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 小编 发布于 2020-07-10 16:48:01
  • 栏目:历史
  • 来源:西楼饮月
  • 6118 人围观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刚刚接班不久的宋孝宗向都督江淮的张浚下达了北伐的旨意。

由于两位宰相都反对北向用兵,所以孝宗这一道诏令绕过了三省与枢密院,直接下达给了张浚和诸将。

张峻接到北伐密旨后,调动淮河流域的八万军队进入前线,对外号称二十万。

公元1163年夏,北伐正式开始。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王师北上

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显忠统率取灵壁(今安徽灵璧县),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虹县(今安徽泗县)。此次出兵是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秋完颜亮南侵以来,宋军首次主动发起进攻,史称隆兴北伐。

北伐军的两员主将李显忠和邵宏渊,几乎已经是南宋方面当时能够排出的最豪华的阵容了。东路的邵宏渊因胥浦桥之战成名(发生在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之时),西路军主将李显忠更是个可以比肩岳飞的猛人。

李显忠(公元1109年-公元1177年)本名李世辅,绥德军青涧(今陕西清涧)人,唐太宗李世民直系后代。他胆略过人、武艺超群,自年少时起就跟随其父李永奇出入战阵。

有一次,部延经略使王庶派李永奇招募两名细作,潜入敌占区刺探军情。结果招来招去只有张琦一人符合条件。正在李永奇为难的时候,他的儿子李世辅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希望与张琦一同前去。

当爹的自然是不同意了,你一个小屁孩,啥经验也没有,去了只会连累张琦。李世辅却犯了牛脾气,说啥也要去,谁劝都不好使。并且表示,自己虽然年纪小,本事可不差,绝对不会拖累同伴。

李永奇无奈,只好同意了。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李世辅没有食言,他与张琦紧密合作,多次出色的完成了侦察任务。

有一回,李世辅与张琦外出,发现一小股敌人在边界的一个山洞里宿营。李世辅非常兴奋,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一定要干掉他们。

他说服张琦与他一起前去偷袭。两人悄悄的接近山洞,侦察好地形之后,埋伏在洞外静等时机。

夜半三更,估摸着敌人都已经熟睡,李世辅在腰间绑上绳索,从山洞顶上的缝隙滑进洞里。

这个时候敌人睡得正香,完全没有察觉到死神已经降临。李世辅也不客气,举剑就刺、连毙数敌。等到对方发现有人偷袭,想要反抗时,他已经挥舞着宝剑一路杀将过来。顷刻之间,洞里的10几个敌人全都一命呜呼了。

为了避免战马走脱,被附近的敌人发觉,心思缜密的李世辅在敌人的坐骑中挑选出两匹好马,其余的全部砍掉马脚,这才招呼在洞外接应的张琦,一起骑上马,得胜营地。

在这次行动中,李世辅独自斩杀了敌军十七人,还顺带缴获了两匹马,一鸣惊人。不单是李永奇,就连王庶也惊为天人,封他做了承信郎,掌管一队士兵。

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

所以说天赋这个东西还是很重要的,李世辅同学17岁就以军功当上了领导。同样是17岁,笔者当年还在跟着隔壁高三的一位“大侠”苦练“丁字步”、“长拳”之类的粗浅功夫,出门实战往往被干得鼻青脸肿,跟李同学不在一个水平上。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李显忠

宋高宗绍兴初年,金人攻陷了延安府(今属陕西),李世辅和他的父亲连同一众宋军都做了俘虏。

为了收买人心,金人和他们的傀儡给李世辅父子加官进爵、赏赐不断。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李氏父子的忠义之心。

暂时的隐忍并不代表屈服,父子二人暗下决心,一定要寻找机会南下归宋,重投母国的怀抱。

后来金人废了刘豫,前来接收的金兀术(完颜宗弼)对高大威猛、仪表堂堂的李显忠很是欣赏,任命他为承宣使,掌管同州(今陕西大荔)。李显忠赴同州后,随即派人持密信转道四川至临安,与宋廷取得了联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很快就吹来了,这一次,金国元帅撒里曷充当圣诞老人,亲自把机会送上门来。

李世辅用计拿下了撒里曷,准备用他做保护伞,罩着自己和全家千里归宋。可惜,还没等到他与家人会和就出了岔子,走漏了风声,在家中等待接应的父亲连同全家两百余口悉数被害。

情急之下,李世辅带着二十六人杀出重围,就近投奔西夏而去。

那时候汉人入西夏,投名状是少不了的。李世辅小试牛刀,生擒了为患西夏已久的金国大将“青面夜叉”,夏主大喜,封他做了将军。

绍兴九年(公元1140年),思宋心切的李世辅与西夏决裂,率军大破名满天下的铁鹞子军。这个铁鹞子军是西夏王牌,无论是宋军还是金军都吃过它不少苦头。李世辅的这一仗打得对手找不着北,毙敌1万余人,缴获战马无数,一举跻身超一流战将之列。

