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打孩子犯法,那些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4 06:23:37
  • 栏目:国际
  • 来源:做老师的二孩儿妈妈
  • 7468 人围观

前两天发了个微头条,无意间成了爆款。

事件来自于一个小广告。一位对熊孩子无计可施的外国爸爸,在新西兰著名的超市贴出一个小广告,诚邀爆脾气人士来教训自己的儿子。

寻找个暴脾气来打我儿子在最近的几周,这熊孩子实在是狗屎一样的讨人厌,我不能抽他,可是你能悬赏100块揍着熊孩子一顿。

这张小纸片被人拍下来,放在新西兰的社交网站上,引起各方人士的一致关注,华人家长们也纷纷转载,华人的朋友圈自然而然也因此掀起一个小高潮。

觉得好玩儿,顺手放在了微头条上,没想到引起了颇为强烈的反响。其中最具创意的回复就是建议他们成立一个互打群,你打我的,我打你的……问题解决了大家都不违法。

在国外打孩子后果确实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当父母对孩子没有招的时候,宁可请人把熊孩子揍一顿,也不敢自己对孩子动一个手指头。

难道在国外真的是像这位家长所说:自己的孩子,自己不能打,而别人就可以打吗?

当然不是!理论上来讲,任何人对他人的身体进行了伤害,都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假设这位父亲的小广告起到了作用,有一个人当着这个熊孩子父母的面,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一下威慑,也许有了肢体上的冲突。他所要承担的责任真的是微乎其微的。即便是熊孩子为自己维权,状告打人者的人身伤害,有了父母的认可,父母作为打人者的证人,证明事出有因;同时父母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吓吓唬吓唬孩子,相信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因此即便熊孩子为自己维权,走了法律程序,我想最多也不过是个社区劳动罢了。

而如果是父母把自己的熊孩子胖揍一顿,如果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为自己维权,抑或在嗷嗷叫,被邻居听见报警了,或者孩子在学校的言谈举止带出来自己曾经被揍过,那么警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孩子带离父母的身边,的时候父母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会丧失对孩子的监护权。监护权一旦丧失,那么你的娃儿就不再是你的娃了,除了你生了他,他的一切就与你无关了。

显而易见,就像我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孩子被父母打,而父母打孩子的目的是起到惩戒的作用,而结果是父母面临着丧失孩子的抚养权,与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父母则处于绝对的被动状态,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证明自己不是有意的伤害孩子,孩子在自己的监护之下是安全的。这样证明起来难度真的是非常大,因为家长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没有其他人的监督,很难去自证清白,往往需要付出高额的律师费。之所以艰难,也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在同一个屋檐下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孩子是需要绝对的安全。如果其他人打了孩子,他们再此出现交集的情况,微乎其微,危害性会更小,况且孩子还有家长的保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国外,普遍认为家庭暴力更加可怕。

当对孩子动手的时候,就面临着失去孩子的危险。问题很严重,所以很少有人去以身试法。正是因为这种法律上的制约,使得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什么招你都可以使,但是是绝对不能动手的,打孩子绝对不是选择项之一。

这种理念,这种文化,这种法律规定,把打孩子的路堵死了,从根本上保护了孩子,也保护了大人,使得大人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主动的也好还是被动的也好,都能要想方设法的想出更加积极正面的方式。

外国打孩子犯法,那些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外国不是没有熊孩子, 但是熊孩子的比例却很小.

外国的孩子不能打, 但是外国有没有熊孩子呢? 当然会有, 要不然就不会有这个贴小广告的老爸出现了。但是总体来讲,在国外熊孩子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小,多数的孩子都有比较正规的行为规范,比较少的见到撒泼打滚儿无限的挑战父母底线的情况。即便有的时候孩子出现了行为失控,多数情况下,父母也可以通过语言上的诱导教育正面的干预方法,很快能够控制到局面。

即便是没有出过国,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很多的外国家庭,一个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很少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往往是一个妈妈带着几个孩子,大的管小的,孩子们自理能力非常强,各方面井井有条的父母,一旦对孩子们提出什么要求,孩子们都能够马上执行。极少会出现,说以便不听,说两遍还是不听,住不上街道吼叫吼叫还是不听,不得不升级为武力解决了。

在我们中国长期流行的话是棒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一顿打解决不了的事情,而外国打孩子是违法的,熊孩子不用打也能长大呢。为什么呢?一切原因无可在乎以下几点。

从小立规矩,行为规范从小抓起。

凡是关心幼儿教育的人,都会知道李玫瑾教授,都会非常认同李教授的观点,那就是人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发展。日后的一些行为都会从童年的经历中找到蛛丝马迹。

