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派与立宪党派虽为两个派别,但并不对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9 04:42:39
  • 栏目:历史
  • 来源:说得逗
  • 6194 人围观

自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国内的情绪就十分的高涨,各地的读书人纷纷的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向清政府上书,痛斥甲午战争,要求国家变法改革。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最为声势浩大。光绪皇帝也想励精图治,解救国家于危难当中,于是光绪皇帝与众大臣商量,任用了一些变法人士,开始了戊戌变法。可是变法这件事不能太激进,戊戌变法就是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实际,激进的改革,并错误地认为是慈禧太后干涉改革,企图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导致了慈禧太后插手变法,致使戊戌变法失败。此后本来逐步放弃政权的慈禧太后又重新抓住了政权。

革命党派与立宪党派虽为两个派别,但并不对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康有为梁启超

随后的庚子之变,对清政府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这样的事件反倒是激起了更多的爱国人士的爱国热情。在除了保守派以外的这些爱国人士当中,又分出来了两个派别,分别是立宪党派和革命党派。虽然是两个派别,但是这两个派别并不是对立的,他们只是对中国未来的政体持不同意见。立宪党派希望国家尽快立宪,实现君主立宪的制度。而革命党派则是希望能够推翻清政府,重新建立共和制国家。这两个党派在并行发展期间,其实还是有相互渗透的。

革命党派与立宪党派虽为两个派别,但并不对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孙中山

在庚子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改革热情陷入的低谷,国内的革命热情十分的高涨,有一些之前主张立宪的人,纷纷投身于革命。革命的最先发起者就是孙中山。他在1897年以后远赴日本,就在日本积极走动,寻找志同道合的革命人士。他曾和梁启超会晤过,因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而没有谈拢。此时国内也有不少人见到改革无望,纷纷到国外另寻出路,企图救国。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兴中会,1905年又将各个革命组织合并成中国同盟会。章太炎,刘师培都是其中的骨干成员。孙中山也在不遗余力的为革命事业筹集各种资金,1900年以后,他在中发动大大小小的起义共有十次。

革命党派与立宪党派虽为两个派别,但并不对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中国同盟会成员

立宪党派,则是一些当时的读书人,士族阶层,有中央官员,有也有各地方的封疆大吏,这些人以晚清实业家张謇为首。张謇极力促成清政府的改革,在1910年的时候曾发动过三次国会请愿活动要求清政府尽快成立内阁。在立宪党派的作用下,1905年清政府开始派五大臣出洋,1908年光绪皇帝发布《钦定宪法大纲》,国家进入了预备立宪的状态。国内的改革形势一片大好。此种情况下,在国外的革命党人,很多纷纷的回国,加入到了国家改革当中。

革命党派与立宪党派虽为两个派别,但并不对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章太炎

孙中山虽然成立了同盟会,但是同盟会内部派系林立,并不团结,孙中山虽然是名义上的领袖,但是他的影响力还不如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排挤孙中山的情况。章太炎就是比较激进的一个。在国内改革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在1907年,回到国内,重新回归清政府,加入到改革当中。同时回去的还有刘师培。

革命党派与立宪党派虽为两个派别,但并不对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张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派张謇到南方进行谈判,南方也希望能够和平改革,所以两方并没有太多的兵戎相交,而是好好的坐下来谈。由于清政府对于皇族内阁以及四川铁路问题的逃避,张謇在与南方革命党人接触之后,逐渐的倾向于革命,此后的张謇,积极走动,立宪党人在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若不是立宪党人的思想装备,辛亥革命更无法这样和平的递交政权。虽然两个党派的政见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为了中国向着资本主义发展,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在立宪党人和革命当人的共同努力下,为当时的中国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