这下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他归宋的脚步了。

同年,李世辅带所募军队四万余人入蜀投宋。回归之日,李世辅心潮澎湃、情难自已,放声大哭,部属也都痛哭流涕。几万条汉子一起大哭,场面是相当感人的,很多旁观之人也一起流下了热泪。

四川宣抚史吴玠称赞他说,“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高宗也对他大为嘉许,赐名显忠。从此,李世辅就成了李显忠

南宋初期战争不断,智勇双全的李显忠南归之后在宋金战场上大放异彩。

绍兴三十一年(1162年)的淮西之战,宋高宗把家底全部压上,准备全歼南犯之敌,一仗打出若干年的和平。

如此大战,怎能少得了忠勇无双的李大将军呢?李显忠的作战风格一向是身先士卒,砍人的事绝不落后。他手舞大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就连骁勇善战的金兀术,看见李某人的旗号也要退避三舍,还告诫部下说,“此人敢勇,宜且避之”。

回头再说北伐。

五月,李显忠轻取灵璧,而邵宏渊部却在虹县遭到了激烈的抵抗,屡攻不下。

这个时候,李显忠“犯了一个错误”,很致命的那一种。

为了尽快拿下虹县再合围宿州府城,李显忠放弃了强攻的打算。他派出灵璧降卒前往虹县劝降、告诉城里的守军,李将军优待俘虏、绝不杀降。

虹县守将倒也很干脆,二话没说,打开城门投降了。

此时离开战才不过十日,北伐的形势一片大好。

可惜的是,邵宏渊是个心胸狭窄之人,深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他认为李显忠抢了自己的功劳。所以心怀怨妒,跟李显忠杠上了。

在随后打响的宿州战役中,本应配合李部作战的邵宏渊却按兵不动。他一来是想看李显忠的笑话,二来也是希望在李战败的时候出来收拾残局,独揽攻克宿州的战功,以补虹县之失。

"你李显忠不是能打吗?我倒要看看没了我的军队,你能干出点啥来。"

哪知道李显忠实在是生猛,等不来邵宏渊就独自领军攻城。他身先士卒,抡起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也杀红了眼,不要命地往城头上冲,守军很快就扛不住了。

眼看宿州就要打下来了,邵宏渊再也坐不住了,急急忙忙率部投入战斗,抢夺胜利果实。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隆兴北伐

宿州城就这样被打下来了,士气高昂的宋军一鼓作气,在一个星期内就肃清了宿州全境(安徽北部,淮水以北),一时兵锋大盛、威震中原。

捷报传到临安,孝宗龙颜大悦。他觉得,自己的决策是对的,大宋朝光辉的一页即将掀开。

朝中大臣都欢呼雀跃、山呼万岁,祝贺北伐初战告捷。但是有人却不高兴了。

直到此时,右相史浩方知宋军已经开始北伐。

皇帝竟然在自己毫不知情的状况下选择开战,这令史浩深感愤怒。

身为帝国的宰相,竟然无法参知军国大事。这官,不做也罢。因此,他向皇帝提出了辞职。

尽管有些惋惜,宋孝宗还是批准了史浩的辞呈。因为他是了解史浩的,这是一个意志坚定、决不妥协的诤臣。他不会在反对皇帝对金作战这件事情上后退半步,这将会阻碍国家内部形成统一的战争意志,进而影响整个北伐战略。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李显忠

论功行赏,宋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邵却耻居李下,他向张浚明确表示,自己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

张浚这个总指挥,负责的主要是战略层面上的事情,并不参加具体的战斗。现下李、邵二人已经合兵一处,总得有一个人说了算吧。邵宏渊不接受李显忠的节制,难道每次打仗都要靠抓阄来做决定?这当然是不行的。

有鉴于此,张总司令决定亲自出马,务求做通邵宏渊的工作。哪知道,这个邵宏渊仗虽然打得不怎么样,脾气却不小。张浚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规劝他要以北伐大局为重。可是无论张浚如何劝导,邵宏渊就是不肯松口:我可以接受你的领导,但他李显忠想指挥我,门都没有。

这下可让张浚犯难了,他不是不知道主将和副将不合意味着什么,但却无计可施,奈何不了邵宏渊。

此时的张浚一定想起了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的那场兵变。当年身居相位的张浚配合高宗整军,力主撤掉玩忽职守、贪财好色的刘光世,却因为处置不当引发了著名的“淮西兵变”。

那次兵变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高宗朝的政策走向。它不可能不在张浚心里留下阴影,进而让他在处理邵宏渊的问题上失去了果决。

