起兵六路南下攻吴

洛阳的朝堂上,司马炎和贾充正在进行最后的争逐。

“贾公,朕封你为大都督,总揽伐吴各项事宜。卿家请多操心此项事宜,倚仗的就是你了。”

“陛下,臣以为西北的边患尚未平息,此时不宜伐吴,何况臣年老多病,无力担此重任。若陛下执意伐吴,还请另选他人。”贾充坚持反对伐吴。毕竟首倡伐吴的是司马炎的自己的政治班底——羊祜、杜预和张华等政坛上崛起的新人。即使伐吴的事业成功,最大的功劳必然也不属于他本人。反之,一旦失败,对这个王朝的政坛所带来的动荡,也是贾充所不乐见的。对于伐吴,贾充实在提不起兴趣。

“如果贾公不去,朕就亲自去!”对于皇权屡遭挑战的司马炎而言,伐吴的机会显得弥足珍贵,他急需这样一场战争来迅速提高自己的威望。面对贾充的坚决反对,司马炎也愤怒了。

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贾充也不能再多说什么了。一旦司马炎亲政,伐吴成功则司马炎的声望会达到顶峰,他作为朝中反对伐吴的头面人物,地位自然一落千丈。反过来,如果伐吴失败,则失败的第一责任人,无疑正是坚决推辞不去的自己。

想来想去,还是去吧。贾充将自己的指挥所前移到了襄阳,冠军将军杨济以副手的身份伴随前往。杨济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外戚。一旦伐吴成功,作为外戚的弘农杨氏,自然也会获得新的政治资本。

此时长江沿岸已经部署着数十万大军。位于阵线最东边的,是司马炎的叔父,也就是琅琊王、徐州都督、镇军将军司马伷。这一路从下邳南下,目标指向了长江北岸的涂中。

司马伷作为宗室的代表,担当东路军的统帅。一方面固然是他在徐州任上政绩出色,抵挡了吴军的多次攻势,另一方面,这个位置也是为了彰显司马炎对宗室元老的尊崇。

说的更明白一点:宗室已经有了司马伷作为代表,就没有司马攸什么事了。

与司马伷协同南下的是司马炎的亲家,扬州都督安东将军,王浑。这一路从寿春出发,指向了建邺西南约四十公里的横江,和司马伷一起在长江以北对建邺形成夹击的态势。

将视线转到中路战场,这一路同样分成了两支军队。首先是豫州刺史王戎率军从淮北项城出发,经过大别山区,向吴国的旧都武昌发起攻击。

而与他呼应的是江北都督胡奋。这一路从汉水南下,负责进攻夏口。

焦点,集中在了西线,西线的统帅,分别是杜预和王濬。

荆州的新都督一上任,便给吴国立了一个下马威。杜预迅速袭击了吴国军队。

如果按羊祜时代的规矩,晋国袭击吴国都要进行通报,但既然都督换成了杜预,便也没有必要按规矩办事。吴军便就此被打得大败。

被袭击的吴国西陵督张政,原本想将这场大败的消息隐瞒下来,没想到杜预做得太绝。他直接将这场战斗中的俘虏和战利品全都送去了建邺。得知大败的孙皓大发雷霆,将张政撤了职。至此,杜预再没有能够和他匹敌的对手。

作为西线陆军的主力,杜预这一路从襄阳出发,进攻江陵。

西晋这边大军云集,但毕竟吴军可以利用长江迅速运送兵员和补给,占据地利。两相折算,似乎还是势均力敌。因此所有战线能否取得战果,则取决于最后一路,位于益州的王濬。

益州刺史王濬和巴东监军唐彬的水军沿着长江经过三峡东进。这一路一旦能突破长江防线,其他各路的进军也自然水到渠成。

咸宁五年十一月,司马炎的进军诏令下发给了各路军队,接到命令的各路将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首先出发的是王濬的益州军团,这一路除了王濬多年来营造的水师之外,其中还有着梁州的氐人和巴人的骑兵。

