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后期,为什么没有人肯忠心为大明卖命了?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2 22:37:03
  • 栏目:历史
  • 来源:万归藏
  • 9075 人围观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

关于明武宗的野史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朱厚照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也没有指定任何的继承人。

因为朱厚照没有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开始寻找皇位的继承人。

朱厚照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辈,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四弟兴王朱祐杬有二子,长子朱厚熙已死,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大明朝的皇位,第一次落入到“继宗”,堂弟朱厚熜的手中。

嘉靖

有了永乐帝的前车之鉴,与居住在京城的太子堂兄弟不同,朱厚熜身为“藩王”,出入都有人监视,自然也没有什么外出开眼界的机会。

也没有太傅讲读,没有内阁、文臣班底。

说是皇家贵族,但和小镇上的“屌丝青年”也没什么区别。

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本以为可以独揽朝政。

但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继承皇位的,是一个天生帝王学指数100的鬼才。

到了明朝后期,为什么没有人肯忠心为大明卖命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 4月20日,明武宗驾崩,年仅14岁的嘉靖得知自己成为了皇帝的继承人。

4月22日,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同使团前往北京,文武百官准备“恭迎圣驾”。

在朱厚熜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兴王突然说:“朕不进城了”。

群臣大吃一惊,继位皇帝的事还能变卦?

一问,原因竟然是: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根据首辅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但朱厚熜表示,我是来当皇帝的,要用皇帝的礼仪进宫。

起初君臣双方互不妥协,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和群臣僵持在城门口,死活不进城。

这样下去成何体统?

群臣无可奈何,只好用皇帝的礼仪接朱厚熜入宫,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这是君臣第一次交手。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即位不久,嘉靖便向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旧臣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大礼议”的问题。

比如承认我爸是我爸(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

还有称谓上的皇考定语。

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一般像这种话题,很少会拿到台面上讲。

因为这些都是非常无聊的事情,像兴献王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抠每一个形容词,而且嘉靖一闹就是三年,就显得嘉靖有些无理取闹了。

这些事件被称为“大礼议”。那么问题来了,嘉靖折腾这么长时间,到底图个什么?

大礼议

看过作者之前的文章,会说嘉靖是为了“大义的名分”

可嘉靖是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合法继承的皇位,本身就占据了大义的名分。

群臣也闹不明白皇上到底想干什么,联合起来跟皇帝对着干。

这时候,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嘉靖“大礼议”,认为嘉靖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

张璁高调和群臣们唱反调,支持皇上无理取闹的“大礼议”。

自此,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三年之内,直接做到了大学士三辅。

不到七年,就做到了内阁首辅,百官之首。

根据大明祖令,非庶吉士(状元,榜眼,探花,以及进士榜少数几名恩科)不得封相,大明只有嘉靖一代,有两位进士首辅,其中之一就是张璁,还有一个是夏言。

到了明朝后期,为什么没有人肯忠心为大明卖命了?

那么嘉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嘉靖的目的,并非是“大礼议”,也不在乎“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的称号。

嘉靖的目的,是为了把群臣分为两派。

两派斗个你死我活,最后只得求助于皇帝“最终裁决者”。

当嘉靖刚入宫的时候,没有基本盘,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

在历经三朝的内阁首辅杨廷和面前,嘉靖是完全被架空的。

嘉靖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得先经过首辅杨廷和的同意,不然推行不了任何事。

其他人更是阳奉阴违。

嘉靖贵为皇帝,当然何以换掉首辅。

但他无法换掉所有臣子。

问题的关键是,官官相护。

你换了杨廷和,上来的人仍然是文官系统,还是不听你的话。

嘉靖想要成为真正的“皇帝”,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基本盘,让臣子们听你的。

于是嘉靖开始大力培养支持大礼议的张璁、桂萼等。

这些人完全是靠嘉靖提拔才上位的,原本只是不起眼的小官。

自此群臣分为两派:

  • 新党礼议派
  • 传统文臣派

新党与文臣水火不容,因此也就只能一心一意为嘉靖卖命了。

嘉靖倚靠大礼议,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盘,并逐渐控制了朝政。

到了嘉靖后期,像是电视剧《大明王朝》,嘉靖已经完全掌握了朝政。

群臣被分为了“严党”、“清流”。

到了明朝后期,为什么没有人肯忠心为大明卖命了?

历史演义中的严嵩被描述成一个大奸臣,但实际上,严嵩完全就是在为皇帝办事。

严嵩当权十几年,就是皇帝说什么听什么,让干什么干什么,只会说“皇帝圣明”,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见。

选太子

嘉靖死后,隆庆帝朱载坖继位,只在位6年。

之后就是万历,明神宗朱翊钧了。

万历在位之初十年,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

到了明朝后期,为什么没有人肯忠心为大明卖命了?

张居正死后,万历发现,又没有人听他了。

张居正把持朝政十年,万历已经被架空了。

群臣又形成了“官官相护”的局面,又没人听皇帝的了。

于是万历打算学祖父嘉靖,这一次他提出的“大礼议”是选太子。

当时万历有嫡出太子朱常洛,但万历更倾向于福王朱常洵(就是后来的南明帝系)。

请问,这个时候,你选择支持谁?

讲到这,我猜肯定有人选择支持福王。

皇帝的目的不就是把群臣分成两派吗?

我支持福王,就相当于支持皇帝,那我岂不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至少当个内阁大学士。

官场上的博弈,若是没有高智商,电视剧中三集都活不下去。

你这个想法,最多也就活一集。

让万历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个人支持福王。

为什么?

你看看张居正、严嵩。

张居正是皇家“帝师”,开创了“万历中兴”,可谓逆天改命的神人。

是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结果是死后被明神宗抄家,大儿子被逼自杀,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再看看严嵩。

严嵩忠心为嘉靖卖命,结果落了一个腰斩街头的结局。

再看看当年礼议派诸人,被当成替罪羊,或身死,或灭族,下场都不怎么好。

这份富贵,并非这么容易享受的。

嘉靖的这套玩法,也不过才二十几年。

万历学着祖父的套路,再玩一次“大礼议”,换汤不换药,殷鉴不远,你认为还会有人上当吗?

万历一代,群臣官官相护,手拉手联合起来,谁敢冒头,就让御史大夫死谏,打死在萌芽中。

结果就是,万历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发生过的事,皇帝不上朝。

因为皇帝也没办法推行自己的决策,也没有人听他的,群臣也不敢当面拂逆皇帝。

双方就是“不合作”。

最后万历干脆也不任命官员了,死一个少一个,六部官员死的死,老的老,最后干活的人都没有了。

忠心

万历死后,明光宗朱常洛继位,红丸案驾崩,在位仅1个月。

之后就是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天启为了重新掌控朝政,任用一个人,大太监魏忠贤,结果被他弟崇祯杀了。

崇祯临死前还在说:此皆文臣误我,文臣个个可杀。

可见,没有一个人肯为大明卖命了。

轮国力,大明是建奴女真、李自成的几倍,十几倍。

最后崇祯煤山自缢,不是没实力,而是没人肯忠心干活。

到了明朝后期,为什么没有人肯忠心为大明卖命了?

那你说,整个庙堂之上,臣子们的忠心到底是怎么消磨干净的?

为什么到了明末,再也没人肯为大明卖命了?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