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6 14:37:07
  • 栏目:历史
  • 来源:Q儒聊斋夜话
  • 7171 人围观

大家好,我是阿犬,今天想给大家聊聊《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先生。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有人曾用这么一副对联来形容蒲松龄先生: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骥尾”意为“先辈”、“能人”。“附骥尾”指的是追逐名人或者有才能之人的步伐,可以引申为追名逐利,这三个字放到蒲松龄身上即是逐求功名的意思。

“一世无缘附骥尾”指的是蒲松龄一辈子在科考上始终名落孙山。

19岁(顺治十五年)应童生试,蒲松龄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成绩得中秀才,连淄川县志都记载他“文名甚籍”。

其父蒲磐更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可在此之后,蒲松龄在举人考试上却四战四败全部名落孙山,似乎已经花光了所有运气。

一生考试40余次,直到71岁才补了一个贡生。且贡生分五种,称为“五贡”,分别是恩贡、岁贡、优贡、拔贡、例贡。

蒲松龄属于“岁贡”。

岁贡又名“挨贡”其实就是秀才当廪生(国家拨给膳食的生员)当久了,排队排上去的,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19岁中秀才后高开低走,当了50多年的秀才也无法更进一步,蒲松龄的一生不可谓不失意。

那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为何呢?我们在这里一起来探究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当时清朝的取士制度,这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形式上我们称为“八股取士”。八股文由破题、承题 、 起讲 、入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

以前学子考试常常要模仿孔孟等圣人的语气说话,谈治国安邦、处世为人之道。

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文以载道,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做学问也好,搞技术也好,都是非常讲究实用性的。

举个例子,以前世界上很多学者常常疑惑说对世界影响巨大的“四大发明”都是来自中国为何现代科学文明却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其实就是因为中国的这些科学技术都是非常讲求实用性的:

发明火药是为了干什么?放鞭炮喜庆,炸山开路;

发明司南(指南针)是为了干什么?为了占卜凶吉;

发明纸张和活字印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东西。

没有种种生产生活上的诉求,也就不会有这些伟大的发明。

这种纯粹是因为现实需求而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注定不可能有西方用实验室研究整理出来的科学技术系统和深入。

当时的中国(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就是非常讲求“经世致用”的,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蒲松龄这种“谈空谈鬼”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在当时的科场,在那些苗红根正八股文写出来的考官面前,有没有可能被认可?

显然非常难。

所以他连续多年未能得中举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

但这个时候我们又有另一个疑问,那么既然文风不搭,蒲松龄为什么可以在刚刚出道的时候连中了三个第一?(县、府、道等于我们现在的镇、县、省)

其实,这个要得益于蒲松龄遇到了一位伯乐,那就是当时的主考——施闰章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施闰章画像

清朝初年的诗坛有“南施北宋”之说,“南施”指的就是施闰章。

这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这个人就以雄奇的想象力著称。

我们可以来看看他的诗歌:

战地冤魂语,空村画角闻。——《乱后和刘文伯郊行》

凶年嗟半菽,撮土招游魂。——《竹源坑》

窅冥风雨鬼神泣,䆗窱山林猿鹤悲。——《忆昔行寄宋荔裳陇西》

在他的诗歌中类似冤魂、游魂、鬼神这样的意象层出不穷。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推论出施闰章非常喜欢这些“怪力乱神”的事物,但我们却可以知道这位大诗人对这些有点偏离正统的东西并不排斥。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施闰章雕像

同时,施闰章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惜才。

在蒲松龄的《聊斋·胭脂》一文中讲到一个故事:

“尝有名士入场,作“宝藏兴焉”文,误记“水下”;录毕而后悟之,料无不黜之理。因作词文后云:“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先生阅而和之曰:“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

说的是在一场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审错了题,自以为离题千里,已经无望,所以在试卷后面颇带自嘲韵味地题了一首诗,说“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其实是在乞求施闰章“给我留点面子,别让我在朋友面前出丑”,结果施闰章非但没有直接给鸭蛋,反倒还特地作诗一首附和了这位考生,肯定他“文字却佳”并承诺自己绝对不会把他的这篇文章“放于他人下”(垫底)。

如此惜才的人非常少见。连蒲松龄都直言他“爱才如命”

当时的施闰章一看到蒲松龄文章里锐利辛辣的笔调和奇巧的构思,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当即就点了蒲松龄为第一名。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蒲松龄也非常感恩这位恩师,他说:

“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

他对于这位恩师的感激溢于言表,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有一点我们却不可忽略,那就是,从某种程度而言,却也是这位最大的伯乐害惨了蒲松龄。

马瑞芳老师曾经讲过当年蒲松龄考试的时候,施闰章给他出的题目名字叫《蚤起》。

这个题目来自《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意思是:清早醒来,妻子便偷偷地跟踪自己的丈夫。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这个题目开篇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起而蚤也,之计决矣。夫齐妇之起,何以早也?惟良人之故。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点出了妻子跟踪丈夫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富贵,其嘴脸也是十分丑恶难看的。同时一把将天下追名逐利者的丑恶姿态全部都囊括了进来(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寥寥数十字,功力可见一斑。

施闰章读完后非常高兴:

“首艺空中有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之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他说读起来“有掉臂游行之乐”,像甩着胳膊玩一样爽。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如果说开头着实惊艳,那么我们来看看结尾,结尾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不早于前,而独早于今,其喜我富贵乎?将必曰:“我行逝矣,子胡为者?”而妇不应也。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将必曰:“子姑休矣,无相劳也。而妇亦不顾也。”

在这里我们不对文体做太深的考究,各位且看看蒲松龄的写法就成,他直接脑补了齐人和他妻子之间的对话,这哪里是一篇八股文?分明是一篇微型小说。

这样的文章和八股要求以孔孟口吻讲道理的调性相去甚远,但主考施闰章却为其拍手叫好,这让蒲松龄误以为这就是科考文章的标准。

所以从蒲松龄19岁进入科场开始,他的整个文风其实就已经跑偏了,这为他后来屡屡名落山埋下了伏笔。

用马瑞芳老师的一句话:

“蒲松龄八股文构思强调才情、偏离跑道,应是(落榜)主要原因。 ”

他之前的三试第一从某种程度而言都可以说是运气使然,因为如果同样的文章落到其他的考官手里,就未必有这个成绩了。清代主考官要求必须是翰林和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所以三试之后,遇上那些从自小研习八股又牢牢坚持“经世致用”主旋律的考官,蒲松龄的频频落榜也就不足为奇了。

夜话聊斋之蒲松龄:40次科举名落孙山,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所以,施闰章保全了蒲松龄的小说创作的才华,却也令其一辈子都无法登科,诚然令人嗟叹也。

总的来说,蒲松龄一辈子落榜的原因其实就是文风跑偏,没有很好地契合当时统治阶层的要求,故而40多次名落孙山。这对蒲松龄是一个悲剧,但对我们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试问,如果当年他顺利登榜了,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那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么?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