水师抵达三峡,便遇上了第一道险阻——之前建平太守吾彦在长江中设置的铁索与铁锥。

但王濬已经从荆州方面得到了敌军的布防情报,早有准备的他下令让熟悉水性的士兵乘坐木筏作为先锋,铁锥便划破木筏飘了下去。至于铁索,王濬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烧。

每座楼船前都有一支巨大的火炬,旁边贮存着麻油。遇上铁锁,就灌上麻油放火点燃。经过熊熊大火燃烧的铁索变得脆弱,再被王濬的楼船加以撞击,很快就被击得粉碎。第一道防线就此被王濬突破。

为呼应王濬水师,杜预的军队在正月包围了江陵。

江陵是一座坚城,杜预硬攻了一段时间,没打下来。

江陵之所以是坚城,是由于长江南岸的乐乡可以源源不断给江陵送来补给和兵员,并且吴军的长江上游舰队停泊在此,可以对江陵形成有效的支援。

此时,东线的司马伷和王浑的军队已经横扫江北,但中线胡奋进攻夏口、王戎进攻武昌,都遭遇了吴军的顽强抵抗,没有取得进展。

战事进展并不顺利,朝中的臣子们开始犯嘀咕。伐吴究竟能成功吗?要么还是把军队先撤回来?

“吴国必克!”张华的决心十分坚定。

一向反对伐吴的贾充找到了打击政敌的由头:“吴国哪是一时半会儿能拿下的,等到了夏天,江淮湿气上升,必然引起瘟疫,到那时候损失就大了!不如现在召回伐吴的军队,以后再说。张华坚持伐吴,造成这样的局面,必当腰斩张华以谢天下!”

“伐吴是朕的意思,张华不过是替朕说话,此事不必多言!”司马炎的决心也十分坚定。

但光有决心没有用,战事如果不能取得新的进展,朝中反对伐吴的声音必然一浪接着一浪,一旦没有在这个项目上达成目标,司马炎这个皇帝做的还有没有权威,就不好说了。

二月,王濬的军队一路突破西陵、荆门、夷道。战事终于迎来了转机。

杜预趁机派出周旨率领八百伏兵悄悄渡江,在江对岸多树旗帜,在山上放火,虚张声势,扰乱吴军乐乡督孙歆的视线。

孙歆吓得赶紧给江陵督伍延写信:“北军是飞过江的吗?”

此时王濬的舰队也已经来到乐乡城外,孙歆赶紧派出水军将领陆景迎敌。

陆景的水军被王濬击败,连他的脑袋都成了王濬功劳簿上的一笔。此前,在王浚突破夷道之时,陆晏的项上人头,已经被王濬斩下。

想必他们的父亲陆抗看到这一场景,也会为之叹息吧。

周旨率领的八百伏兵趁机混入长江上游被王濬击退的军队之中,进入了乐乡,直接对孙歆执行了斩首行动,生擒了孙歆。乐乡也就此被攻破。吴军在长江上游的水军力量被彻底消灭。失去水军支援的江陵便成为孤城。九天后,江陵失陷,守将伍延被斩。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杜预王濬的西线战场

杜预与王濬的军队成功会师,指挥权的问题便也凸显。

杜预是司马炎的姑父,官品也高于王濬,按道理应当是杜预指挥王濬,在战事开始时,司马炎也是这么想的,就指挥权的问题,司马炎特意下达了诏书。

“王濬攻破建平之后归杜预指挥,到建邺城下时归王浑指挥。”

但这封诏书埋下了隐患,首先发现问题的是杜预。

“如果王濬攻破了建平,则更应当顺流而下建立功业,没有受制于我的道理,而如果他没法攻破建平,那我不能和他会师,自然也谈不上指挥他。”

杜预并不是一个贪功的人,他立即将意见转达给了司马炎。

第二个隐患则是王濬。

之前说过,王濬是一个对功业十分渴求的人,伐吴战事中的一件小事可见一斑。

在之前的水战中,王濬将一颗首级以吴国的乐乡督孙歆的身份送去洛阳进行邀功。

但遗憾的是,杜预的伏兵直接将孙歆本人作为俘虏送去了洛阳。

首级和大活人相继出现在洛阳的朝堂上,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满朝大臣哄堂大笑,但王濬的功名之心也因此展现的淋漓尽致。

杜预十分了解王濬的性格,早在王濬攻破西陵时,他便修书一封送予了王濬。

“阁下既然已经平定了吴国西境,就应当顺流而下直取建邺,建立旷世的功业!”

