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6 14:45:11
  • 栏目:历史
  • 来源:瀚海西风
  • 7093 人围观

在清代,新疆、外蒙古同东北地区,共同构成我国北疆三大地理单元,新疆面积超过210万平方公里,外蒙古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东北地区面积也超过了200万平方公里,三者几乎占到清代国土面积的一半。虽然在精神层面上作为“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似乎更加重要,但是从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角度来看,新疆和外蒙古同样重要。两地同属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样面积广袤、人烟稀少,具有诸多共同点,但是在清末民初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

新疆和蒙古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的历史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区域,位于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古称“西域”。自从汉代开始,中国中央政府就意识到这块土地的重要性,开始用心经营西域。这片土地上既留下了傅介子千里斩杀楼兰王,为汉王朝立威的故事;又流传着张骞受命出使西域,传播大汉威名的传说。更有李唐名将高仙芝横扫葱岭大战阿拉伯帝国的的惊人之举和一代传奇苏定方兵临波斯直捣咸海的不朽伟业。一部新疆史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决意志。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七世纪的唐帝国


历史上的蒙古地区位于我国西北,甚至一度包括整个新疆,即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拉萨以北,东北兴安岭地区以西和葱岭以东的广袤土地。蒙古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商周时期的东胡,被燕国大将秦开击退一千余里;汉代的匈奴,成就了卫青和霍去病的一世英名;一代名将窦宪更是出塞三千余里,兵临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返,永载中华民族史册;唐代的突厥,成就了李靖、苏定方等人的光辉形象;宋元以来,蒙古族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崛起,不仅一统中国,更是一度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元帝国,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战绩。明代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一起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帝国结束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蒙古历史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不断斗争的历史,更是与其他各民族一起构成了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前行,不断强大的内生动力。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班固《封燕然山铭》拓片

1.清代先后收复蒙古和新疆

明朝末年蒙古再度崛起,形成了漠南、喀尔喀和漠西三部,大致对应后世的内蒙古、外蒙古和新疆三大地区。后金首先与毗邻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发生冲突,到1635年,皇太极征服蒙古察哈尔部,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漠南蒙古各部迅速归附。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很快走到了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由于喀尔喀蒙古涉及到周边沙俄、噶尔丹等诸多问题,在康熙皇帝的组织领导下,1691年,康熙皇帝亲自参加了与喀尔喀蒙古各部和内蒙古各部一起举行了多伦会盟,喀尔喀蒙古正式成为清帝国的一部分。康熙皇帝说道:“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同历代帝王相比,展现了技高一筹的政治智慧。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多伦会盟纪念碑

对于漠西蒙古,主要是以噶尔丹为代表的准噶尔汗国,清代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历时七十余年的战争才彻底击败准噶尔汗国,将此地收入囊中。后来为纪念“故土新归”,此地被乾隆皇帝命名为新疆并沿用至今。新疆地区由于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内地各族人民被大量派往戍边,丰富了当地的人口和民族结构。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清代新疆和外蒙古位置示意图


2.清代的蒙古政策和新疆政策的比较

由于蒙古民族结构单一,民族意识较强,其主要兵种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巨大战争优势,而且靠近北京城,随时可能威胁清朝皇帝的统治,清廷对于蒙古非常重视,为了拉拢蒙古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

2.1满蒙联姻政策

不同于中原王朝被迫采取的和亲政策,清廷皇帝主动安排皇室宗亲与蒙古王公结合,建立了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部分蒙古王公甚至常驻京城,与清室宗亲关系非常密切。这一政策实施长达300年,贯穿满清入关前到灭亡后的整个历史。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满蒙联姻


2.2积极拉拢蒙古各部首领

早在后金正式建立之前,努尔哈赤就采取怀柔政策,迅速收服附件蒙古各部。到后来,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甚至长期和康熙皇帝共同在北京、热河等地居住。蒙古各部首领可以获封更高的爵位。正常只有皇室宗亲才能获得的亲王、郡王等顶级爵位他们一样可以获得,而汉人和其他民族只有个别人物可以封到公爵,待遇要低于蒙古人。