自古慈不掌军,按道理,张浚此时如不能以雷霆手段慑服邵宏渊,就应该立即将他拿掉,重新选拔副将,以保证队伍的团结和指挥的统一。然而因为犹豫,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选择迁就邵宏渊,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留下了隐患。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张浚

实际上,此时李显忠与邵宏渊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除了邵对李的嫉妒之外,两人在军队管理问题上也是摩擦不断。早在攻克虹县之后,二人就结下了梁子。

当时有位降将向李显忠反映,自己的一把祖传宝刀被邵宏渊的亲兵抢走了,请李将军为自己做主。李显忠立刻下令将邵的这名亲兵抓了起来,并亲自审问。

这位仁兄倒也爽快,当即供认不讳,承认自己拿了宝刀。他想,我可是邵将军的亲信啊,抢个俘虏算个P啊?

事实证明,他想得太天真了。李显忠不但勒令他将宝刀归还对方,还要借他的头颅来正军纪。

邵宏渊闻讯后勃然大怒:一个跟我出生入死的亲兵,居然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把他给杀了,这姓李的也太不给我面子了。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邵宏渊

攻占宿州之后,二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邵宏渊要求李显忠打开府库,犒赏三军。李显忠却回答说,府库物资属于国家,如何处置需要朝廷的旨意,岂能私自作主?

他还真不是唱高调,李显忠自幼熟读《左氏春秋传》,是个有气节、有操守的职业军人,有古之良将之风。

他下令只将府库中的现钱发给士兵。这样一来每个士兵只能拿到三百多文钱,确实是少了些。邵宏渊趁机挑动士卒对李显忠的不满情绪。当时南宋军队都是些拿顺了手的骄兵悍将,一经挑唆,立刻人心浮动,对李显忠渐生不满。

邵宏渊此举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让李显忠感到非常的愤怒和不解。大敌当前 ,宋军的两位主将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北伐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宿州失守,金人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很快集结军队,卷土重来了。

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抵达宿州城南,被李显忠迎头痛击,大败而退。

但这只是序曲,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了。

虽然大兵压境,李显忠还是相当淡定的。只要三军用命,金人又有何惧?他与邵宏渊商定,二人分兵迎击。由李显忠部率先出战,邵宏渊部伺机而动,在战况激烈的时候作为生力军投入战场,夹击对手,一鼓作气,打退金军。

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计划。

“我李显忠把最硬的骨头留给自己来啃,这下你邵宏渊应该无话可说了吧?”

然而,李显忠还是高估了邵宏渊的底线。

战斗打响,李显忠率军如猛虎出笼,直扑敌阵。李大帅带出来的兵,砍人还是很有一套的,一开始竟然大占上风。无奈寡不敌众,渐渐陷入苦战。这个时候如果邵宏渊的部队能够加入战斗,胜利唾手可得。但他却按兵不动。李显忠数度催促他出城增援。邵宏渊竟然说道:现在是盛夏时节,坐在清凉的地方摇着扇子都觉得热,何况披甲上阵,顶着烈日苦战呢?

“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犹不堪,况烈日中被甲苦战乎?”

孤立无援的李显忠部久战力竭,退回城中。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宿州之战

当天夜里,邵宏渊的中军统制周宏鸣开始鼓噪,声称金人援军已到,咱们就快完蛋了,宋军顿时乱成一团,几个统制甚至悄悄领着心腹逃走了。

如此良机,金军自然不肯放过,马上开始大举攻城。李显忠虽然奋勇杀敌,力斩两千余人仍然无济于事,此时的宋军已是兵败如山倒,难挽颓势了。

李显忠眼见大势已去,不由得仰天长叹:

“千里故国,如画江山,

我已无力光复了。

天意如此,徒唤奈何!”

《宋史·李显忠传》:“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势不可孤立,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宿州看来是守不住了,李显忠只好率军撤退。这一次不用催促,邵宏渊领着自己的部队走在了前头。

仗打到这个份上,两人该同舟共济了吧? No way!就算是兵败撤军,李显忠与邵宏渊也还是各行其事。两队人马毫无呼应,完全不像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撤退。

所以,有人,慌了。

恐慌是会传染的,一时间军中谣言四起:

“听说了吗?金兵就要追上咱们了。”

“来了多少人啊?”

“听说有十万”

“不是十万,是二十万”

……

隆兴北伐:那个17岁成名、金兀术一见他就躲的猛将却输给了猪队友

符离之溃

宋军的撤退很快就变成了溃退,被追上来的金军一顿猛揍后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了。此役金军单是战甲就缴获了三万多副。所幸金人不知底细,没敢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稳了脚跟。

由于这场溃败发生在宿州,其郡名旧称符离,故此史称“符离之溃”。

北伐,败了。

......

隆兴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略时机的选择问题,有战争动员不够充分的原因,但最主要原因的还是前线统兵大将失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面的搜索卡做进一步的了解。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