受到鼓舞的王濬十分振奋,将杜预给自己的信呈交给了司马炎,希望司马炎能让自己放手一搏。

就在江陵被攻破的第二天,司马炎的新诏书便也下达。

“王濬升为平东将军,梁益二州都督。”这是对王濬攻破乐乡的嘉奖。

司马炎此时还不知道江陵已经攻破,等到得知这个消息,司马炎立即作出了新的部署。

首先唐彬的舰队也划入王濬的指挥,同时,杜预的军队继续开拔攻占荆州的长江以南地区。

杜预的军队中划出一万人交给王濬指挥,七千人交给唐彬指挥,王濬和唐彬的舰队继续向长江下游进军,攻占巴丘。

王濬和唐彬的舰队协助胡奋与王戎攻占夏口与武昌,随后胡奋拨七千人给王濬,王戎拨六千人给唐彬,王濬唐彬舰队继续进军建邺。

上游的战事已定,贾充也随之将指挥所从襄阳移到了项城,方便指挥长江中下游的作战,尤其是协调王濬舰队与司马伷、王浑的协同作战问题。

战事局势开始好转,但贾充反对伐吴的影响力一直存在。

东线的司马伷与王浑在扫清江北的吴军之后便迟迟没有举动,一方面固然是他们没有足以渡江的舰队,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也害怕招致贾充的反感。

不但如此,杜预的军中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吴国并不是一个能轻易拿下的对手,春天即将来临,等水位一上涨,这仗就不好打了,不如暂且撤军,明年再说?

杜预十分坚决:"当初乐毅借着济西一战吞并了齐国,现在兵威正盛,就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不会感到无处下手。"

杜预的军队随即南下,参与到荆南的作战之中。

接下来的作战焦点,集中到了夏口与武昌。胡奋与王戎没有取得战果的原因也很简单:吴军利用长江运送补给与增援,并不是一时半刻能战胜的。

王濬舰队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吴国水军很快就被击溃,夏口与武昌也顺利被晋军攻下。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晋灭吴全图

在晋军大举进攻的时候,东吴究竟在干什么?难道没有力量进行反击吗?

其实孙皓手里能使用的军队十分有限,各地的军队大多是将领们的部曲,而吴军最强的军事力量之一——交州军,则面临着新的考验。

这场考验的来由其实也有点无厘头。

在伐吴战事开始前,吴国合浦太守修允改迁为桂林太守,结果赶上疾病,在广州病死。

修允的部曲督郭马认为自己是修允的老部下,他死后应当由自己统领修允的部队,结果郭马并没能成功统领这支军队。

心怀不满的郭马立即与部将召集人马,攻杀了吴国的广州督虞授,自称安南将军,交广都督,在交州和广州掀起了叛乱。

得知消息孙皓有点懵:这也能造反的吗?

