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高晓松的外婆,更是一个传奇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30 14:15:14
  • 栏目:历史
  • 来源:望君安
  • 6431 人围观


她是高晓松的外婆,更是一个传奇

提起“陆士嘉”这个名字,我想很多人可能会陌生。

可是提起“高晓松”,我想很多人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留着长发的硕大的脸。

陆士嘉,就是高晓松的外婆,一个可以称为传奇的伟大女性。她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那绝对是一部极为震撼人心的大片。

陆士嘉的父亲叫陆光熙,是留学日本的才子,爷爷名叫陆钟琦,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经做过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

1911年10月,任江苏布政使的陆钟琦被调到山西巡抚的位置上,4天后,武昌起义开始了,陆家一家人作为当时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维护者,被阎锡山带领的新军打死。

彼时的陆士嘉还是一个尚在襁褓的女婴,她被母亲施桐君紧紧的抱着,靠着仆人的帮助,从墙洞逃出。

陆士嘉被母亲带着一路奔波到了北京。

母亲的弟弟是大国医施今墨,曾追随黄兴参加辛亥革命,也曾为孙中山会诊病情。

见到姐姐一家的惨状,施今墨省吃俭用,给姐姐和外甥女在西单未央胡同附近购置一处小院,母女俩经历生死劫难后,终于找到了安身之处。

可是,历经大劫的母亲一直没有从那夜的屠杀中缓过神来,精神恍惚,后来又听信一个江湖算命的谣言,认定女儿陆士嘉是克己小人,之后便找了个由头把小陆士嘉送到了亲戚家寄养。

历经生死而不灭,大难不死的陆士嘉从北京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1918年,7岁的陆士嘉轻松考上了北京最好的小学——北京师大一附小。

在这里,陆士嘉遇到了两个非凡的男同学,一个叫张惟,是京城的大家族子弟,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也成为了她一生的伴侣。

而另一个男同学,他的名字叫钱学森,就是后来被美国将军称为值五个师的男人。

中学时候,陆士嘉从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居里夫人传》,这本书让她突然发现,女人也可以当科学家,也可以建立不朽的名声。

从那开始,她梦想就是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科学救国。

1929年她考上了北师大物理系,成了该系唯一的女生,并从此专攻学习物理。

在大学期间,那个叫张维的同学从唐山跑来,用一个月饼换了她一生的爱情。

1937年8月11日,日军进攻上海的第4天,距淞沪会战全面爆发还有2天。

这一天,城里浓烟滚滚,炮声隆隆,空气里刺鼻的硫磺味让人喘不过气来。

此时,上海租界的一处港口边,有二十多位年轻人们正与他们的家人挥泪告别,他们都是经过政府考核前往世界各地留学的留学生,陆士嘉是其中之一。

得益于退还的庚子赔款,这些年轻的佼佼者们,背负着整个民族的希望,前往更为先进的西方,寻求改变民族现状的良方。

他们的背后是战场,也是祖国,他们的前面海洋,也是希望。

陆士嘉选择了德国,那里是物理学的天堂,留学期间,她听到日军飞机轰炸中国,心里特别难受,没有飞机,战场上就会一直处于被动,死人无数,而自己的祖国是没有能力制造的。

一念之间,陆士嘉决心改学航空,最后,她选了空气动力学专业。

陆士嘉有着精益求精的特质,她告诉自己既然要学,就要学最先进、最顶尖的。而当时空气动力学领域的大宗师是谁?是普朗特,一个很有个性的科学狂人。

当陆士嘉敲普朗特研究所大门的时候,她却被挡了出来。

因为普朗特认为“东方人的数学是不行的,女孩子就更不懂逻辑了”。另外,当时的普朗特年事已高,已不再接收学生,也从未收过女研究生,更别提来自中国的学生。

但陆士嘉不服,她抱着“外国人看不起中国,我就一定要为中华民族争口气”的信念,向普朗特勇敢地提出考试要求,并表示:“如果我考试成绩不好,我决不乞求。”

面对这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又倔强自信的中国姑娘,普朗特决定给她一个机会。

两个月后,普朗特收起了他那傲慢的轻视,正式通知陆士嘉说:“祝贺你,我收你了!”

