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3 23:43:05
  • 栏目:历史
  • 来源:中新曝光焦点
  • 9131 人围观

他是杰出科学家,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也是钱永刚敬爱的父亲。

53年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钱学森是当时试验总技术负责人。

53年后,在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纪念日(2019年10月31日)到来之际,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对钱永刚进行了专访。

5年软禁 “禁”不住回国的心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码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来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送行的。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他争取了整整5年的归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后,开始筹划回国。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科研条件。为了回国,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脱离美国军方身份。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1950年9月7日,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拘留所里。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钱学森夫人蒋英(生前采访):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士兵打开笨重的铁门,伸进头来看看他有没有逃跑。大铁门很重,声音很响很刺耳。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人凑齐了一万五千元美金,将钱学森保释出狱。回家后,蒋英发现,钱学森不仅在这15天掉了十五公斤,而且还失声了。经过休养,钱学森的失声得到康复,但他不能从事自己之前的研究,还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1955年6月,钱学森被软禁的第五个年头,他甩掉美国方面的监视,将一封写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辗转寄回祖国。信中说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离开美国。1955年9月17日是钱学森和蒋英结婚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返回祖国。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一封神秘电报叮嘱“沿途切勿下岸”

从美国洛杉矶到中国香港,一万多公里,二十多天的航程。启程回国前,钱学森收到了一封父亲钱均夫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很简单:沿途切勿下岸。为了安全起见,钱学森照做了。

当回到上海,蒋英向钱均夫询问这封电报的时候,钱均夫却回答:我没发过。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这封电报究竟是谁发的?成了一个谜。

50年后,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档案,其中就包括这封电报的底稿。原来,这是外交部担心钱学森的安全,害怕他归国路上发生意外,特意以父亲的名义叮嘱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钱永刚把这份电报底稿复印下来带回家。埋藏在钱学森一家心里的谜,终于解开。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与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钱学森(生前采访):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10年之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教育儿子: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期,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他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像父亲一样,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钱永刚: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多看书。我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说像你这种条件就应该是全5分,你为什么4个4分?说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我回去后,父亲看我噘着嘴,问今天啥事不高兴了?我跟他说了情况,我说消灭4分不是做不到,但这得让我少看多少课外书!我父亲听了以后,啥也没说,嘿嘿一笑走了。经过半学期努力,最后4分消灭了,都是5分。结果回来我爸来了一句,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他们这些大家到了一定程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是像我们一些老师要求学生都是100分,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用“身教”告诉孩子 什么是“尊重”

回国后,钱学森一心扑在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有限。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流露于他生活的点滴。

当时,为了照顾好钱学森的饮食起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导弹研究,组织上为钱学森配备了一名厨师。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钱永刚:这个炊事员做得一手好菜,(不过)没文化,一个字不识。那时我是初中生,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饱经风霜的厨师。有一天炊事员问我,“永刚,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都穿着整整齐齐?”这个问题真给我问住了。结果他说了一句让我记了一辈子的话,他说“永刚,那是因为你爸爸看得起咱”。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所以以后我也学着像我父亲那样,不论对待谁,除了有礼貌,更主要是尊重。

钱永刚:从父亲身上最要学的是“爱读书 低调做人”

1955年9月,跟随父母返回祖国时,7岁的钱永刚还是个孩子,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长大后,钱永刚才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

2005年10月,有关方面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全程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馆长。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钱永刚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除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还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席志愿讲解员。与其他讲解员不同,钱永刚的讲解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带着学生们朗读64年前钱学森登船回国前对记者说的一段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沿途切勿下岸”发报人成谜


记者:您跟他父子一场,你觉得从他身上看到的作为孩子最要学的是什么?

钱永刚:两条,一是爱读书,这个爱是贯穿生命的始终。成了大名后,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二是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相关链接

出身于名门望族 家中人才辈出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那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大动荡时期,武昌起义打响整整两个月,清王朝刚刚灭亡,各路豪杰或枭雄伺机而动。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但未必知道他的家族有多了不起。

钱氏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的后代,江浙望族,直到现在仍人才辈出:钱玄同、钱穆、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其琛……钱学森的堂弟学榘是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学榘的长子与幼子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钱永健还是诺贝尔奖得主;次子是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的获得者。

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字均夫),先就读于我国最早中西合璧的学堂之一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曾与鲁迅等5人合租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旧宅,回国后投身教育,把开明思想带给学生,也带给儿子。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深谙古文,擅长琴棋书画与女工,还擅长数学,记忆力与想象力超群。她不仅教儿子读书识字,背古诗词,还教会他热爱自然。

钱学森列出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首先是父母:父亲教会他“写文言文”,母亲让他懂得“爱花草”。

儿时在学校与邓颖超一起合影

1914年,钱家治携妻带子来到北京,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几年后,钱学森进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920年又转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钱学森纪念馆中有个房间的一半还原成当年的教室。师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李磊介绍,有一天晚上,邓颖超坐车过来,“没有别人,只有她和司机,在一间教室里待了很久。”邓颖超是这所小学聘请的第一位女教师。纪念馆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1921年9月的一次晨会。照片最右边站着的正是邓颖超,她旁边有一大片孩子,看不出哪个是钱学森,但他肯定就在其中。因为这层关系,归国后的钱学森把邓颖超尊称为“邓老师”。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