李教授曾经说过,在孩子三岁的时候,要开始给孩子立规矩。虽然我对李教授推崇备至,但是在这一个时间点上还是有所异议的。

实际上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可以定下一定的生活规律。当然这一规律是以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当然,这也会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调整,但是如果遵循着一定范围下的规律,就会使得孩子逐步的形成该吃吃该睡睡的生活节奏。这样的节奏把握好了,孩子会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虽然他们不会表达,但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他们能够感觉得到。这样会让他们在非常早的时期,感觉到这个世界和他们是同步的,是顺畅的。

比如说专家在母乳喂养的时候,孩子哭是一个喂养需求的信号,那对孩子的理解专家建议不要等到孩子真正过了的时候,让孩子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再去安抚再去喂养,而是等到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就及时满足他的需求,会在一种非常平静,平和而顺畅的状态下成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会使得他们的性格比较温和,当孩子有了需求的时候,通常会和声细语的说出自己的要求,即便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也能够心平气和的表达。而不是以一种大哭大闹,撒泼打滚的方式来威胁大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因为他们是没有必要这样做的。

而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也不断增加,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完善着和建立着。就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部世界对于宝宝来讲是全新的,他们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都是以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他们对成人世界的认知是0。一方面孩子迟早迟晚的要走向成人世界,他们要具备与他人共处的技能,所以这就要求父母们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在懂得孩子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去规范孩子的行为。

那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的,每个孩子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抓住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来给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我说每一个母乳喂养的妈妈都有过被孩子咬的经历,你有没有对孩子讲过:这样妈妈很疼哦。这样做不是在抱怨孩子,也不是在为自己抱怨受屈,而是在孩子很小的阶段,让孩子能够共情,让他体验到别人感受。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小婴儿一岁半岁的孩子,抬起手来打大人一巴掌,又打不坏,大人们哈哈一笑过去了,岂不知这是在给孩子无形中培养了一种不好的习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埋下了一种概念,就是这样是可以的,是被人接受的。所以说当孩子抬手打人的时候,在他很小的年纪,我们应该理解孩子,这样做的行为并不是为了伤害别人,他们往往是语言的能力跟不上情绪,无法表达出来的一种过激的行为,理解孩子是一方面,但是我们要及时的制止这种行为,才不会使孩子走得更远。

外国打孩子犯法,那些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孩子不听话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

在讨论要不要打孩子的时候,当然有的家长简单粗暴,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一顿打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一顿打解决不了,那么就打两顿。

实际上这种简单粗暴的态度在渐渐的减少着,而多数的家长则是在选择打与不打之间不断的纠结,比如说有的家长会说我也不想打孩子,打孩子的时候,我自己也心疼,但是不打没有办法呀,好好跟他说他不听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跟孩子好好说孩子就不听呢?

现在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个场景:

妈妈:别看iPad了,赶紧去写作业。

孩子:哦……

妈妈提高声调:别看了,该写作业了。

孩子:嗯……

妈妈继续提高分贝:我跟你说该写作业了,听见没?

孩子:知道了……

嘴上说知道了,但是屁股没有动手没有动

……

若干回合之后还是没有达到让孩子去写作业的目的。

妈妈:我看你今天这顿打是一定要非打不可了。

妈妈已经是怒不可遏了,孩子虽然是准备开始行动,但是为时已晚……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基本上在每一个中国家庭都应该发生过吧。

肯定很多家长会. 说你看是吧,不打他他就是不会去学习的。

实际上当我们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的时候去,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应该去挖出问题的根源,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个像上面的场景,当妈妈第1次提醒的时候,实际上在孩子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把妈妈的话当回事,甚至于孩子当时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他看的动画片上,都没有听清楚妈妈在叫他干什么,只不过是听到了妈妈的声音,条件反射的回复了一下。第2次催促的时候孩子也许听到了,但是他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妈妈在催的时候,他虽然知道妈妈要叫他干嘛了,但是他知道他即便拒绝了妈妈也拿他怎么样不了,这样就可以一遍一遍一遍的拖下去,能拖多久是多久……当孩子开始意识到妈妈对这件事情是严肃认真的时候,说实话也是为时已晚了。

实际上要避免打孩子的情况出现,同样也是避免对孩子吼叫的情况出现,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当你第1次和孩子讲话的时候,就要让他知道你是严肃认真的。

