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英宗时期,北京城险些落于蒙古瓦剌之手,明朝险些亡国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4 11:46:55
  • 栏目:历史
  • 来源:山川文社
  • 6266 人围观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元朝开始,此地在封建社会中就一直被视为是龙脉之地。而占据北京城的人,自然为天选之人。

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便以为已执天下牛耳,因此,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毫不在意。即使是兵败山海关后,他仍然坚持要在北京城举行登基大典之后再逃离。北京这座王城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在五百多年前的明英宗时期,此城却险些落于蒙古瓦剌部手中。

当时正值大明王朝中期国力还很雄厚,按说都城遇险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

五百年前的英宗时期,北京城险些落于蒙古瓦剌之手,明朝险些亡国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的首领也先派遣两千名使者向明朝进贡马匹。按照惯例,少数民族部落向明王朝进献礼物,然后,明王朝再回赠钱财。这是相互表示友好的方式,本身并无问题。可是,爱占小便宜的也先想通过谎报使者人数来多要点钱,因此,把两千名使者说成了三千名。

当时,明朝的大权都掌握在宦官王振的手中。英宗虽为皇帝,但什么事情都喜欢听王振的。他见此次瓦剌的使者突然增多,于是,令官员进行详查。明廷的官员经过仔细清点,发现了其中的猫腻。于是,王振毫不客气地按实际人数赏赐钱财,还将瓦剌马匹的价格削去了五分之四。

也先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自己的马价还被明廷削弱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他恼羞成怒,不断地制造摩擦,甚至,还率领部下对明王朝的大同发起挑衅。王振身为太监,又久居朝堂,一直都很羡慕征战沙场的将军们。但是,由于明王朝的实力非常雄厚,周边国家都不敢有非分之想。

王振虽对打仗心痒难耐,但也只好作罢。不料,这次也先竟然主动挑衅,王振在感到意外的同时,也不禁情绪激动起来。他当即建议英宗御驾亲征,并搬出成祖朱棣北征漠北的壮举来鼓动英宗。于是,英宗和王振兴冲冲地率领五十万人马前去前线迎战。

不料,王振只顾实现自己的军事梦想,没有令将士们做好准备就仓促出兵。明军来到大同后不久,前方败报便传来了。王振意识到情形不妙,赶忙领着英宗一快撤到土木堡。也先本想试着攻击一下泄愤,没想到明军方面根本没有准备。他攻击了几次,结果次次大胜。也先乘胜追击,最终在土木堡大败明军。

此役,明王朝的二十万精兵全数被也先所歼灭,连皇帝英宗也被俘虏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五百年前的英宗时期,北京城险些落于蒙古瓦剌之手,明朝险些亡国

消息传到北京,群臣一片惶恐。王振出兵的决策太过仓促,连坐镇京城的人也没有确立。如今英宗被俘,太子只有两三岁,这可如何是好?更为糟糕的是,也先获得大胜之后野心膨胀。他对明军残部穷追不舍,甚至想要攻下北京,占据明王朝的心腹要地。

而明朝的几十万精锐部队都在土木堡一役中革灭殆尽,面对也先的攻击只能坐以待毙。朝堂之上,往日里正襟危坐的大臣们都没了主意。更有甚者,甚至当众嚎啕大哭起来。悲观的大臣认为国破家亡已经无法避免,稍微乐观点的也认为应当放弃北京,立即南迁南京。

危急存亡关头,皇太后和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他们请英宗皇帝的弟弟朱祁钰暂时监国,以此安定人心。然后,于谦义正词严地坚持保卫京师,绝不能冒然南迁。此时,也先正率领着瓦剌士兵在京城外排兵布阵,随时可能发动攻击。

而且,也先堂而皇之地将英宗作为挡箭牌,想要利用明军投鼠忌器的心理而不战屈人之兵。为了粉碎掉也先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于谦联合群臣请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皇帝位。几天之后,朱祁钰登基称帝,是为代宗。这下,群臣才有了主心骨,京城民众也逐渐安定了下来。