2.3分化瓦解蒙古各部

将蒙古地区按照东北模式重新编旗定界,将蒙古内部各部之间原有的密切关系打乱,防止蒙古内部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后金早期成立了专门负责蒙古工作的“蒙古衙门”,后来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改为理藩院。清廷还推行“以黄教柔顺蒙古”,通过宣传推广喇嘛教使蒙古人在思想上接受统治,剽悍的民风渐渐失去。且大量蒙古人因信教出家,人口数量得到了全面控制。极大降低了清朝统治的难度。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喇嘛教教徒


2.4部族隔离政策

清廷入主中原初期严格控制汉人进入蒙古牧区开垦,对于贸易也实行严格管制政策,控制蒙汉结亲和文化交流。后期随着人口增加,难以阻止汉人进入蒙古地区,就将移民而来的汉人单独划片治理。使得民族融合依然不够,也为后世可能出现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清廷在加强新疆的统治中也存在拉拢行为,但是力度明显弱于外蒙古,新疆封建上层所受待遇也不不及外蒙古。但是在努力减少各地民众联系,加强部族间的隔离,控制他们与汉人接触等方面清廷在两地采取的政策是一致的。

3.清代前中期对于外蒙古和新疆管理体系比较

清廷统一新疆之后,建立了军府制的管理体系,全疆最高军政机关为伊犁将军府,其最高长官为伊犁将军,其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加上“总统”名号的将军在清代可谓绝无仅有,其权力确实也要高于东北、外蒙古等地区设立的将军。伊犁将军“统掌新疆之军政,山北、山南皆听节制”,统管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四大军政区。在这一上层制度设置之下,清廷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在靠近中原的东部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在天山南路和伊犁等民族地区实行“伯克制”,即当地封建旧制的升级版;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实行更为原始的“扎萨克制”,是在农奴制度上的改进版。这种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制度的做法使得新疆获得了长期稳定与发展,极大缓解了民族矛盾并促进民族团结。虽然道光年间发生过张格尔叛乱,但是1840年以前新疆局势整体较为和谐平稳。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清代新疆地图


清廷通过多伦会盟收服喀尔喀蒙古后,也建立了军府制管理体系,但是与新疆地区比较有明显差距。第一、为了维护边疆稳定,清廷在统治初期依然保留喀尔喀蒙古三汗的称号,三汗甚至拥有自己的属地和属民,独立于各盟旗之外。直到雍正年间才逐渐转变为一种荣誉称号,其实权被中央收回,但是各汗的威望尚在,与中央派驻大员互不隶属,成为清廷统治外蒙古长期存在的潜在风险;第二、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定边左副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虽然是外蒙古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但是在行政级别上与库伦办事大臣平级。两者管理各有侧重,可以互相监督制衡,共同维护清廷在外蒙古的统治;第三、驻军地点较少。为了实现“御敌于长城之外”的目标,清军只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城驻军。同时为了显示对于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的尊重和加强喀尔喀地区民众的宗教自豪感,库伦地区竟然未驻扎一兵一卒,直到清末迫于形势才有军队进驻,但是相对于外蒙古广阔的土地面积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清军的驻防依然不足。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清代乌里雅苏台将军任命书


清代中前期在外蒙古地区的统治和新疆地区相比更加平稳,仅在乾隆年间发生过“撤驿之变”,即喀尔喀役卒由于差役过重被青衮咱卜利用而擅自撤回到各自牧区,而青衮咱卜仅得数十人参与叛乱,仅数月就被平定。