美国心理学家Dr. Paul经常说:家长对孩子说话,不要让孩子把你的话当做garbage垃圾,而要让孩子认为你的言语是gold黄金。只有当孩子认为父母的话是有价值的,才去引起孩子的重视,他们才会去认真的聆听,遵照家长的意见去做。

要让孩子把家长的话当黄金家长,就要尽量的减少絮叨,要做到在孩子面前说一句是一句,同时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有一个平等的态度,同时要不急不躁。,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往往这个时候孩子才能够更加的容易接受父母给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此 Dr. Paul也提出了3点建议,就是家长在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保持Calm voice,calm face,calm body,即为平和的声音,平静的表情,放松的肢体。

我们很多的中国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未曾开口就已经全身每一块肌肉都进入了战备状态,这种身体上的紧张,是孩子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很难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沟通环境。

外国打孩子犯法,那些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坏习惯不是一日而就,家长的纵容难辞其咎。

确确实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熊孩子。,绝对的熊的可以,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不良习惯,或者是有很多的不当行为,如果说真的这样走下去确实是会一步一步的走到非常危险的境地。

但是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家长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不良习惯的养成,却是与他们生长的环境有着密切,家长在养育问题当中的不当,往往是孩子偏离正确轨道的根本原因。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话题,孩子的良好习惯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我的观点是越小越好。实际上从孩子懂事的那天起,他就在不断的测试着成人的世界,他们会测试自己行为的规范在哪里,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成人世界对自己的宽容程度在哪里?

如果说孩子从认知这个世界开始,就以一种正确的方式知道了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们就会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相反如果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成人以孩子还小,还不太理解这个世界为理由,认为孩子还什么都不懂,会纵容孩子,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行事这。即便孩子的某些行为方式是不符合大众认知的,也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但是以孩子年龄小为理由而去纵容他,这样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从小到大像滚雪球一样的积累,当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要矫正起来就会非常的费力气。

有的时候我们抱怨孩子不懂得遵守规则,没有自律的意识,没有边界的意识,实际上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你他们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孩子们在一步一步的向前推,再一步的向前推,而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步步的退让,把边界的界限不断的延伸,最后有可能会达到失控的情况。

观察一些国外的家长,他们就会比较理性的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够学会管理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允许范围内规范自己的行为。

外国打孩子犯法,那些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虽然不能打熊孩子,还是要惩戒的

照这样说难道外国就没有熊孩子了?当然不是,如果是的话就不会出现文章开头的情景了!但是不允许打孩子并不代表不惩戒孩子。

但是当打被踢除为选项之外之后,父母们就要想其他的办法来惩戒孩子。比如说像这个老爸在超市里贴张广告,当然不会有人去应征,我想这位老爸的初衷就是给孩子来个下马威,也同时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告诉孩子我已经对你忍无可忍了,希望你能够反思一下,以后给我老实点。

在国外,对于小小孩们的惩戒基本是以一种time out的方式。也就是说当小朋友犯错误了让他安安静静,就把他放在一个小角落上,或者是放在一个空房间里,或者是放在小椅子上,让他安安静静的坐一会儿,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或者说孩子无缘无故的发脾气了,也要给他一段时间,让他来安静下来……

而对于学龄的孩子,年龄比较大了,则往往是以剥夺他们一些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和爱好项目而作为惩戒的。比如说,几天之内不许看iPad,几天之内不许去踢足球等等……

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往往就开始做一些家务,而有一些零用权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孩子们犯了错的话,家长往往会以罚款的形式作为对孩子的惩戒。

有一些十几岁的孩子精力旺盛,经常性的惹是生非,并且有一些暴力倾向,有可能会欺凌同学,这时候家长们往往会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一个非常常见的方法就是把这样的孩子送出一段时间,让他们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boot camp。顾名思义,就是要穿上靴子进行的野营活动。这种野营主要以体能训练为主,目的就是劳其筋骨,骨气精神,让他们的精力得到宣泄,同时也是一种在身体上的惩戒,当然这种惩戒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孩子是没有享受可言的,他们肯定是以一种痛苦的方式承受着的,这是他们为以前不良行为所付出的代价,这样就使得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这个惩戒所带来的结果则是正面的,是使得孩子的身体更加强壮,要比打一顿有效和正面很多。

林林总总说了很多,不外乎是要说明一个观点,那就是国外的孩子不被父母打,不被父母骂,但是他们也健健康康长大了,如果要避免抬杠的话,最起码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健健康康长大了,打孩子不是教育孩子的必须手段,更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作为父母应该能够看一看,去寻找其他的方式,既能够规范孩子的行为,同时又要顾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