不过,此时守卫京师的部队,只是于谦在紧急之下从全国召集来的勤王兵马,还有一些是各地的备操军、备倭军和备粮军。与从刀山火海中拼杀出来的正规军相比,这些军队的战斗力相差甚远。而且,就是这样的军队,也不过二十多万人。

五百年前的英宗时期,北京城险些落于蒙古瓦剌之手,明朝险些亡国

在土木堡,五十万明军精锐尚且大败。这二十万人能否成功护卫京师,连于谦的心中也没底。到了十月初一,也先兵分三路对北京城发动进攻。面对剽悍的瓦剌骑兵,白羊口和紫荆关两处重镇相继沦陷,京城彻底暴漏在了也先眼中。

看到瓦剌军队的战斗力如此之强,总兵官石亨建议紧闭城门,固城坚守,不出一兵一卒。而明军已被土木堡之变吓破了胆子,此时面对如狼似虎的瓦剌军,更是一点勇气也提不起来。此时听到了石亨的命令,他们争先恐后地表示同意。

于谦见士气低落,当即下令主动出击。在他看来,如果以现在的状态来守城,那么,北京城被也先攻破只是时间问题。明军已经一败再败,必须要有一次胜利来鼓舞士气。而在京城门口背水一战,正好可以发挥出明军的所有潜力。

为了彻底断绝明军后退的念头,于谦还斩钉截铁地宣布:“在战斗的时候,将军不顾军士先后退的,把将军杀了;军士不顾将军先后退的,后面的军士把前面退回来的军士杀了。自此,明军万众一心,抱定了战斗至最后一刻的决心。

十月十一日,北京城的周围全部失守。

五百年前的英宗时期,北京城险些落于蒙古瓦剌之手,明朝险些亡国

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对各个城门发动试探性的攻击。于谦冷静地令高礼、毛福寿迎战,并成功地斩杀了数百个瓦剌士兵,获得了小胜。虽是小胜,但明军从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不再像之前那样束手束脚了。十月十三日,也先集结瓦剌主力猛攻德胜门,想要速战速决。

不料,于谦早就猜到了他的想法,已经派石亨在此处做好了埋伏。看到瓦剌军果然来攻,石亨先派少量部队假装不敌,然后慢慢地将瓦剌军引入包围圈。于谦见自己所料不错,也是大喜。他当即令孙镗、高礼等将率兵支援石亨,并动用了秘密武器——火炮。

在三路夹击下,明军大败瓦剌,也先的弟弟孛罗也被明军的火炮轰死了。看到瓦剌的进攻态势被阻挡,于谦不禁长出了一口气。他趁天气寒冷,立即下令让军士汲水灌城,好让城墙结冰,阻止瓦剌攀爬。

也先本以为明军主力都丧在了土木堡,此次南下定如无人之境。但经过几天的战斗,自己的部下居然屡战屡败,甚至连弟弟也没能保住。他本想再和明军硬碰几次,可无奈城墙全部结冰,实在是爬不上去。他在感慨天不佑瓦剌的同时,只得在十月十五日夜下达了暂时撤退的命令。

也先只是想暂避其锋芒,没想到明军竟然有勇气追击出来。明军的亲人有很多都在土木堡战死了,他们见瓦剌的士气有所松懈,为亲人报仇的悲愤之气迅速迸发,纷纷不顾性命地杀向也先。最终,明军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和固安(今河北固安县)大败瓦剌,将瓦剌彻底赶出了塞外。

自此,北京城的危机算是全部解除了。

五百年前的英宗时期,北京城险些落于蒙古瓦剌之手,明朝险些亡国

于谦临危受命,最终不辱使命。京师保卫战的胜利,除了明军的奋勇作战外,同于谦卓越的指挥才能也密不可分。在大厦将倾之时,他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打败了也先,守住了京城,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参考资料:

【《明史》、《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