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为啥当不了官?唐玄宗一脸无辜:怪我咯?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4 12:21:36
  • 栏目:历史
  • 来源:铁锤文史
  • 5319 人围观


孟浩然为啥当不了官?唐玄宗一脸无辜:怪我咯?

中国古代读书人讲究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好像出去做官只是排在第二位,顺手捎带的事情一样,其实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但凡有点机会,古代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不想出去做官的。潇洒如李太白这样的谪仙人,还不是一封又一封的给当朝大官们写推荐信吗?但是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有的人小小年纪就名冠天下,一辈子顺水顺风,有的人一辈子却是一根官毛都没捞着。

你比如说,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这个名声拿到今天来说也是世界华人圈鼎鼎大名的大诗人,但是孟夫子一辈子就是没有做上官。

没做上官还不算憋屈,关键是,孟浩然跟皇帝都见了面了,还给皇帝背诵了自己最最得意的诗歌,然而并没有什么毛用,还是白衣一个。

要知道,那个皇帝可是唐朝最有文艺才华的皇帝,梨园祖师唐玄宗哎。

有人说,坏就坏在孟浩然跟唐玄宗见面身上,如果没见面,当官还游戏,可是见了面,那是彻底没戏了?

为啥呢?因为那次见面有点不愉快,非常的不愉快。

话说孟浩然才气纵横,名闻遐迩,当朝大才子王维仰慕已久终于有机会把孟夫子请到家里面切磋诗文,果然是一见如故顿成好基友,正在聊天高兴的时候忽然外面传来一声吆喝:皇上驾到!

唐玄宗到王维府上来了。这个时候孟浩然没处躲藏,情急之下钻到了床肚子下面。结果王维和唐玄宗交谈的时候夸奖起孟浩然的诗歌才华,唐玄宗一听很来劲:本皇帝一向是求贤若渴,如果有机会你把孟浩然招来,让俺也见识见识这位大才子。王维趁热打铁:择日不如撞日,孟老师就趴在床肚子下面呢?

孟浩然这才灰头土脸从床底下爬出来参见唐玄宗。这个出场方式的确另类别致,好在唐玄宗似乎也没见外,开门见山出考题:给咱来一首大作欣赏欣赏呗。

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一首自己的作品,结果孟浩然好死不死,念诵了《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您瞧瞧这首诗歌里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怨妇的味道扑面而来,你说给谁听呢。所以文艺青年唐玄宗听后非常的不爽:

上闻之抚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 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老子年年招收天下英才,那个喝酒喝到酒精中毒的李白我都可以让他去翰林院领工资,还有什么样的人才我李隆基容不得呢?你这不是给咱大唐领导抹黑么?所以放归南山,别再让我见到你,见一次打一次。这一句是我加的。

最后这个故事演化出众多版本,推荐人从王维变成李白,张说,张九龄等等。其实这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故事中皇帝和孟浩然言行的分析。如果单独从诗歌文学的成就来说,《岁暮归南山》的确属于上乘之作,可是正所谓到看人下菜碟,你跟皇帝头一回见面,有啥开心一点的诗歌不好背诵,非要说“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你摆一张苦兮兮的苦瓜脸给谁看呢?

皇帝有没有为难过你,说什么弃不弃的。从常理揣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其他的版本里面,还有一个细节,说唐玄宗听完之后就质问孟浩然:你为什么不念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呢?

是啊,那么雄浑大气的诗歌你为啥不给皇帝老子表演一下,顺便说一说自己的梦想,不是很完美的事情么?

言下之意,头一回见面你就找本皇帝的晦气,捶死你个扑街,一辈子别想当官。

对于这个故事争议很多,有人说唐玄宗这样蛮好了,只是不让你做官而已,如果心胸不宽阔的话直接按照惊圣驾处理,分分钟让你脑袋搬家;也有人说,孟浩然躲床肚子下面这种胆小如鼠的行为,让皇帝看不上。明朝文学家胡震亨就说了:令人主一见,意顿尽,何待诵诗始决也。言下之意,看你小子这个怂样就当不了官。

当然了,最普遍的观点,就是《雷雨》里面鲁侍萍见到周朴园的时候那种悲叹:

介是命,介都是命啊!