4. 清末边防废弛对新疆和外蒙古的影响

1840年以后,清廷内忧外患日益严重。1862年,太平军和捻军势力进入西北,一度兵临西安城下,陕甘地区此时又发生了回民起义并动摇了整个西北边防。1864年,新疆库车地区农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同年,沙俄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土地44万平方公里。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势力趁乱在新疆扩张。1871年,沙俄趁机占据新疆地区首府伊犁,甚至扬言“代收”乌鲁木齐,清廷失去了对于新疆大部的控制。1867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受命督办陕甘军务,制定了“先捻后回”和“先陕后陇”的方案,直到1873年才收复陕甘全境。

1875年,左宗棠再次出任钦差大臣,采取“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中俄经过艰苦谈判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清廷虽然收复伊犁但是再次被沙俄割占土地7万多平方公里。1884年,新疆正式建立行省,旧有的伯克制和扎萨克制等原始制度被大量废除,新疆一扫之前的颓废态势,反而迎来了一个发展的良机。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左宗棠像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左宗棠

这一时期的外蒙古环境相对平静。但是也受到了起义的影响。1870年,数千陕甘回民起义军竟然从内蒙古一路打到外蒙古,攻陷外蒙古乌里雅苏台,清廷在外蒙古的最高长官乌里雅苏台将军狼狈逃窜,甚至在混乱中丢失了官印。此后清军还是不敢发动攻击,直到这股起义军自行转移,清军才收复此地。可见清末对于外蒙古的防御非常脆弱。而外蒙古仍在旧有的体制中缓慢前行

5 清末外蒙古脱离版图原因总结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脱离清廷组建中华民国,外蒙古却在沙俄的煽动下宣布独立,驱赶清廷官吏和驻军,全国舆论哗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下四点:

5.1民族结构不同

新疆的民族结构本来就非常复杂,在清代出现了新疆各民族间互相迁徙,境外民族向新疆迁徙和内地民族向新疆迁徙三类,最终各民族间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民族不同往往信仰的宗教也有差异。结果就是一方面对于某些独立分子很难通过民族或者宗教手段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另一方面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与内地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根本难以断绝。外蒙古地区喀尔喀蒙古人占到绝大多数,有着较为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清末民初那个混乱时期很容易被人鼓动和利用。

5.2管理方式不同

新疆建省以后,极大巩固了清廷在此地的统治,而新疆最高统治权很快被汉族地主阶级占据,不管是清末的袁大化,还是后来杨增新等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可能他们本身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他们都胸怀家国天下的情怀,有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而外蒙古地区宗教势力强大,甚至成为清廷统治外蒙古的手段,清廷有限的驻军根本无法撼动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其他上层封建主的地位。清末新政实施的重要目的就是将外蒙古地区行省化,这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加之他们根本没有汉族官僚那种国家民族情怀,很容易被沙俄利用。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伊犁将军府旧址

5.3地区政策不同

其实一个强大蒙古的存在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明代历史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清廷不遗余力的企图建立一种和蒙古族的特殊关系。为了拉拢蒙古族封建上层,清廷挖空心思,除一般优待政策外,甚至使用了联姻等方法加强联系,在许多方面还给予外蒙古封建上层等同于满族封建上层的待遇,虽然短期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未能强调中华民族意识,未能培养国家统一观念,也难以阻挡国家衰落之际入侵的外来势力。新疆地区没有这些额外政策,只有日益强化的封建管理体系,难以出现强大的分离势力。

同样是边疆重要地区的新疆和外蒙古,清末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外蒙古王公和沙俄军人的合影

5.4行政体系不同

新疆在建省前后分别统一由伊犁将军和新疆巡抚领导(新疆巡抚后来居上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而外蒙古地区不仅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还有和他平级的库伦办事大臣,更有宗教核心哲布尊丹巴和蒙古族封建上层,整体形势非常复杂,很容易受外人影响。而清廷在外蒙古地区驻军人数和驻军点偏少,如果出现叛乱,连数千农民起义军都无法应付的驻军将面临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