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随性,一切潜能都会被放大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3 17:09:36
  • 栏目:情感
  • 来源:紫翘书桌
  • 7143 人围观

有什么就害怕失去它。一无所有,又担心会永远一无所有。每个人都一样。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有什么就害怕失去它。一无所有,又担心会永远一无所有。每个人都一样。”这句话出自《且听风吟》。这是一个关于恋情的阐述,村上春树以第一人称写了这本书。当失去了邂逅的女孩后,主人公无比惆怅,便开始发出这样的感慨。

人们都说,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胡同,走进去,无法转身。很多事情,明知没有希望,没有结果,明知此路不通,却总是抱着不撞南墙不死心的侥幸心态前行。走了很久,发现前边的确横着一道高墙,自然不能像直性子路飞一样一拳把它打飞,只能望墙兴叹,悲哀地盯着墙上的天空,不甘心回去,又无法前行。

村上春树说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死胡同,还是迷失森林?也许,还是迷失森林更温暖一些吧。

村上春树的文字,像是把人们隐藏的一部分,剔出来过成了生活一样,平静,直白,不刺挠,所以很有魅力。所以,我有时会想,文字的魅力,也许正是因其呈现了生活的隐秘部分。

村上春树:随性,一切潜能都会被放大

也有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人类的万千个体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格。有的可以举重若轻,随行自由。有的则沉着持重,喜欢审慎而行。

曾经有人认为,对于生命而言,恐惧和紧张是一种最没有存在必要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让我们变得畏首畏尾,甚至为了一些无谓的事情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从而白白地丧失掉许多的机会。后来,甚至有人专门为此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想要测试性格对于生物行为的影响。实验的对象是一组小白鼠。

对于啮齿类动物而言,当它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就会出于本能对环境进行探索。而探索的效率和程度,就被研究人员定为了量化“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实验人员在模拟的陌生环境中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以此来评估小白鼠对陌生环境的探索速度。研究人员先是将小白鼠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研究人员以化学手段影响了小白鼠神经递质的分泌,而最终效果就是让小白鼠失去感受恐惧的能力。

很快实验组就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实验组小白鼠探索陌生环境的能力是对照组的三倍以上。到了第二天,实验组的探索速度甚至要比之前更高。实验人员意识到,他们有可能发现了一种可以迅速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但是,就在第三天清晨,实验组小白鼠出现了死亡案例。那些小白鼠在失去了感受恐惧的能力后,似乎也失去了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这一天出现了不止一个高空坠亡的事件。

村上春树:随性,一切潜能都会被放大

这场试验掀起了一场争论,那就是人类到底是要生活得更加严谨一些,还是要更加随性自由一点。

事实上,在我国针对所谓“随性”和“平常心”也曾经有过相关的探讨。在2000年,冲击世界杯四十四年无果的中国国家足球队迎来了神奇教练米卢。和之前那些大牌教练不同,米卢致力于将“快乐足球”理念带入我们这个国度。同时,这也是第一次让我们意识到了心态对于结果的巨大影响。

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已经能够明白过来,足球比赛的结果其实是心态、技术实力、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已经不再盲目地去追捧米卢的“快乐足球”理论。但是,他的那句“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却依旧让很多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米卢让我们认识到了随心随性的重要性,但是,这种心态的存在对于我们的影响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如此说来,倒不如让我们去看一看另外两个例子。

在浩瀚的中华历史中,曾经诞生过若干个“文正公”,但是,这个称谓在很多时候,是特指其中某个人的。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留下了《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名作、且在北宋政坛上叱咤风云的“范文正公”范仲淹。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曾经有这么一段令人深省的文字: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段文字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让人仿佛身临江畔高楼,顿时拥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范仲淹却忽然之间话锋一转说“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的反差,着实让很多人在初读这篇大作时,有了一种迷惘的感觉。想要理解这种“反差”,我们倒不妨去看看范仲淹之前的另一位先贤大德。

晋时的陶渊明在我们这个“学而优则仕”的国度中堪称一个奇葩。陶渊明入仕的时间极短,而且,他做官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一个品级极低的小官。最终由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抛弃了官职,离开了官场。

聊渊明这样一个出仕时间极短的人,却能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的确是一个异数。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的行为体现了广大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隐逸”情怀。他以自己的操守、情怀,捍卫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价值,从而成了万众膜拜的偶像。

我们来对比一下范仲淹和陶渊明二人,分析一下二人的异同,似乎就更加理解随心随性的生活方式了。两个人在仕途上,层次差异极大。范仲淹曾经可以称得上是权倾朝野。而陶渊明自始至终都是政坛上的路人甲。但是,两个人都曾经在仕途上受到了几乎被全盘推翻的毁灭式打击。只是前者选择了笑看并坚守,而后者则选择了淡然地放弃,并且,去追逐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定要给两个人下一个判词的话,我们发现,两个人对于仕途失意的处理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显然都是“随性”的结果。范仲淹和陶渊明的随性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更加释然的生活态度。

而在实验中,那些被破坏了神经递质的小白鼠,则是陷入了一种病态的无畏状态。最初,它们看上去张牙舞爪,仿佛充满了战斗力,但这只是一种假象。

因此,只有随性而为,才可以让我们更加强大,无论面对何种突变和打击,都能够坦然以待。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经评价过牡丹、菊花、莲花等植物代表的不同的生活态度。但是,无论是热烈尖锐地去应对,淡然隐逸地超然物外,还是不温不火地坚持,这些态度都是随性所创造出的不同选择。

村上春树:随性,一切潜能都会被放大

随性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更加潇洒自在的生活态度。只有在宽松的心理状态之下,人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性不是放肆

我们一直在为这个丰富的世界而喝彩,但是,丰富带来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存在的世间有着太多似是而非的概念。

随性和放肆就是如此。所谓随性,是一种淡然、超然的处事标准,而非全然不顾,抛弃了责任感和理性的癫狂。

只有分清楚随性和放肆之间的差别,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到真正自由。

随性不是消极

正如我们不能将随性理解为放肆一样,同样,我们也不能将随性理解为消极。

我们都知道,道家曾经提出“随心随性,无为之治”的理论。只是这样的理论,却被解读为消极应对。

要知道,顺其自然和消极应对,本身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在精准掌控各种条件的情况下,做出的明确选择。而后者则是由于懒散或者胆怯而盲目做出的放弃行为。

让自己轻装上阵

正如范仲淹在“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同时,也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在战术上,重视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风险;而后者则在战略上,让我们藐视人生中的一切苦难,勇往直前。

村上春树:随性,一切潜能都会被放大

摘自新书《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彭麦峰/著 版权方授权发布。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