清朝文学评论家沈德潜,就是经常给乾隆当枪手的那位,就替孟浩然抱打不平:如果当时孟浩然不念这个倒霉催的“不才明主弃”,而改成大气磅礴的波撼岳阳城,多好!

这难道就是命运的捉弄吗?

实际上,孟浩然当不了官,这事儿还真的不能全赖唐玄宗给他穿小鞋,孟浩然本人一辈子都在做官和隐居之间摇摆。


唐朝的时候,文化人特别流行隐居,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的样子。达官贵人往往以结交一两个这样的世外高人为荣耀。这种传统似乎一直延续很久。

那些隐居之人呢,也无非想通过这个方式结交富贵,转而成为向上爬的终南捷径而已。终南捷径,原本就是这个意思嘛。当然了,发明权那要属于卢藏用老师。卢老师就是在终南山隐居之后,转身就当了左拾遗,相当于纪委副书记,后来又升职为吏部侍郎,组织部副部长,吃香的喝辣的。只可惜后来据说当了太平公主的“蓝朋友”,被唐玄宗给收拾了下去。

人虽然下去了,可是路子还是可以尝试的嘛。孟浩然就是一个捷径追随者。

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对于仕途很有兴趣,但他没有参加科举,他的职业规划是,以诗歌的才华吸引社会的注意,以隐居的形式欲擒故纵,博得贵人青睐,通过荐平步青云。完美!

可是世上的事情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他的诗歌写了不少,名气攒了不小,朋友圈也很庞大,可是就是没有人给他下组织部调令,你说气人不气人?

不仅如此,他的一个小伙伴张子容进京赶考,一考就考中,随后就做了官。这可把孟浩然刺激的够呛。如果说原先隐居还有担心政治环境动荡的客观原因,因为武则天后期文人的脑袋可是没少收40岁的孟浩然同学第一次拿着准考证参加了全国高考--科举!

后来,就没有了后来。孟同学名落孙山。从此再也没有参加过全国统考一卷。

可以想象,这个对于恃才傲物,小有名气的诗人孟浩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打击。但是,这不代表他再也不想当官了。只是他一直处于左右摇摆之中:到底是当一个逍遥的隐士,还是博取功名呢?

孟浩然后来也想过别的路子,因为当时著名的伯乐大人,韩朝宗老师就在襄阳做刺史,你想,李白同学都曾经向韩老师投过简历,肯定是个靠谱的热心伯乐啊。

韩老师果然不负众望,搞定了京城关系,约定一个日子,和孟浩然约定第二天一起进京面圣。你看这说明两个人肯定达成共识,要扶持孟浩然走仕途的。

可是第二天韩老师找孟浩然一起出发,孟浩然居然放了韩老师的鸽子!

他跟朋友喝酒喝的醉醺醺的,而且还“叱”襄阳刺史韩朝宗说,我在喝酒呢,谁管得了其他的事情!

业已饮,遑恤他!

喂,搞搞清楚好不好,是你孟浩然要找关系做官哎,老韩又不是求着你什么。

其实不是孟浩然脑子进水,也不是说孟浩然清高不想当官,而是说明孟浩然一直在隐居还是做官这两个选择项之间左右摇摆。做官还是隐居,这是一个问题!

终身摇摆的孟浩然,憋到快死的时候,终于在老朋友张九龄的手底下当了幕僚,那个时候他已经是49岁的年纪了,放到今天也就只能当当保安门卫的份儿了。

这说明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仕途从政。

张九龄毕竟是丞相嘛,在丞相手底下做事不丢人。可是这个幕僚根本就不是官府承认的职务,说白了就是张九龄想给这个兄弟找一份事情做!

一年之后,孟浩然辞去幕僚的职务,死去。

看来,至死,孟浩然都在摇摆之中。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社会,才子孟浩然一辈子没做官,既有唐玄宗见面之后的冲突;也有孟浩然自身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孟浩然一辈子都在隐居和当官之间摇摆,这是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当然了,如果孟浩然真的当了大官,人世间也许少了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多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唐朝小官。

天下事,哪有两全其美的。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