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3 13:12:57
  • 栏目:历史
  • 来源:庭下灵
  • 7053 人围观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杀死自己的两个公主之后,自缢于煤山,至此,大明王朝结束了长达276年的统治,宣告灭亡。

关于崇祯皇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明朝的传统,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其实,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崇祯皇帝之死并不是这么简单。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崇祯皇帝

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却是一个励精图治,力图振奋的皇帝,对大明朝他是充满希望的,万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意志消沉,而且在城破之时,崇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崇祯其实是希望逃出京城的,而且之前就有大臣劝他迁都,崇祯实际上已经同意了,但是当李自成的大军攻入北京城之后,这些大臣没有一个愿意跟随他,为什么?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崇祯皇帝

因为这些大臣明白,跟着崇祯已经没有前途了,大明朝也已经是明日黄花,还不如跟随李自成,这样的话前途性命还能保存,崇祯是在这样孤独凄苦的处境下走上了不归路。

因此,我把崇祯之死归结为另一个原因:哀莫大于心死。

崇祯对东林党的失望

大明朝到了崇祯手里,已经是风雨飘摇,危如累卵了。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洲人虎视眈眈,加之各种旱灾,极寒的天气,导致河北,陕西等北方大片农耕区年年欠收,人口锐减,民不聊生。

面对破败的王朝,年仅17岁的崇祯,依然富有极大的热情,他坚信自己是中兴之主,必定能够带领大明走出低谷。

为此,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阉党”。崇祯是有手腕的,依靠东林党人的扶持,他继位的第一年便废黜了魏忠贤,不久之后,魏忠贤就死于凤阳的皇陵。

这时候,崇祯满以为宦官的势力清除之后,大明的朝堂就会干净起来。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魏忠贤剧照

但是,崇祯的这个想法落空了。东林党人虽然心怀天下,但是喜欢以道德为制高点来批判朝局的他们,却是一群没有治国理念的空谈主义者。他们的做法甚至比宦官还要无知和无耻。

东林党人是以江南文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排除异己,朝堂之上只要是对东林党不满的官员,都被他们赶出朝堂,崇祯皇帝依靠这些人上位,朝中重要职位基本都在东林党人手中,结果可想而知。

东林党人在排除异己的时候,不忘给自己增加利益。这个时候满洲人已经在不断进攻明朝的辽东,崇祯甚至开始穿打着补丁的衣服,以此来节省钱财。

但是掌握江南税收的东林党人,却向朝廷上书,反对向江南的工商业收税,而且之后又取消了海外贸易,茶税等等一大批高税收。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明朝晚期,海上贸易发达,商船往来络绎不绝

我们知道,明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江南的商业水平高,甚至一度有开启资本主义萌芽的势头,这些商业资本可以为国家创造大量税收,但是东林党人却拒绝他们为国家纳税。

这样一来,只能依靠单纯的农业税收,明朝政府的经济实力大打折扣,可以说,不是明朝没钱,而是政府没钱不是百姓有钱,而是官员和地主有钱

官员将自己的小金库丰富的盆满钵满,明政府却穷的叮当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起义和对外军事上的失败。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崇祯之初依靠东林党人治国的念头一朝破灭,所以他后来也有“文人皆可杀”的怨恨之词。

崇祯对军事的失望

崇祯对东林党人的失望,标志着其文治的彻底失败。而军事上的屡次失利,同样让崇祯无法释怀。

说实话,明末虽然风雨飘摇,但还是出现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这些人本来都可以重塑大明江山,但是在崇祯手里,这些人死的死,降的降,没有一个有好的结局。

先来说一说争议最大的袁崇焕,袁崇焕1619年考中进士,之后在福建邵武当了一个知县,可以说这个官实在是太小了。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袁崇焕画像

但是袁崇焕喜欢讨论军事,有时候他遇上从辽东退下来的老兵,就和人家说上几句,长此以往,他对辽东的局势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自认为有镇守辽东的能力。

袁崇焕在1622年进入京城,面见了当时的皇帝明熹宗,(即崇祯的上一位皇帝)。还夸下只有他一个人,也可以镇守山海关的海口。

不过袁崇焕虽然喜欢吹牛,有点不着调,但是能力还是很强,从宁远,宁锦两次大捷就可以看出来。然而等到崇祯当上皇帝的时候,情况又不同了。

袁崇焕先是不知为何杀死了镇守皮岛的毛文龙,然后接着,竟然让皇太极率领金兵绕道,打到了北京城附近,幸好袁崇焕救援及时,打退了金兵。

然而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袁崇焕自认为能力超强,那满洲人是如何攻到北京的?经过一系列调查,袁崇焕通敌,擅杀毛文龙,私自与满洲议和等等问题全都浮出水面。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皇太极绕道进攻北京城路线图

崇祯一向多疑,哪能受的了手下人这么干,就把袁崇焕凌迟处死了

其实,袁崇焕有没有通敌呢?个人认为这种事是子虚乌有的,因为袁崇焕想要通敌很简单,直接带领满洲人入关就好,要不然,又何必大费周折赶回京城救援呢?

而且,抄没袁崇焕家的时候,袁崇焕家一贫如洗,根本没有多余的财产,这说明袁崇焕是一个清廉的官吏。

然而袁崇焕为何招来崇祯如此大的怨恨,除去崇祯个人的性格原因,还在于袁崇焕是一个“口无遮拦”的人。

袁崇焕自信能够抵挡满洲人,还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但是实际情况确实满洲人打到了北京城,袁崇焕自信过了头,让满洲人钻了空子,自己也吃了大亏。

而另一位不世出的名将孙传庭,在陕西和河南将李自成打的大败,却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贸然进兵,导致全军覆没,明史也说:“传庭死,而大明亡”

孙传庭的秦军是大明朝最后的精锐力量,这支部队的覆没标志着明王朝在黄河以北,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关外的满洲人。

崇祯皇帝急于求成,因为在他心中是看不起农民军的,认为其实一群乌合之众。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孙传庭

然而崇祯终究是不懂军事的,更不明白前线到底是怎样的局面,他的催促表明,他认为是孙传庭故意在拖延时间,以此来向朝廷索要更多的饷银。

结局是清楚的,孙传庭贸然突进,导致全军覆没。李自成轻易的夺取了长安,从此控制了关中地区,第二年,即1644年,就进入了北京城。

瘟疫流行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让崇祯心灰意冷。然而更绝望的,在1644年,北京城发生了瘟疫,史称“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经过考证,只有鼠疫才会这么大的破坏力。

北京城中每天有大量的百姓死去,城门因为抬棺材的人太多而导致堵塞,可想而知这场瘟疫是多么的可怕。

在封建社会里,这种瘟疫很可能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崇祯皇帝很可能将这件事与自己的统治联系在一起。

崇祯的困局:自缢煤山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原因

1644年北京城瘟疫流行

总结:崇祯皇帝自17岁继位起,经过16年呕心沥血,在文治上一塌糊涂,导致党争。在军事上,屡战屡败,或因自己的猜疑而使功臣受辱,或因小人蒙蔽而使名将殒命。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破家亡。

然而最后,崇祯皇帝虽然仍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但是他对自己真的是绝望了,每一件事情都用心去做,却没有一件能有好的结果,对自负的人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

不过,崇祯或许对大明朝的将来还有一丝丝希望,因为在他自缢身亡的时刻,他的几个皇子被安排送出北京城,或许他把希望留在后世子孙身上了吧。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