孙皓还是派出镇南将军滕循率领一万人从东边进行讨伐,和郭马部将在始兴郡展开了战斗。

这边战斗还没结束,郭马又进兵南海郡,杀死南海太守刘略,把广州刺史徐旗赶出了广州。

南海在广州西边,一旦南海出问题,则荆南也处于叛军打击范围之内,于是孙皓又派遣徐陵督陶濬率领七千人从西边,配合交州牧陶璜的交州军以及合浦、郁林的郡兵,夹击郭马。

郭马的叛乱牵制了交州军的力量,让陶璜空不出手来支援荆州。

孙皓必须靠自己了。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吴将郭马在岭南起事

此时建邺还有三万精锐部队,得知王浑南下的消息,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以及在淮南三叛中投奔吴国的诸葛诞的儿子,副军师诸葛靓带着这三万人渡江迎战王浑。

大军到了到了建邺南边的渡口牛渚时,沈莹认为这个部署有问题:“晋在蜀地操练水军已经很久了,上游的吴军毫无戒备,且名将都已经死亡。现在带兵的都是年轻人,恐怕不能抵御晋军的进攻。晋军水师一定会来到这里,应当集中兵力扼守长江,和晋军进行决战,如果侥幸战胜了,长江以西自然也就没有了威胁。现在渡江和晋军主力交战,如果不幸战败,那么就没有军队来守卫建邺了!”

多说一句,沈莹不仅是一员将领,在著作上也颇有所获。他所著的《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台湾的文献。沈莹本人也是最早的研究台湾的学者。这本书不但论证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且对台湾岛的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活情况都进行了记载。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沈莹

尽管如此,张悌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吴国要亡,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结果,并不是今天才知道的。我担心一旦王濬的水师到达这里,则全军军心涣散,没有再一战的能力了。如果现在渡江,还可以进行决战。如果不幸战败,那也算死于社稷,没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侥幸战胜了敌军,趁着敌军败退,乘胜南上,或许还能扭转战局。如果用你的策略,恐怕士兵一哄而散,到时候等敌军一到,君臣皆降,没有一个人为国死难,这难道不是耻辱吗?”

“愿随丞相左右!”沈莹很为张悌所感动。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张悌

张悌率领军队渡过长江,在杨荷包围王浑的部将城阳都尉张乔的七千人马。张乔关闭寨门请求投降,诸葛靓准备将这批降兵杀掉。

张悌连忙阻止:“强敌在前,不能将重心放在小部队上,并且杀降不祥啊。”

“这些人是因为救兵没到,不足以抵御我军,因此暂且投降以为缓兵之计,并不是真心心服。如果不管他们继续前进,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后患!”诸葛靓苦苦相劝。

张悌没有听从诸葛靓的建议,安抚了降兵之后继续前进,不久遭遇了扬州刺史周浚的军队。

两军接阵相对,沈莹首先率领精锐的丹杨兵,带着五千刀盾兵,冲击晋军的军阵,冲击了三次都没能冲动。沈莹决定撤退,在撤退过程中丹阳兵引起了骚乱。

晋军中的薛胜、蒋班见此情况立即发起了攻击,吴军大败,各军将帅都不能制止自己的军队的溃败。投降的张乔趁机在后方也发起了攻击,在版桥将对吴军展开了屠戮。

诸葛靓率领数百人准备撤退,想起了桥对面还有丞相张悌,于是过桥准备拉着张悌一起撤退。

张悌坚决不肯。

诸葛靓苦苦相劝:“存亡自有定数,不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为什么要自寻死路?”

张悌痛哭流涕:“仲思(诸葛靓的字),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我年轻时承蒙您家堂叔诸葛瑾丞相提拔,常常担忧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您家丞相的期望。现在我能以身死社稷,还有什么渴求的呢?”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诸葛靓

“快走!晋军要追上来了!快撤!”诸葛靓用力拉着张悌的衣袖。

张悌的决心十分坚决,诸葛靓并没能拉动他。

诸葛靓流下了眼泪,转身便走。

走了百余步,诸葛靓再回头一看,张悌已经被追上的晋军杀死,身后还有孙震、沈莹等将领以及一大批吴军的尸体。

太康之治 第十二节 破竹

版桥之战

此时王濬的舰队已经离开武昌,扬帆东下。接下来,他要面对更大的考验,这一考验,不仅来自对手,也来自自己人。

这最后一脚,王濬能踢好吗?

参考资料:

1.(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2.(唐)房玄龄等,《晋书》。

3.(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