一向以严厉挑剔而著名的普朗特教授,在关门两年后重新收徒,而且收了他学生中唯一的女学生,唯一的外国人,而且是来自东方的外国人。这在当时的看来,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在普朗特教授的指导下,陆士嘉学业精进,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学校对实验设施和核心技术进行了限制,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都对她严格保密,整个学习过程困难重重,这为陆士嘉的求学生涯蒙上了一层迷雾。

但眼前的困境并没有令她沮丧,陆士嘉用严密的理论和方法处理了一个复杂的流体力学问题,所得结果与对她保密的实验结果完全吻合。之后一篇名为《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的论文面世,拿到了德国三等博士学位中的最高级——一等。

1943年普朗特介绍陆士嘉去空气动力学试验所工作,管事的是个极端纳粹。他反复询问陆士嘉对日本侵华的看法,深爱祖国的陆士嘉自然是表示愤恨,因此被踢出了研究所。

当时丢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就有饿死的危险。

熬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至暗时刻终于过去,陆士嘉一家决定回国。然而,回家的路并不顺畅,几经辗转、颠沛流离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一家人于1946年才终于回到了阔别9年的祖国。

1949年,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作为普朗特门下的博士,陆士嘉毫无疑问成为了最重要的航空科学家,得到中央重用。1952年,又赶上全国高校调整,陆士嘉以创始人的身份建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亲自担纲空气动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在她的主导下,学院建立了好几个超风速风动配套设备。陆士嘉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1955年,钱学森也历经磨难,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的建议下,陆士嘉决定突破苏联航空教育体系,创办中国最早的空气动力学本科专业。4年后,中央政府给北航拨款15万元,用以研究轻型客机项目。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部代表总共1226人,其中有147名女性代表,因为杰出的科学贡献,陆士嘉就成了其中一个。

1966年,文革开始,混乱之中,家被抄,工资被停发,只有极少的生活费,家中还被安排搬进好几户其他人。

但,就是这样的局面下,陆士嘉依然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

这项任务起于另一个悲壮的故事:

1968年12月,参与原子弹项目的大物理学家郭永怀,从青海返回北京时,飞机坠机。坠毁之际,为保护氢弹试验数据,郭永怀和警卫牟方东紧抱在一起,慨然赴死。当时郭永怀还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把普朗特的著作《流体力学概论》英文版翻译成中文。

郭永怀的突然去世,让这个任务的完蒙上了阴影,要知道这部著作有55万字,而当时会精通德文的人屈指可数,更何况是这么高深晦涩的《流体力学概论》呢。

让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普朗特唯一的中国弟子陆士嘉。

当时陆士嘉已经年近六十,之后的十几年里,她在仅剩的斗室里一丝不苟的翻译着导师普朗特的著作,到了1981年终于完成。

而且在署名的问题上,陆士嘉坚决要求把郭永怀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自己第二位。

1981年中科院增补学部委员(现称为院士)时,陆士嘉被列为候选人,但她为了让年轻科学家能够出头,主动拒绝了院士头衔,她说:

“不不,我觉得我做学部委员不合适。第一呢,我回国以后,主要搞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做得不多。第二,我年纪老了,为国家出不了多少力了,应该让年轻人上。”

这在中国科学史上这是唯一的特例。

晚年的陆士嘉每次乘飞机出差,都要事先写下遗嘱,以防万一。平安归来之后,再将其销毁。

遗嘱只留下一份,是其70年代末亲笔所书,遗言是这么写的:

(1)死后尸体赠医院供解剖研究。请注意心脏冠状动脉有无分枝增生,以证明锻炼有无效果。身体上凡可供使用的,都请取用。(眼球毛病较多,可供研究)。

(2)尸体焚化后不留骨灰。请将骨灰撒在圆明园。

(3)焚化时着平时衣服,不用新衣,但希望用党旗覆盖遗体。

(4)死讯不通知亲友,不行遗体告别式。

(5)不举行追悼会。

(6)不放大遗像。

1986年,陆士嘉去世了,一个传奇也落幕了,她见过滚滚红尘,也见过波澜起伏,一生的荣誉已经够多,但最终,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