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形成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2 19:47:48
  • 栏目:历史
  • 来源:布衣历史
  • 8376 人围观

明太祖朱棣即位后,为了更好地应对与蒙元残余势力的指挥作战,下令将国都迁至北京,还进一步加强了明军在北方边境所构建的防御体系。明朝从建国到灭亡的几百年时间里,始终都不能彻底解决边境隐患这个最大的外部威胁。明朝的历代皇帝皆重视边防,对于北方的边防体系经营多年,不断加强边境的守备力量,九边重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产生和最终形成。

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形成

延绥镇的形成时间

九边重镇,后世人也称之为“九边军镇”,它的产生与最终形成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演变。最早从明朝中期开始,就有人专门针对九边重镇的相关史实进行研究和整理。但后世史学家却对于九边之一的延绥镇具体的形成时间,长期观点不一,各执一词。《明史》中记载:“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由此可知,九边重镇的产生最早出现于永乐年间。尽管《明史》是由清朝人修撰的,但是对于明朝九边重镇的具体产生形成的时间,与明朝学者所描述的如出一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正统年间,也就是明英宗在位时期,蒙古势力结束了多年的内部斗争,势力愈发强大,与明朝交战的形势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后来,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大规模组织军队主动出击,只能将战略转为被动防御,开始大规模布置防御体系,九边重镇的雏形诞生,延绥镇也开始出现。

后世学者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在正统二年,也就是明英宗在位时期,首次提到了“延绥”一词,并且任命王祯为都督镇守此地,延绥一地由此开始成为称之为“延绥镇”。而到了正统八年,正式划分了延绥地区的镇守区域和地界,开始逐渐成为军事重镇。到天顺二年,明朝封镇守延绥地区的都督同知杨信为彰武伯,“命充总兵官,佩征虏副将军印,镇守延绥等处”,由此延绥地区开始设立总兵官一职,作为九大军事重镇的延绥镇也正式建立。

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形成

延绥镇的形成原因

延绥镇地处河套地区,即延安、绥德两地,自古以来都是各民族政权的战略必争之地,经历了无数次战火洗礼。明初洪武年间,明军从蒙古人手中夺得延绥两地,并当即开始建设军镇。因为此时蒙古人的势力范围被推到河套地区以外,所以最初还只是卫级别的军镇,只有小部分兵力在此地镇守,称之为延安卫和绥德卫。洪武、永乐两朝国力强盛,因此多年间蒙古人都无力南侵,边境相对来说较为安稳。然而,朱棣后来却在战略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以至于明朝和蒙古在边境地区的对峙局势开始发生变化,明朝不再占据明显的上风。

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形成

朱棣边防政策的错误就是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卫进行内迁。大宁都司和东胜卫都是在洪武年间由朱元璋设立的,在明朝初步的北方边防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区。大宁都司与辽东都司等军事重镇一同构建了第一道边防线,将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压缩到了河套以外地区;而东胜卫则是唯一一个能够控制河套地区的边防卫所,战略意义极为重要。而朱棣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卫向第一道边防线以内迁移,放弃了原先两镇所镇守的大片区域,直接导致第一道边防线出现了两个大缺口,而蒙古人则可以通过这两大缺口,长驱直入直接威胁河套地区。

随后多年的边境战事中,蒙古人势力不断恢复,在与明军的多次交锋中不落下风,甚至还攻破了明朝边防重镇兴和。朱棣不得不继续之前的错误决定,开始将北方边防线的军镇陆续进行内迁,此时明朝北部的防线全面萎缩,整体后退。河套地区逐渐失去了第一道边防线这道屏障,导致蒙古人可以不受阻拦地自由出入,延安、绥德两卫所的战略意义愈发重要,这就是导致后来形成延绥镇的根本原因。

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形成

延绥镇的形成过程

直到正统二年,蒙古人一改往昔作风,开始大批人马涌入河套地区,并开始常年驻扎。蒙古瓦剌一部逐渐崛起,统一了各部,结束了多年内乱,屡屡向大明边境挑衅示威。而此时明军在该地区的防线仍然十分零散,不成体系,根本无法抵御蒙古人突然的大举进攻。明朝开始从别处陆续调遣大量兵力增援延绥地区,迅速加强边防守备力量。同时,开始组织修筑城堡、边墙等防御工事,进一步建设军事重镇,随时应对蒙古大军来袭,延绥镇开始形成。

延绥镇的形成过程,和三任该地的守卫长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别是王永、王祯和杨信。王永最初负责镇守延安卫,后来被调任至绥德卫,五年之后因军功升任为“陕西都指挥佥事“。此时王永已是延安卫、绥德卫共同的最高长官,负责两卫所的日常巡督,两卫所开始形成一个整体。此时由于延安、绥德卫的重要性,实际上已经被认定为都司这更高一级别的军事重镇,史籍中将王永称之为“镇守”

而在延绥两地的第二任长官王祯上任时,延绥两卫所已经基本成为了都司级别的军事重镇。王祯此时的官职是都指挥使,比上任的王永级别要高,属于都司这一级别。随后的几年里,王祯的官职不断晋升,最终升任为都督同知,官居一品。由此可知,延绥镇的军事战略地位随着镇守长官官职的不断晋升,变得越发重要。而等到第三任最高长官杨信负责镇守延绥镇时,官职同样也是都督同知,但是却多了个头衔——“总兵官”,这标志着延绥镇正式成为了“明朝九边军事重镇”之一。历经了三任最高长官,延安卫、绥德卫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两卫所最终升级为都司级的军事重镇,成为了明朝九大军事重镇边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形成

九边重镇的历史意义

九边重镇是明朝历代统治者最为重视的北方边防体系。这条边防线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绵延数万里,被明朝视为至关至死的生命线。明朝历代皇帝都在此边防体系中举全国之力,投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人力和物力,经过多代的不断完善与升级,最终形成了这个以九大军事重镇为轴心的边防体系。在与蒙古人长达数百年的不断交战中,九边重镇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保卫了明朝的边疆安全。

凭借九边重镇这道固若金汤的防线,明军始终能够将蒙古大军拒之于国门之外,使得大明百姓数百年免遭战乱之苦,避免了大规模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在另一方面,尽管明朝中后期内部统治不断出现诸多弊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根基逐渐遭受破坏。但是由于九边重镇边防体系的存在,大明政权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蒙古人南下入侵的带来的巨大威胁,始终能够保证内部统治秩序的稳定,并得以延续数百年屹立不倒。

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的形成

我们通过在此文中探究延绥镇的形成时间、原因及过程,可以得知延绥镇作为两个卫所,最终能够被认定为九大军事重镇之一,有着两点重要的依据:一是必须要发展为都司这一级别的边防重镇,二是军事重镇的最高长官的官职必须要高。延绥镇前身只是延安卫、绥德卫两个卫所级别的军镇,相较于都司级别更低,负责把守的疆域范围也更小,但是随着边境对峙形势的变化逐渐合二为一,最终发展为都司这一级别的边防军事重镇;而最高长官的官职方面,由最初负责领兵守卫延绥两地的都指挥佥事,后来逐渐一级一级地升级为都指挥使、都督佥事、都督同知、总兵官,最高长官的官职越位高权重,就说明延绥镇在边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更加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