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作“六军”:晋景公“僭王”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1 03:07:29
  • 栏目:历史
  • 来源:开卷谈史
  • 6113 人围观

在击败齐国、消灭赤狄之后,晋景公将晋国原本的“三军”编制扩大为“六军”,同时将原本的“六卿”,增加至“十二卿”。

《周礼》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原来,《周礼》早已规范了各诸侯国的军制规模,明确了他们的大小等次,和他们所能拥有的军队以及编制的数目。晋国自从“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之后,由小国的规模逐渐向大国的规模迈进。

晋国作“六军”:晋景公“僭王”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我们都知道,晋国在晋景公“作六军”之前,共有五次变更军队编制的记录:

一、晋献公作“二军”;

二、晋文公在“被庐之蒐”后作“三军”;

三、晋文公以抵御狄族为由,又新作“三行”;

四、晋文公新增“新上、下军”,并裁减了“三行”;

五、晋襄公在“夷之蒐”后裁掉“新上、下军”,恢复了“三军”的编制。

纵观这几次晋国军队制度的改编,其中晋文公新增“三行”的时候,晋国其实已经有了“六军”之实,虽然名义上称“三行”,但实际上,有“鱼目混珠”之嫌。晋文公这样做的其目的,就是躲避“僭王”之名。

不过,如果依据《周礼》所定的规则,晋文公虽然增加了军队和将领的人数,但是新增的将领并非为“卿”,也就是说,晋国并未满足扩军的前提条件。因此,晋文公距离“僭越”之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晋国作“六军”:晋景公“僭王”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晋景公与晋文公相比,他的举动更加地肆无忌惮,除了将晋国军队的规模扩增了一倍之外,更将齐晋“鞍之战”中有功劳的大夫们,直接晋升为卿,如韩厥、赵括、巩朔、赵穿、荀骓、赵旃等人。

晋景公身为大国诸侯,不仅编制了“六军”,更将领军的将领真正地任命为“卿”。就事实而论,他已经完全违背了《周礼》所制定的规范,可谓是证据确凿。因此,杜预说:“僭王也”,并没有任何冤枉晋景公的嫌疑。

其实,晋景公“僭王”的企图,早在晋国与周王室的互动中,就已经可以察觉到些许端倪。

荀林父大破赤狄潞氏之后,晋景公曾派赵同到成周献俘。而担此重任的赵同却表现出了高傲的态度,他之所以会如此狂妄,正是因为晋国国力强大,也是他身为晋国贵族,地位崇高,狂妄已成习惯的缘故。

晋国在“鞍之战”中获胜之后,晋景公又派巩朔向周定王献上从齐国获得的战利品。出人意料的是,周定王拒绝接见巩朔。事实上,晋国将战胜齐国的战利品献给周王室,本就不合“礼法”。正是由于晋国理亏在先,所以周定王才不予接见。

然而,周定王却在巩朔即将返回晋国之时,不仅私下里宴请了巩朔,还赠送了财物给他。周定王自知自己的行为同样是不合“礼法”的,所以还嘱咐史官不要将此事记录在史册上。

晋国作“六军”:晋景公“僭王”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那么,周定王为何会有如此“有意思”的行为?

在笔者看来,起先周定王是担心如果自己收了晋国的礼物,那么将会从此失去齐国的支持,所以他才不得不故作姿态地拒绝了晋国的美意。但另一方面,周定王又害怕自己没有妥善地对待巩朔,导致他有可能在日后得不到晋国这个实至名归的霸主的拥护,对周王室而言,这个事情的影响更大。

至于晋景公,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心态:他一定是看出了周定王必会仰人鼻息,因此才能够无视“礼法”,将齐国视为“蛮夷戎狄”一般,向周王室献上了从齐国那里得到的战利品,作为礼物。

我们都知道,晋景公与前任晋君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完全掌握了晋国的权力,而且又充分地获得了贵族们的支持。因此,赵同献俘、巩朔献礼这一类事情,必定是晋景公对周王室态度的映射。

我们从连远在东方的齐顷公的表现,也可以窥知一二。齐顷公在晋国作客的时候,竟然恭维晋景公为王,虽然晋景公不敢受,但他“僭王”的意图,看来早已经昭然若揭。

晋国作“六军”:晋景公“僭王”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献公剧照

晋景公即使有心“僭王”,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那也是万万不能实现的。因此,晋国在“鞍之战”中获胜,并非是晋景公作“六军”的主因。实际上,这与晋国歼灭了赤狄,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自从荀林父歼灭赤狄潞氏之后,晋国便开始从赤狄手上获取土地。面对如此广大且未被开发的土地,晋景公开始学习晋文公“公食贡,大夫食邑”的作法。也就是说,晋景公先增加了晋国贵族的数量,再赏赐土地并令其代管之。此举除了可以迅速增加晋国的经济收入之外,新上任的贵族在经历多年的奋斗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封地,他们自然是感恩戴德,对晋国公室加倍地忠心。

如此一来,既充足了国库,又拉拢了人心,晋景公这样的作法是十分成功的。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